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化交易所的公鏈野心
01 區塊鏈有用嗎
從西方到東方、從風投機構到個體投資者、從人山人海的峰會到深夜無眠的微信群,區塊鏈都是一個流行詞彙,炙手可熱,有人因為它的技術變革潛力歡欣鼓舞,有人因為它的造富神話奔向財務自由,也有人跟隨它催生的泡沫大起大落、暗自神傷,區塊鏈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穿透炒作迷霧能不能從它身上看到真正的價值閃光點?
網際網路技術圈子最流行的看法是從區塊鏈的定義上去尋找答案,把區塊鏈當做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共享賬本資料庫”,如工信部指導釋出的《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2016》所講:
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資料結構來驗證與儲存資料、利用分散式節點共識演算法來生成和更新資料、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資料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由自動化指令碼程式碼組成的智慧合約來程式設計和操作資料的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正規化
從這一層面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資料安全技術,可提升資料安全指數、降低資料維護成本,解決資料中心化程度過高帶來的技術風險和道德風險,成全了將重要資料還給個體、保護隱私的美好願景,有望在銀行、審計、物聯網 、醫療、公證、版權管理等對資料依賴程度較高的諸多領域大展拳腳。
經濟學家更願意從“金錢”和“價值”的角度看待區塊鏈創新,區塊鏈技術脫胎於比特幣,比特幣目前是區塊鏈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加密貨幣用例,巧妙融合P2P網路、密碼學、共識演算法等技術的比特幣優雅的解決了在網際網路上產生、儲存和傳遞交換價值的問題,區塊鏈系統中彼此獨立的節點共同參與資料的驗證、儲存、維護,具有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的特點。
資訊網際網路讓人與人之間的資訊傳遞變得異常簡單,大家可以隨意的在網際網路上傳送電子郵件、PPT、Word文件等各類檔案,極大得提升了我們的資訊溝通效率。區塊鏈技術建立了在不可信網路中進行資訊和價值傳遞交換的可信共識機制,打破了諸如政府、銀行、中介機構等第三方對資產和信用體系的壟斷,讓人與人實現金錢、股票、債權等金融資產自由交換成為可能,會極大得提升我們的價值傳遞效率。
如數字經濟之父塔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區塊鏈如何改變金錢及商業》的區塊鏈專題演講中所說:
我堅信區塊鏈將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價值網際網路,它會為貿易、社會至個人都帶來深刻影響。
如果只把區塊鏈看做是一個分散式賬本、一個能傳輸價值的價值網際網路,依然略顯狹隘,它也不值得如此多的精英爭相入場,在全世界的監管、技術、商業、經濟等多領域掀起軒然大波,一些社會學家和管理領域學者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角度對區塊鏈提出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類社會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交替演化中發展,生產力、生產關係的每一次提升變革,都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動力,甚至改變社會運作軌跡。蒸汽機、電力、鐵路、飛機、計算機、網際網路、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生產力革命帶來了工作效率提升,村莊、部落、國家、股份公司層層遞進改善分工與協作,促進生產關係。
幾百年來,商業組織和公司是被不斷驗證和應用的強協作模式,誕生了大量偉大的公司,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狂潮,公司發展良好的佼佼者可以在證券市場IPO給股東和投資者帶來收益和分紅,只不過在這樣的系統中,激勵並不公平、瓶頸始終存在,資本、資源、人才的流動配置和效率提升有諸多障礙。
區塊鏈給人類打開了一扇新的視窗,帶來了新的協作方式、建立了新的協作體系,有重塑生產關係的巨大潛力。任何組織可以憑藉共識、信用發行Token通證,依靠通證改變運作模式,創造更加開放、公平、共贏的通證經濟體,它的革命性潛力我們可以從通證經濟領軍人物的元道、孟巖系列文章裡讀到。
區塊鏈不單是一種全新的分散式基礎架構與計算正規化,也不僅僅是價值網際網路,更是有潛力對舊的生產關係產生顛覆式重構的新工具,斯坦福大學教授張首晟曾講“區塊鏈可能是網際網路的一百倍”,區塊鏈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
02 為什麼需要公鏈
首先,我們先明確一下公鏈的概念。習慣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我們,都知道App是客戶端應用,任何應用都是運行於OS上的,OS是Operating System,翻譯成中文就是作業系統,任何APP都必須在作業系統的支援下才能執行, IOS和Android是大家熟知的作業系統。公鏈做為區塊鏈服務平臺,通俗講就是區塊鏈作業系統,為各種應用開發提供基礎技術支撐,是區塊鏈技術落地應用的核心基礎設施。
如何分析和研判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很多人喜歡對標網際網路發展歷程去分析,目前而言,區塊鏈還處在非常早期,很像九十年代的網際網路,理論研究頻繁、成果大量湧現,對新技術產生的興奮感和過於樂觀的情緒,使人們對該技術擁有過高期望,市場隨之產生炒作泡沫,雖然有不可估量的前景,產業應用尚未成熟。
回望電腦、手機和網際網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對這樣的窘迫釋懷。DOS作業系統時代,人們只能通過程式碼輸入來操作電腦,應用屈指可數,進化到視覺化介面作業系統時代,電腦的應用才有了爆發性的增長,微軟也因Windows系統的巨大成功取得長足發展;十年前的手機還只能打電話、發簡訊,直到出現了手機作業系統,手機進化成了智慧手機,各類APP才日益豐富;在電腦作業系統、手機作業系統日趨完善後,開始出現類似微信、支付寶的基於作業系統的應用平臺,有了更加繁榮的應用和生態。
發展的邏輯很清晰,對於區塊鏈來說,同計算機、手機、網際網路一樣,若要實現大規模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完善的“作業系統”基礎之上。只有底層公鏈可以紮實穩健高效運轉,區塊鏈商業應用才能發展和落地,公鏈在整個區塊鏈領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空間和需求都非常大,區塊鏈行業也大概會遵循底層公鏈—> 解決方案—>專案應用的發展路徑。
正是基於此,2018年成為了區塊鏈行業底層公鏈爆發的一年,機構和個人對公鏈專案趨之若鶩,市場上產生了共識機制優化、交易處理速度提升、智慧合約多樣化、擴充套件性提升等側重點各不相同的幾十個公鏈專案,大家都想成為“區塊鏈行業的微軟”,公鏈的賽道顯得異常擁擠,目前仍然是天下未定、勝負未分。
03 公鏈的現狀和未來
根據區塊鏈的發展歷史及可預期的展望,我們可以把公鏈的發展歷程進行一個簡單總結梳理,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區塊鏈概念形成階段
2008年比特幣橫空出世,打開了加密貨幣世界的大門,讓大家眼前一亮,做為其底層技術支撐的區塊鏈慢慢受到關注,比特幣程式碼較為簡約、有較好穩定性,但只能夠支援簡單資料的有效傳輸,沒有足夠的效率來支撐其他複雜應用,日後也暴露出速度慢、區塊空間不夠、手續費高等問題,至2013年底產生了很多被稱作“山寨幣”的以改良為目標的模仿者,這是區塊鏈概念形成並廣為人知的階段,業內習慣將這一階段稱為區塊鏈1.0。
第二階段:公鏈萌芽階段
2014年,Vitalik Buterin受比特幣啟發後提出“下一代加密貨幣與去中心化應用平臺”以太坊,它支援圖靈完備、引入智慧合約概念,成為了一個可程式設計的區塊鏈系統,允許任何人在上面建立和使用去中心化應用。2016年,以太坊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超出很多人預期,以太坊的生態迎來大規模爆發,以其為代表的公鏈技術開始嶄露頭角。歸功於以太坊及其訂立的 ERC20標準,任何人都可以在以太坊上發行自定義的Token,2017年數字貨幣市場迎來了Token的百花齊放。業內習慣將這一階段稱為區塊鏈2.0,個人認為並不準確,我更願意稱這一階段為公鏈1.0階段,是公鏈的萌芽階段,介於區塊鏈1.0至區塊鏈2.0之間,因為期間產生的ETH、NEO、QTUM等一批公鏈技術尚不完善或正在發展,離真正進入商用階段尚有距離。
第三階段:公鏈發展及成熟階段
隨著應用的日漸豐富,以太坊在名聲大噪的同時,也暴露出在可擴充套件性和效率方面的不足,轉賬費用開始變得高昂,網路也變得越來越擁堵。2017年至2018年開始出現旨在通過對共識機制、智慧合約、開發元件、交易處理速度、開發語言進行升級革新,並輔助以分片、閃電網路、狀態通道、跨鏈等多種技術手段的公鏈競爭者,試圖解決公鏈1.0存在的問題,姑且把這一階段稱為公鏈發展及成熟階段,目前我們正處在這一階段。
第四階段:大規模應用階段
雖然目前各主網上線的公鏈也有一些應用在發展,通過工具我們可以分析出這些應用大部分還是遊戲、博彩、去中心化交易所等相對小眾的領域,規模不大更談不上成熟。相信隨著公鏈基礎設施的完善,區塊鏈技術可以變得紮實、穩健、高效,我們會迎來應用的大規模爆發。
就現在情況來看,目前的公鏈作為區塊鏈的基礎設施還存在明顯的不足,受制於“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尚無專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安全、可靠和高效,這也明顯制約著整個區塊鏈產業的發展。由於大部分公鏈還在逐漸完善和變化中,也礙於資訊不對稱及可調研觀察的應用樣本還太少,將來這些競爭者誰會發展的更好,誰能擁有更多開發者支援,誰能擁有更繁榮的生態,現在還很難做出判斷。
對標電腦、手機或網際網路行業,通用型公鏈或許也會變成一個馬太效應極強的領域,很有可能再次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少部分競爭勝出的公鏈會提供區塊鏈行業大部分基礎設施服務。對應用開發者而言,更低的開發成本、更友好的開發環境、更多的潛在目標使用者是優先順序比較高的考慮因素。值得期待的是,除了深耕多年的愛好者和發燒友以外,2018年的區塊鏈熱潮也成功得吸引了大批有實力的企業和團隊加入區塊鏈陣營,帶來了較多資金、經驗及實體經濟資源,為行業迎來破局增添更多力量。
04 中心化交易所的是與非
交易是數字貨幣和區塊鏈行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自2010年5月22日比特幣披薩日之後,比特幣有了公允價值以來,數字貨幣交易需求日益劇增,經歷了個人對個人線下交易、網上C2C、交易平臺撮合、去中心化交易所和OTC等多種形式的演化迭代,為行業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也是資本和使用者爭奪異常激烈的熱門賽道。
多種交易渠道中,不管從資金流量、使用者基數還是從業者數量上來說,中心化交易所都是規模最為龐大的一個,目前被 CoinMarketCap 和非小號等統計平臺收錄的交易所有數百家之多,算上名不見經傳的各類小平臺,甚至有數千上萬家。
中心化交易所包攬了使用者充值、下單、訂單撮合、資金結算、提現等與數字貨幣交易相關的各類服務,具有技術門檻低容易上手、支援法幣兌換方便快捷、能夠實現快速成交撮合、有較高的流動性等優勢,良好的體驗受到使用者的廣泛歡迎。
同時,中心化交易所面臨著突出的安全問題,背後也隱藏著巨大的隱患。首先,交易所中存有大量的使用者個人資訊、交易信息以及資金,容易成為黑客的攻擊目標,歷史上已經發生過多次嚴重的交易平臺失竊案,最為典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Mt.Gox。其次,交易所內部交易不上鍊、交易過程不透明容易滋生監守自盜和挪用使用者資金的風險,還會產生市場操縱問題,容易引發使用者信任危機。
為祛除中心化交易平臺弊病,很多幣種和團隊積極推進去中心化交易所建設,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使用者的資產直接託管在自己的錢包,對數字資產擁有絕對的所有權和控制權,用智慧合約來實現去中心化的撮合交易和鏈上結算清算,解決了中心化交易所人為因素產生的內部運營風險、商業道德風險和資產被盜等嚴重影響使用者資產安全的風險。
去中心化交易所雖然提升了透明度、較大程度得解決了安全問題,但在使用者體驗、交易速度、交易深度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缺陷卻極大地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就目前來說,市場格局依然是以中心化交易平臺為主、去中心化交易所為輔,頭部交易所佔據大部分市場,趕超股票交易所的手續費、高額上幣費、基金投資收益,眾星捧月的行業地位,讓入局者樂此不疲、讓旁觀者心生豔羨。
歷史上看,交易平臺格局從來不是固若金湯,2018年6月FCoin攜交易即挖礦概念橫空出世,挑戰傳統交易所盈利手段,獲得大量投資者追捧,僅用半月時間交易量就超過幣安、OKEX以及火幣總和,暴漲至全球第一。各大交易所如臨大敵,趙長鵬在微博炮轟“交易即挖礦”是資金盤,OKEx 宣佈啟動數字資產交易所開放共贏計劃,各中小交易所一時興起“交易即挖礦”風暴,期待逆襲再次上演。
綜合來說,交易所是數字貨幣和區塊鏈行業資源聚集重鎮,由於技術門檻不高、流量沒有護城河、使用者沒有忠誠度,還是一個競爭充分、沒有盡頭的擂臺,只有失敗出局先例,並無獨佔鰲頭霸主。因為中心化交易所自身的風險隱患和利益傾斜,新的經營交易理念,正在不停的推動著數字貨幣交易業務的改革,一些類似“去中心化交易”、“交易即挖礦”等全新的交易模式也正在積極探索中,以Bitfinex、幣安和Bithumb為代表的老牌交易所,也在進行去中心化嘗試。
最可能的情形是,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成熟,監管政策的變化演進,交易所會慢慢過渡到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中心化交易形態,既能實現交易指令和資產都在區塊鏈上執行流轉,同時也接受監管機構的全面監管,通過技術和監管雙重手段解決當前中心化交易所的各種問題,讓使用者有更好的交易體驗和更安全的保障,推動數字貨幣行業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05 中心化交易所的公鏈嘗試
10月15日,Fractal Core白皮書正式釋出,FCoin交易所FCoin Token升級為FToken,正式拉開了FCoin交易所進軍公鏈角逐的帷幕。
根據其發展規劃的描述,FT公鏈將由Fractal專案承載,初始釋出一共分為三個階段,分別釋出三個核心產品或應用:
2019年Q1釋出Fractal Core,Fractal Core具備一個高效能公鏈所需要的基礎功能,包括高效的共識機制及智慧合約,同時內生支援token的發行、流通、分紅、及以投票為核心的各種社群治理功能。FT將基於Fractal Core完成主網切換。
2019年Q3釋出Fractal Mix,Fractal Mix是一個面向數字資產行業的平臺級應用,包含了Fractal公鏈生態與FOne交易生態的融合,是承載FCoin向blockchain進化的關鍵。
2020年Q1釋出Fractal Evolution,Fractal Evolution是一個面向通證經濟的平臺級應用,是Fractal系列產品的集大成者,也是未來承載Fractal生態體系的核心平臺。
提煉白皮書的要點,可以總結FT公鏈有這麼幾個特色:依託現有交易所生態,有實際業務需求;採取類似EOS的DPOS共識機制保證效率;可以發行具有交易、轉賬、支付、投票治理、分紅以及銷燬功能的通證,並可開展保險、借貸、眾籌等金融服務,或其他創新的金融衍生品業務;擁有資產快照功能來滿足客戶的分紅、社群治理需求;引入相當於雲端計算服務商的側鏈服務商,來提供更低成本、更可靠的側鏈服務,側鏈可以根據場景做到免交易手續費,讓 FT側鏈生態更有活力;見證節點可以獲得其打包交易手續費的20%, FT公鏈代幣享有見證節點競選和社群治理等活動權力和80%手續費分紅;FT公鏈推動交易平臺向完全透明、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相結合的架構轉變。
FCoin不是第一個釋出自己公鏈計劃的中心化交易所。2018年3月13日,幣安曾釋出公告,計劃推出自己的公鏈 Binance Chain,根據公告中的描述,幣安公鏈將專注於區塊鏈資產的交易與轉換,為未來的區塊鏈資產流轉提供新的可能性,幣安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將會在這條鏈上執行。2018年8月9日,幣安掌門趙長鵬發表推文,公佈了幣安去中心化交易所首個“粗略的初期測試預覽版本”(rough, Pre-Alpha),簡單演示代幣發行、上架和交易的過程,幣安版本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初露鋒芒。
2018年6月6日,在幣安宣佈要做公鏈兩個多月後,火幣也推出了自己的公鏈計劃Huobi Chain,表示要為未來社會構建綜合性能、可拓展性與安全的分散式自金融的底層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類資產與權證以通證的形式,在公鏈上生成、流轉、公證與確權。基於初步規劃,在火幣公鏈上線後,可信的通過監管的專案方可以自由地在火幣公鏈上進行通證發行融資,為自身發展籌集資金,個人投資者也可以安全可信地進行投資活動。比幣安的去中心化交易所目標更進一步,火幣公鏈的計劃劍指自金融平臺,革命意味更濃。
頭部交易所紛紛自我顛覆,意欲何為?前文我們做過分析,公鏈是區塊鏈行業重要的基礎設施,交易所又是數字貨幣和區塊鏈行業的資源聚集中心,擁有巨大的流量入口,兩者結合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交易所和公鏈可不可以相互成就,公鏈會不會因為交易所的支援生態迅速繁榮,交易所會不會因為深耕公鏈變得更有熱度和粘性,這都是值得我們探討和觀察的課題。
06 未來已來 只是尚未流行
風險投資家馬克·安德森在《華盛頓郵報》採訪中對區塊鏈做出這樣的評價:
在20年後,我們就會像討論今天的網際網路一樣討論區塊鏈
“預測未來”其實是個挺難的事,因為市場摻雜人性瞬息萬變,技術創新完全未知也不好參照。業內人士喜歡把區塊鏈發展軌跡,對標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的發展日新月異,站在網際網路發展的起點,人類肯定無法想象它能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它改變了我們獲取資訊的方式,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方式,提升了我們的溝通工作效率,甚至改變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衣食住行,近些年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風起雲湧,技術進步一再超出人們的想象和預期。
分析網際網路發展歷程、研究各類成功案例時,“湧現論”較為流行。湧現論的基本邏輯是:在一個開放複雜的系統內,存在很多隨機性,即使知道所有微觀細節,也無法推導預測巨集觀現象。甚至即使回到當初的初始條件,再來一次,也無法保證演化的結果和上次一樣。假以時日,複雜系統內會湧現出微觀層面完全無法預料推匯出來的新奇發明,有人形象得總結過:
瀏覽器、入口網站、即時通訊軟體等等,可以看成是網際網路生態內湧現出的元件;公眾號、微信支付、小程式等等,可以看成是微信的生態系統內湧現出的元件;智慧合約、Dapp以及未來值得期待的更多創新商業模式,可以看成是區塊鏈系統內湧現出的元件
湧現論適合網際網路更適合區塊鏈,需求無法被準確預估和設計,加密貓、FOMO3D或者其餘的網紅應用,是靈光乍現是小試牛刀。比較同意萬向肖風老師的觀點,真正的區塊鏈商業還沒到來,因為公鏈體系還沒完善,區塊鏈想要實現大規模落地,還至少需要滿足以下3大條件:
1 、區塊鏈技術要繼續提升。
2 、區塊鏈還需要一個真正的支付工具,作為交換媒介、價值尺度、價值儲存的載體。
3 、區塊鏈的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也要跟上。
業內有野心的團隊正在為實現這些目標在努力,18年底到19年初,會迎來一大波主網上線潮,對於公鏈來說,主網上線才是揭開面紗的第一步,主網上線只意味著該公鏈褪去代幣身份、擺脫空氣幣陣營,到底能否擁有高效、安全、穩定的效能,開發者是否能成功在鏈上開發應用,應用是否繁榮,是否能實現當初白皮書所描述的願景,才是評判一個公鏈是否成功的決定性指標;近來被美國監管當局批准的美元穩定幣一度引發業內外熱議,它為區塊鏈時代的支付工具是否能迎來破局,法幣與數字貨幣之間能否架起方便快捷的兌換橋樑,增添了更多可能性;同時,各國法律和監管體系也在動態調整,趨勢也變得慢慢明朗,大家總體還是抱著“大有可為 堵不如疏”的指導方針。
目前的熊市把我們從對區塊鏈未來無限的暢想與憧憬中叫醒,拉回到現實邊界,現實是雖然區塊鏈充滿潛力、在多個行業或許有顛覆性的變革,但落地應用尚不理想,大規模的普及應用還不能一蹴而就,價值網際網路的應用仍然任重道遠。回到文章的主題,行業繞不開的交易平臺和公鏈這兩個超級明星未來會如何,我們不妨多謝耐心,等待“湧現”。
*全文完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作者:比特幣時光 全文首發巴位元 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