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體藍芽的價格底線在哪裡?99.9元包郵的 QCY 開箱測評
一、前言
樓主第一次接觸分體藍芽是在16年年底,當時看到 Jabra 釋出旗下第一款分體藍芽耳機的時候,只覺得那就是心中的理想產品,於是不顧初代產品不完善的設計和高昂的價格,以1800元人民幣的價格入了 Elite Sport。時至今日,回過頭去看,這款產品相較於其他低價產品,雖然確實存在“有所值”的特殊之處,但是如果以價效比來論,說被“吊打”毫不誇張。
但是無論如何,作為第一批分體藍芽耳機的擁蹩,樓主對於此類產品的前景表示無比的看好。
果然,在蘋果公司推出自家分體藍芽耳機 Airpods 並強行取消手機 3.5mm 耳機介面之後,全球各大手機廠商相繼模仿。這也在無形之中快速推動了相關產品的發展。
時至今日,樓主先後接觸過的分體藍芽產品也有十幾款了,售價從19.9 到 2000 不等。當然,產品之間的體驗也可以說天差地別。
那麼分體藍芽耳機的價格底線到底在哪裡呢?
今天樓主要帶來的是這款售價 99.9 的 QCY 分體藍芽耳機的測評。
二、細節展示
開箱環節直接略過。這是 QCY 和 Jabra Elite Sport 以及華為 Freebuds 放在一起的對比照 ▲
可以看到,在充電盒的造型上, QCY 更接近華為那種修長窄小的設計,而拋棄了作為第一代產品的那種相對方正而笨拙的外型。在體驗上,確實這種“棒狀”的盒子,無論是手感還是攜帶,都更加舒適方便。
不同於傳統的分體藍芽充電盒的有蓋設計,這款 QCY 別出心裁地採用樂無蓋造型 ▲
但是無蓋也就意味著耳機更容易遺失。為了彌補這一個可能帶來的問題, QCY 的磁吸相較於樓主接觸過的其他產品要更牢固。但是與此同時,緊湊的充電盒也帶來了一個問題:拿取不便。
從上圖看,儘管在兩個單耳的邊緣都設計有缺口方便手指深入拿取耳機,但是由於耳機邊緣的圓潤倒角,加上缺口深度不足,以及耳機本身磁力較強,耳機在取出一小半的時候,非常容易滑落重新吸回底座——這是錯誤的操作。
正確的操作是:從中間的凹槽深入手指,輕輕向兩邊撥動,耳機輕鬆取出。
細心地值友可能已經在上面的照片中發現了一個細節:左右兩個耳機分別設計有指示燈 ▲
不同於大部分分體藍芽耳機“有主次”的設計,這款 QCY 的兩個塞子可以單獨使用——這個設計其實已經在很多產品中實現,但是大部分品牌依舊只在右耳設計有指示燈指示耳機狀態,有的甚至全部沒有指示燈,比如華為的 Freebuds 。
樓主個人感覺,有指示燈指示對於使用者操作來說,可以做到心中有底;部分品牌為了整體美觀取消指示燈,也並非不可接受。
耳機在造型上並沒有什麼可圈可點之處——就是一個規則的腔體,連線一段入耳部分 ▲
充電用金屬觸點的設計也是乏善可陳,甚至顯得有些奔放和呆板——樓主說的不是做工,而是大大咧咧毫無細節的樣子。做工上還是比較細膩,沒有一點點毛刺。
在金屬觸點旁靠近入耳部分,印有區分耳機左右的字母“L”和“R”,但是陰刻的字型線條細,深度淺,肉眼直視都不甚清晰,樓主在照片沒有辦法呈現
充電盒內部一覽 ▲
可以看到,和所有其他有充電盒的分體藍芽一樣,兩邊是承載耳機的帶有磁吸設計的小孔,與耳機上金屬觸點(母)對應位置有兩個金屬的觸頭(公),觸頭旁則印有區分左右的字母“L”和“R”(此處清晰得多)。
在兩個耳機的一端(佩戴後位於下部),分別設計有一個用於接收語音資訊的 Mic 口 ▲
耳機拼接處縫隙清晰可見,但是手感光滑,無異物感。耳機整體倒角圓潤,用材雖然沒有什麼高階感,卻也談不上廉價,做工上可以說令人滿意。
充電盒的“菊花”竟然長在正面 ▲
充電介面採用 Micro USB ,在這個 Micro USB 與 Type C 更替的時候依舊採用傳統介面,無疑是出於去庫存節約成本的考慮。某些廠商所謂的“幾乎所有使用者家裡都有 Micro USB 接線,替他們省錢”的言論真是有些侮辱智商,莫非貴公司存在的意義是做慈善?
扯遠了。
充電盒的背面 ▲
同樣節約成本的還有充電盒背面的這張標籤。在幾乎所有廠商都採用噴繪印刷的時代,這貨竟然採用了反常的貼紙對產品資訊進行標識,實在是充滿了濃濃的廉價感。不過話說回來,在採用貼紙的標籤中,這張做的不錯
充電盒背面除了幾個安全環保的標誌以外,還用英文標註了產品的生產廠商、生產地、產品型號、輸入電壓以及輸入電流等基本資訊 。
關於這款 QCY 的外型細節大概就是這樣,順便貼上兩張與華為 FreeBuds 的尺寸對比 ▲
三、體驗
可以看到,兩個耳機在外側各有一個實體的按鍵,除此以外沒有其他可以進行操控的設計。
由於按鍵的單一,因此可以通過耳機進行的操作並不多,只是簡單地暫停/播放(通話模式對應接聽/結束通話)以及音樂的切換——甚至連音量的調節功能都不具備,更不要說什麼主動降噪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