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學習之一(知識管理與認知優勢)
這是一個重度學習者的學習反思!其中包含了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應該學習哪些知識?學習知識過程中的方法論以及對學習成果的運用。
網路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讓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走進別人的生活,瞭解別人的生活狀態。通過網際網路你會發現那些認知水平極高的神人。他們可以一分鐘之內給你解釋清楚一件事情,幫助你分辨原本非常混淆和模糊的事物。他們可以高效工作和生活,在工作、演講、運動、興趣愛好之間遊刃有餘。我豔羨的同時發現他們就是掌握了一些學習方法,通過反思、刻意練習不斷精進自己,從而讓我明白,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是來自年齡,也不是來自經驗,而是來自對經驗的總結、自我反思和昇華的能力。下面就起篇談談:知識管理和認知優勢。

文/黃成甲
什麼是知識
韓寒說過一句話:“聽了那麼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很多時候我們在理性層面看似知道了一些事,但是這和我們真正把它“內化”(Internalize)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還距離很遠很遠。很多東西我們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我們只是腦子懂了,而身體沒有懂。所謂的“身體懂得”,就是感性層面的認知。
學習無非是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學習的最終結果就是從“理性層面”的認知跨越到“感性層面”的認知,就是改變行為。而 知識管理就是通過對外部資訊進行加工,提高我們改變認知或行動的速度。
只有能改變你行動的資訊才是知識。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後點頭稱是,然後生活照舊,那麼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類似文章一樣,都只是一個資訊。只有你看我一篇文章、瞭解一個觀點之後,受到啟發,改進了思考問題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這個資訊才是知識。
換一種角度看,衡量你的學習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是:學習之後,你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變。如果你學習之後和學習之前,思考和行動都一樣,那麼顯然這樣的學習是無效的。“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閱讀,它就只是一些資料;而當你閱讀了內容之後,它就成了資訊;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變你的行動,資訊才變成了你的知識。
到底哪些知識值得學習
人類進化至今,能夠雄踞全球,就是因為人類可以不斷的發明創造新工具。飛機、輪船改變了交通和航運,集裝箱改變了世界。相比於馬車和木板船,工具是不同的。
知識與知識也是不一樣的。有些知識要比另一些知識能夠更加深刻地改變我們的行為。比如,在野外遇到龍捲風,你知道應迅速向龍捲風前進的相反方向或者側向移動躲避,而不是試圖與龍捲風競賽。
不過,如果你懂的離心力的原理,你就不僅僅能夠成功躲避龍捲風,你甚至能造出洗衣機或者流星錘。因為離心力作為一種規律,它的應用更廣泛,更普遍。
像離心力這種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基本規律、模型(思考模型)暫且把它稱為“元知識”吧。這些元知識比其他知識威力更大,能給我們帶來關鍵的影響。比如:要想騎好自行車,關鍵不在於你學會了多少種踩法,而在於你是否能夠掌握平衡;要想學會游泳,不在於你蛙泳的姿勢是否標準,決定你能遊多遠的是你是否能夠學會換氣。
執行能力,專業能力,結構能力
對於知識的學習是不是越多越好?有的人一年能看一兩百本書,精通多項技能,成為現在流行的斜槓青年。“斜槓”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馬爾齊·阿爾博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中提出的概念,意思是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們可能有份朝九晚五的工作,而在工作之餘會利用才藝優勢做一些喜歡的事情,並獲得額外的收入。比如:寫明朝那些事的當年明月(石悅),寫法醫秦明的秦明都是典型的斜槓青年。最為著名的斜槓青年就是馬斯克。他用“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用最基本的原理來改變一個行業,從最本質的規律去思考、解決電動汽車電池的問題。跨界的學習,從多元的視角提升認知的深度, 做到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
大學是分學科的,上大學選擇某個專業,學習專業知識就夠了。但工作和生活中不是這樣,要想解決好工作、生活中的問題,就要學習與解決某一類問題相關的所有核心能力。這一點,一定是突破專業限制的。
我們所謂的專業,比如產品管理、市場營銷、使用者運營、資料分析,其實只是人為製造的分類標籤罷了,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按照你劃分的標籤在各個專業之內單獨執行的。例如:一個網際網路產品生命週期往往涉及到理解使用者、產品研發、產品運營等多個要素。可是我們所謂的專業,並不管這些:你學好4P(產品、價格、渠道、促銷)市場細分等概念,就可以畢業了。這種認識,會極大低阻礙我們學習真正應該學習的知識。
只有跨界的學習,讓自己具備類比的能力,才有可能將其他領域的創新應用到自己的專業領域。比如臨床上有項技術,是利用超細針管降低外科手術對人體的破壞性。有位麻省理工學院工程系的畢業生,就把這個技術用到了紅酒上,咋應用呢?咱都知道開紅酒一般都是用那種螺旋形的開瓶器,但這有個問題,就是瓶塞開啟以後,如果酒一次喝不完,會因為氧化而變質。這位麻省理工的畢業生正好是位超級紅酒愛好者,他特不能接受這點,於是就借鑑醫學上超細針管的技術,發明了類似的裝置,可以不用開瓶塞,而是通過超細針管直接從瓶子裡把酒引出來,同時往瓶子裡注入惰性氣體,這樣就解決了變質的問題。
跨界學習三種能力
學習就是為了提高我們解釋問題、解決問題、預測問題的能力。如果從能力這個角度理解,我們一生就需要學習三個級別的課程:
(1)公共基礎課:執行能力
(2)專業必修課:專業能力
(3)通用必修課:結構能力
所謂公共基礎課,就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用到的執行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資料儲存、商務禮儀、溝通談判等等。市面上有海量的書籍在介紹這些知識,我們學習和掌握起來都比較方便。在這個層面,我們的學習就好像士兵訓練踢正步、瞄準和射擊這樣的軍事基礎技術一樣。
而專業必修課,就是我們所選定的專業方向。正如前面說的,這個專業不是指學校劃分的專業,而是指能夠打完整戰役、解決系統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領域裡,你要跨學科地思考、解決問題,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而這種系統解決問題的知識往往是內隱的,需要我們在不斷實踐、思考的過程中,領悟到跨領域知識交匯的微妙之處,從而靈活地把多個學科之間的知識隨時呼叫,打贏一場戰役。在這個階段,我們的思想認知更像是一個指揮官:精準恰當地調動步兵、炮兵、空軍、坦克、偵察兵和狙擊手,讓他們在正確的時機,出現在正確的位置,勝利完成任務。
而通用必修課,就是要掌握元知識,認知事物更加底層的結構與規律。我們從事的領域是如何產生的?影響這個領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什麼?有哪些規律會普遍地影響這些事物?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場戰役為什麼爆發,會以什麼樣的脈絡發展,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麼一樣。抗日戰爭初期,多數人還在討論中日之間的武器差異、國力差距的時候,毛澤東就思考到了底層的規律:中日戰爭的底層決定因素,是中國戰略空間的廣闊與日本需要速戰速決的壓力。所以,影響戰爭的基本動力結構是空間和時間的博弈。如果能夠促進以空間換時間的結構發展,那麼戰略局勢將對中國大大有利,而對日本極為不利。所以,毛主席的《論持久戰》就成為經典的戰略研判著作。
這是每個人都應該訓練的結構能力。但是我們大多數人投入80%的時間學習執行能力,投入20%的時間不完全地學習專業能力,而幾乎沒有投入時間提升結構能力。然而,二八定律告訴我們:20%的知識決定80%的結果,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結構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學習上,通過掌握元知識做到遊刃有餘。
如何提升認知深度
怎樣才能提升認知深度?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才算深度認知?
讓我們先看幾個例子。比如,有人問:為什麼北京房價那麼高?有兩種答案。第一個回答:都是炒房團搞的!第二個回答:北京的土地供應稀缺,而高購買力人群又過度集中,所以推高了價格。
再比如,有人問:怎麼增加團隊的協作力?第一個回答:領導要經常開會強調!第二個回答:人的協作力來自對於團隊的認同感及共同的奮鬥目標,其中共同的奮鬥目標以及參與感都很重要。
這些回答裡,你有沒有發現第二個回答似乎比第一個回答更有深度?如果把第二個回答稱為有深度的回答,那麼第一個回答就可以稱為簡單的回答。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有以下三方面的差別:
1.從形式上看,簡單的回答往往是對具體的問題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而深度回答卻是在分析具體現象之後找出抽象規律。
2.從回答的思考方式看,簡單的答案往往是根據自己的直觀感受、情緒與經驗做出回答;而有深度的答案往往依託於有實驗驗證或者資料分析支援的結論。
3.從答案的效果上看,簡單的答案往往只能用於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而有深度的答案能夠更普遍地解決類似問題,啟發我們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地思考問題。
所以,有深度的認知能力是這樣的: 在分析問題的時候,能夠跳出問題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況;在尋求答案的時候,能夠根據理由可信度判斷是否接受這個結論。
理解了什麼是深度認知,再進一步思考:通過深度認知得出結論,往往能解釋相似情境中的很多問題。在這些結論中,有些結論經過了更為廣泛長期的驗證,也在更普遍的領域具有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那麼,這些結論就是我們說的元知識。所謂“元知識”,就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定律、各行各業積累下的思考模型。掌握元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的“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因此我們學習效率低,問題不是我們不夠努力,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我們的努力有一個重大的誤區。我們一直把時間花在想辦法提升“技術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認知效率”。
技術效率和認知效率
我們為了提升自身技能,買來專業經典著作,報名參加培訓,參加行業沙龍,向行業專家學習業務知識,給客戶分析專業知識,去掌握了PowerPoint的最新功能。我們努力學會了越來越多的業務套路,對我們的工作越來越駕輕就熟,但也有越來越多的新問題湧入:我們需要繼續看新的書籍、新的文章,學習新的軟體、新的套路。
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不斷掌握應對具體工作場景和問題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術效率。在這種模式下,我們遇到每個新問題都要學習新知識。如果我們的學習是在瞭解問題本質,瞭解解決方案的底層規律,能夠讓我們認清楚問題表象背後的實質,那我們就是在提升認知效率。
在這種模式下,我們會發現,很多看似全新的問題,只不過是換一個應用場景而已。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的學習層次一直無法提升,就是因為我們掉進了追逐技術效率的遊戲圈套:我們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學習的新知識就越多。而這,讓我們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奮”,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困境。有意思的是,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後,王興說了這麼一句話:“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認知深度構建認知優勢
元知識的學習和理解決定你的認知深度。以前在看李志剛寫的介紹王興創業十年經歷書籍《九敗一勝》的時候,書中提到王興對團購的思考:決定團購事業的關鍵是,高效率、低成本、高科技、低毛利。他用別人用於廣告的錢,投入系統開發和效率提升。這背後的元知識就是客戶第一。根據客戶第一進行價值排序,制定團購事業的戰略分解,就是選擇做什麼。關注零售行業永遠不變的東西——顧客喜歡低價的東西、顧客喜歡送貨速度更快、顧客喜歡有更多更快的選擇。關注消費者要什麼——永遠要低價,永遠要高品質。基於這個認知,產生行業洞察,網際網路對人與商機的連線方式的改變,以及團購的本質,從而決定在研發技術上的投入,以及運營上的剋制,做最正確、最完美的團購創業。
小結
知識就是能改變我們認知和行為的資訊。元知識就是能夠更廣泛、更普遍地指導我們行動的基本規律、思考模型。我們應該花80%的時間學習專業知識及元知識,以形成自己的認知優勢。
而這種優勢就是幫助王興、貝佐斯們成功的學習方法、深度認知和長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