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通”兩度卡頓,地鐵APP不必“獨此一家”
觀察家
基於服務的專業性,以及相關利益問題,成都地鐵“官方”打造自己的專屬APP,不是不能理解;但地鐵作為公共交通,其公共服務性質決定相關服務方式的選擇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
掃碼支付乘地鐵、公交,已成當前不少城市上班族的標配。但4月8日,成都地鐵的天府通APP全面上線的第一天,就出現大面積卡頓,導致使用者無法獲取乘車二維碼的現象。
更尷尬的是,在地鐵官方已致歉,並稱其已恢復可正常使用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9日,很多市民又反映,該APP再次出現卡頓現象。
4月8日適逢清明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出行早高峰卻無法掃碼乘車,打了不少上班族一個措手不及,許多人因此上班遲到。由此引發的吐槽、怨言不少,“天府通”卡頓的話題還因此被拱上微博熱搜。這再次反映出,愈發便利的網路應用技術背後的脆弱一面。
當然,天府通APP上線第一天就出現如此意外狀況,更尷尬的恐怕還是運營方。此前該款APP已試行過,其間也有過卡頓,但如此大面積“失靈”還是第一次。具體原因目前並未公佈,但考慮到全面上線後,使用者數量增加,很有可能是伺服器容量和效能預估不足。
如果說這僅僅是因為相關準備工作不足導致,倒也可以理解,只要找出癥結後續改進即可。但是,在迴應網路已恢復的情況下,再次出現“舊毛病”,這就說不過去了。而其箇中原因,相關方面有必要及時告知市民。
其實,天府通APP此番招致詬病,大面積卡頓只是一個導火索。從當地媒體的報道以及網友反饋看,對於當地的地鐵掃碼規則,市民意見也不小。比如,不少使用者反映註冊程式比較繁瑣;而使用者資訊和隱私如何保護,以及地鐵人流量繼續增加,訊號和技術能不能跟上等,也面臨不少疑問。
最關鍵的問題,則在於涉事地鐵掃碼乘車方式的單一性。因應移動支付的社會趨勢,當前不少城市的公交、地鐵公司都推出了“官方版”掃碼支付APP。與此同時,很多城市也允許那些大眾化的第三方移動支付軟體直接掃碼乘車。
而在當地,目前掃碼乘車僅支援天府通APP一家。這也就意味著,無論APP表現好壞,想要掃碼乘車,使用者都需要專門下載一個天府通。繁瑣不說,這次APP出現卡頓,市民除了重新排隊購票就別無選擇,而這也是使用者的使用風險成本。
基於服務的專業性,以及相關利益問題,如APP背後的巨大流量以及餘額積存,地鐵“官方”打造自己的專屬APP,不是不能理解。但誠如此次突發狀況所表明的,相較於其他專業性的移動支付平臺,運營方是否具備足夠的技術實力,又能否保證使用者的體驗感,卻是個無法忽視的問題。
另外,考慮到當前城市人口的高流動性,若地鐵官方APP不相容其他支付方式,其實也是對外來遊客不夠友好,甚至可能影響到遊客對城市的第一印象。
必須承認,每種支付方式對接的背後,都蘊含著利益博弈,也涉及如掃碼埠安裝等成本分擔,這需要運營方與其他平臺充分協商,其中必然需要過程。但無論如何,地鐵作為公共交通,其公共服務性質決定了,相關服務方式的選擇不能只考慮運營方的經濟效益,還應站在市民需求本位和“使用者第一”的角度,更好地滿足市民對便利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