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平臺是怎樣風控借款人的?答案終於揭曉了!
投資一家P2P平臺,最應當考慮的因素是什麼?
在很久很久以前,這個答案會是:收益率。
為什麼?在大眾認知裡,本來P2P的風險就高於銀行等傳統渠道銷售的固收類產品,不搞點風險溢價,誰願意投資呢?
不過,這個答案伴隨著收益率的下降以及市場優勝劣汰,也開始有所轉變,比如,看背景,看乾爹。小平臺看起來弱不禁風,但有個強勢的乾爹還能怕啥?
當然,經歷了又一波慘痛教訓,眾人進一步發現,乾爹也是靠不住的,不僅靠不住,而且還會甩鍋,甚至有的乾爹在自家乾兒子出問題之前腳底抹油,先行溜之大吉,坐看此後乾兒子等一幫人抓的抓,判的判。
於是乎,思路又開始迴歸傳統:做P2P,最重要的,不還得是風控麼?
要在P2P行業中擁有一席之地,首先,你得做"真正的P2P",作為資訊中介起到撮合作用。我們看到現在有不少平臺,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者集資詐騙罪立案,就是違背了P2P設立的初衷。但是,伴隨著行業的發展,我們同樣發現,一些"真正的P2P",同樣存在經營風險,標是真標,但最後還是由於經營不善,走到了瀕臨關閉的邊緣,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前期風控不嚴導致的。
是的,大家都知道,風控很重要。但風控這個東西太過抽象。你說你們家平臺風控好,怎麼樣才能證明?曉典曾經腦洞過業內是否有機會搞一場P2P風控模型大賽,不知是否會出現有識之士站出來開個好頭。
但現在,我們擁有了另一種瞭解渠道,那便是--資訊披露。《信披指引》作為"一個辦法,三項指引"的基本綱領之一,存在的時間已有一年多,P2P平臺對標信披指引進行改進,也正是在整改驗收工作中的必經之路。
對標《信披指引》開展逐項指標披露的,我們可以稱之為"合格生",達到了基本標準,具備了向監管部門申請備案的初步資格。不過,最近一些網貸第三方相繼公佈的資訊披露排行榜,曉典觀察發現了一批"優秀生",他們遵守標準而高於標準,披露了多達幾十條的借款人相關資訊。所以,在這篇文章裡,曉典以網貸"優秀生"為例,從他們的披露案例中,整理歸納出當前P2P網貸平臺對借款人的各項風控指標,該表揚表揚,該批評批評,為各位讀者在甄選投資標的時拓展思路和提供參考。
借款人個人基本資訊基本資訊要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是誰。
用官話來講,也可以叫做使用者畫像。基本資訊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性別、年齡、工作單位、家庭住址、學歷、婚姻子女情況等等。這裡面可能略有重複,比如從身份證號碼中就可以判別出年齡與性別。給大家貼一個 ofollow,noindex">人人貸的基本資訊披露:
《信披指引》在附件《資訊披露內容說明》第2.5.1項中有一項指標,叫做借款人收入及負債情況,指標定義頗具會計報表的風格,貼個圖給大家看看:
在某個人經營貸專案中,標註了某借款人房產和車產均為"無":
負債情況主要來源於信用卡、房貸、車貸、其他貸款等渠道。繼續以積木為例:
不過這個並沒有說明是僅限於央行徵信,還是一些民營網貸徵信,總之結果是未顯示。除了如上抵押貸,專案也披露了其他貸款情況,大概是消費貸一類,貼圖如下:
但積木有個比較奇怪的點,負債情況寫著5***,曉典表示看不懂。另外積木的收入範圍也沒有標明是年收入(雖然明知不太可能是月收入,不過萬一……)。但由於整個專案的資產負債指標披露較多,這個打星號的部分影響並不大:
為例,講一講收入的披露。一般來說,為了應對監管,不少平臺會像上面這個例子一樣,寫一個類似5-8萬的區間範圍,當然,範圍的端點值一般由平臺自己擬定。信用寶的收入披露還加入了公積金、社保情況,如下圖所示:
出發點是挺好的,不過略有遺憾的是,不少社保資料暫未提供。社保、公積金一類指標多是針對工薪白領的,出於好奇,曉典又點開一個"個人經營貸"專案。這陣子個稅抵扣細則出臺成為熱點,一些個體戶表示:"與我無關"。沒有固定薪資入賬,那如何判別呢?
這個經營貸專案確實沒有社保公積金的披露,但相對的,加入了保單資料:
曉典認為,比起"收入"或者"負債",保單更適合歸類為"資產"。不知道各位近期有沒有關注過貸款類專案,不少平臺開始試水"保單貸",將保單作為一種抵押品,隨後稽核放款。
借款人個人徵信情況講完了收入、資產和負債,接下來進入到個人徵信環節。徵信其實跟前者是有交集的,準確的說是跟"負債"部分有交集,跟收入、資產這塊關聯倒不大,頂多在徵信報告中記錄下個人的公積金社保繳納情況。
徵信報告最為直接的,是記錄借款人的用卡情況,比如擁有哪幾張卡,額度多少,最近一個月用了多少,最近六個月用了多少等等,例如:
這個專案裡披露了本人查詢次數。自己查詢的次數確實不宜短期內過於頻繁。雖然這個專案借款人並沒有本人查詢,但TA近三個月的貸款稽核查詢卻達到了6次,說明對資金的需求比較強烈。另外,待償銀行6筆貸款,信用卡額度使用率高達79.38%,都能夠表明此人近期的負債率較高。
徵信還包括逾期情況的記錄。對於P2P平臺來說,相對比較容易披露的,是借款人在自己平臺上的逾期記錄,包括逾期時間、筆數、金額等等。曉典印象中以前幾個發淨值標的"大戶"平臺中就有這些資料,還有拉黑功能,萬一投了淨值標沒及時收到還款,把"牛"拉黑以免下次投資踩坑。不過現在監管趨嚴,淨值標逐漸玩完,借款又有本平臺額度上限,因此檢視本平臺的逾期情況,意義不是很大。
下面這張圖記錄了借款人在其他平臺的逾期情況:
不過依舊沒有講清楚,這個歷史借款記錄是在自己平臺的,還是在其他平臺的。當然,我們並不能因此苛求太多,畢竟這樣的披露並非監管要求,而是作為網貸"優秀生"主動披露的結果。但我們依然可以瞭解到,P2P平臺在風控時會參考別家網貸的借款情況,而且有的平臺已將"是否查詢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網際網路金融服務平臺信用資訊共享"作為披露內容。
這裡面的歷史逾期金額和歷史逾期次數都為零,是真正的從未逾期,還是有網貸逾期沒有被記錄,暫時無法得知。近期曉典還有購房的朋友,擔心自己的房東會不會把房子押給P2P,但又沒辦法從徵信中查詢。近期監管密集喊話P2P借款上徵信,想必在未來,無論是投資人,還是購房者,都不會有這樣的疑慮存在。
除了逾期,涉訴情況也是P2P平臺在風控中所要考慮的:
其他借款人相關資訊
這部分比較雜亂,統一以"其他"概括。
繼續以信用寶為例:
剛剛有提到平臺會調查P2P借款人涉訴情況,而這個專案相關的運營商分析報告中,也有法院相關,比如法院號碼通話情況,法院黑名單等等。另外還會調查借款人的通話情況、住址情況、黑名單情況等等。
曉典曾有幸作為嘉賓參加過某頭部P2P平臺的投資人見面會,從中瞭解到,其實P2P風控遠遠不止披露出來的這些,還會考慮申請貸款時的手機型號、購物習慣等等。提問環節還有投資人表示惶恐,平臺有這麼多分析手段,會不會侵犯我的隱私?實際上,各種風控手段都是計入P2P網貸平臺的運營成本的,沒必要對投資人浪費資源。
結束語不知不覺寫了三千多字,時間也接近凌晨1點了。
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是,對於優秀的P2P平臺來說,他們為風控所作出的努力,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多。而對於一些披露較為全面的平臺,我們投資前也可以作出相對充分的判斷,根據使用者畫像跟收益率的綜合性價比來決定:投,或者不投。
這一年來,不少P2P平臺除了發展自身的業務,還有一部分已經開展了Fintech,對外輸出技術。是為何意?P2P平臺(資產端)不再滿足於自身業務的發展,試圖或已經將自身的先進技術能力去輸出給到外界機構,比如一些城商行等。
未來,或許我們不能夠再說,"P2P借款人不如銀行借款人"。
因為,未來的銀行借款人,可能就是P2P的系統篩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