十年增長3300倍 阿里巴巴為什麼不再創一個雙十一
2009年阿里巴巴第一次推出了雙十一購物節,當時雙十一單日交易額僅僅5000萬。而到了2017年,雙十一單日交易額已經突破到了1682.69億元,至於今年第十週年,外界都覺得雙十一突破2000億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但也有不少小夥伴在想,十年時間雙十一銷售額增長了3300倍,阿里巴巴為什麼不多推出幾個雙十一,那樣不是規模更大收益更好嗎?
實際上,對於消費者而言自然是希望天天都是雙十一優惠價,但對於電商平臺和賣家來說,雙十一購物節一年一次就已經足夠了。
下面我們從雙十一本身和阿里巴巴的戰略規劃來探討一下,為什麼十年時間阿里巴巴只推出一個雙十一。
阿里巴巴需要雙十一的影響力
對於天貓而言,雙十一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個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基本上到了下半年消費者網購時,都會不由自主的考慮一下是否等到雙十一在購買。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雙十一重要的並不是賺多少錢,而是能夠吸引到消費者的關注度和營銷熱點。基本上到了十月末,所有電商平臺都會被雙十一影響, 屆時天貓的任何一個小小的變動,都會被網友瘋狂傳播,例如前兩天阿里巴巴決定為雙十一發射兩枚火箭。
阿里巴巴如今早已不是一家完全依賴電商購物的傳統電商企業,如今的阿里巴巴更看中的是雙十一的社會影響力。雖然複製一個雙十一能夠在一段時間內提高阿里的成交總額(GMV),但這種做法不僅會降低消費者對雙十一的關注度,也會讓阿里巴巴整體的關注度有所下降。
雙十一作為目前國內網際網路中最引人關注的一個活動,阿里自然不會捨棄掉這塊金字招牌。
傳統電商時代已經結束
除了雙十一的影響力之外,阿里巴巴之所以不在推出一個“雙十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傳統電商的時代已經過去。
如今電商領域已經形成了阿里、京東和蘇寧的三方角力,除了不走尋常路的拼多多之外,電商領域的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
特別是阿里巴巴在推出新零售戰略之後,如何拓展線下市場,提升使用者消費體驗,已經成了雙十一的新任務。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的雙十一,除了傳統的線上宣傳之外,線上下渠道方面也是加大了力度。
通過天貓雙十一和口碑、餓了麼、盒馬鮮生等線下服務終端進行互動,加上銀泰商場、大潤發超市、天貓小店的加入。這一切都在提醒著消費者:今年天貓雙11不只是刷天貓購物車,帶著手機出門吃喝玩樂購才是擁抱美好生活的新潮流。
雖然阿里巴巴沒有複製一個雙十一出來,但是憑藉對線下消費場景的拓展。阿里巴巴無疑是再一次的複製了雙十一的增長奇蹟,只不過這次將戰場轉到了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