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工智慧成為闢謠新工具
日前,阿里巴巴釋出了一項旨在粉碎網路謠言和假新聞的AI(人工智慧)技術——“AI謠言粉碎機”。據稱,這款謠言粉碎機目前在特定場景中的準確率已經達到81%。對此,很多網友打趣地說,以後再也不用擔心爸媽會給自己推送諸如“這十種食物千萬不要在早上吃”“牛奶和番茄在一起吃會致癌”等內容了。
今天,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使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但在一定的利益驅動和社會心理機制作用下,一些網際網路平臺使用者試圖通過釋出虛假資訊及低俗內容謀取利益。由於這類虛假資訊及低俗內容往往流傳甚快甚廣,公眾對此防不勝防。有調查報告稱,網路謠言、虛假廣告、網路詐騙、低俗色情是中老年網民群體遭遇佔比最高的四類風險。其中66.2%的中老年人遭遇過網路謠言,52.7%遭遇過虛假廣告,37.4%遭遇過網路詐騙。從這個角度來說,依靠人工智慧技術,對敏感詞、標題黨和虛假資訊進行技術性攔截,很有必要。
今日頭條於2016年底上線了闢謠功能,騰訊網在2017年上線較真事實查證平臺,微信也於2017年推出闢謠助手小程式,使用者可以主動搜尋查證,閱讀或分享過的文章一旦被鑑定為謠言,能及時收到提醒。實踐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極推進後,這些新應用確實對網際網路空間的清朗化、資訊篩選的高效化產生了積極作用。
但有一些網友擔心,人工智慧畢竟不是人腦,其計算方法不包含人類的價值判斷,使用可能帶來安全風險挑戰;現在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將來會不會被其取而代之。對此,專家表示,應該進一步完善人工智慧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政策體系。堅持以人為本,調動全社會支援人工智慧發展的積極性,才能最大限度降低風險,確保人工智慧安全、可靠、可控發展。特別是對人工智慧產品研發設計人員而言,需要明晰道德規範和行為守則,設定好防火牆,應對人工智慧的潛在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