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限”壓頂 國有大行“雲”端競賽
在銀行的金融科技轉型之路上,“上雲”成為一條必搶的賽道。近日,國有五大行紛紛披露了2018年年報,其中雲計算的應用與發展情況成為一大亮點。不過,正所謂“船大難掉頭”,與網際網路巨頭、雲服務商相比,人才、傳統體制、技術、成本等因素成為銀行“上雲”的攔路虎。對於“上雲”,原銀監會曾要求銀行到“十三五”末期,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主要資訊系統儘可能遷移至雲端計算架構平臺。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銀行通過雲端計算技術開放合作連線更多的金融機構拓展生態圈也將成為一種趨勢。
國有大行賽跑
近日,國有五大銀行紛紛披露了2018年年報,雲端計算的應用與發展情況成為其中一大亮點。
在建行年報中,特別提到了著力實施金融科技戰略,構建公有云服務。2018年建行運用金融科技,打造公有云等技術平臺,加快建設和推廣住房租賃、黨群、宗教、教育、智慧社群、安心養老等綜合服務平臺,向同業輸出金融科技能力。
中行則在私有云上實現突破,中行2018年年報提到,科技引領作用凸顯,數字化步伐加快。完成分散式架構私有云平臺、大資料平臺及人工智慧平臺基礎建設,以三大技術平臺支援業務創新。紮實推進“多地多中心”機房基礎設施建設,西安雲中心投入執行。資訊科技服務能力持續增強,IT產能同比增長 16.6%。
工行提到全面推廣雲平臺,有效實現系統資源合理佈局。另外在個人金融業務上,基於“監控雲”打造完整的“雲+端”智慧防控體系,為客戶賬戶交易和資金安全提供全方位、智慧化安全防護。事實上,在2018年8月,時任工行董事長的易會滿在年中業績釋出會上就表示,工行已實現基礎設施雲平臺落地,為客戶提供賬戶安全檢測,安全鎖、交易限額定製等雲端服務。
農行在年報中提到,推進新一代基礎架構雲平臺建設,實現靈活排程、隨需應變、 動態擴充套件、集約使用的IT基礎架構。不斷完善雲平臺服務內容,優化服務流程,豐富應用場景。
交行在年報中也表示,雙核異構和分散式雲端計算專案實現重點突破,智慧風控、智慧授信、統一生物識別 、大資料分析等在集團內廣泛運用。積極探索大資料 、人工智慧 、雲端計算 、圖計算等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啟動全集團風險資料應用生態體系建設,打造覆蓋全集團的統一風險監測體系。
“上雲”面臨大限
雲端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這種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網路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這些資源能夠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與服務供應商進行很少的互動。理想上,“雲”是一個龐大的資源池,你按需購買,“雲”可以像自來水、電、煤氣那樣計費。
早年間,出於對可靠性、安全性、隱私等各方面的考慮,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對雲端計算的推動始終保持觀望態度。近年來,在面臨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時代競爭中,銀行迫切地需要發力金融科技謀求轉型,其中雲計算作為發展基石尤其不可或缺。
蘇寧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孫揚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銀行做雲端計算的三個目的來看,可以將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是降成本,這是最初級的訴求。經研究發現,銀行通過雲端計算技術能把IT架構建設成本降低60%;其次是提升業務效率,進行產品迭代上線。當銀行業務達到一定量級時會需要“上雲”來提升敏捷度,原本在傳統銀行平臺上需要2-3天才能完成的運算,在雲平臺、容器化的加持之下,只要半小時甚至最快5分鐘就能上線;第三個階段是合作拓展生態。銀行希望通過雲端計算將服務SaaS化、PaaS化,把科技能力開放出去,連線更多的金融機構,拓展自己的生態圈,這也是最高階的趨勢。
除此之外,鯨準研究院新科技分析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監管政策的推動也是銀行加快“上雲”的重要因素。
2016年7月15日,原銀監會發布了《中國銀行業資訊科技“十三五”發展規劃監管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要求“十三五”期間,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開展雲端計算架構規劃,制定雲端計算標準,聯合建立行業雲平臺,主動實施架構轉型。穩步實施架構遷移,到“十三五”末期,面向網際網路場景的主要資訊系統儘可能遷移至雲端計算架構平臺。
目前距離監管限定時間僅剩一年多時間,銀行“上雲”刻不容緩,中小銀行的發展程序尚未可知,但孫揚認為,從幾個大行目前雲端計算的發展來看,基本能達成這個目標。
轉型承壓 銀行開放生態
不過,正所謂“船大難掉頭”,與網際網路巨頭、雲服務商相比,銀行實現雲端計算技術突破的背後也暗藏著一些轉型的壓力。
鯨準研究院新科技分析師認為,銀行“上雲”面臨著來自技術和成本兩方面的壓力。首先,銀行“上雲”對內部技術團隊的技術研發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自建私有云需有足夠充裕的資金去購買硬體和基礎設施,再進行伺服器的運維和管理,成本壓力較大。
而在孫揚看來,相比技術、成本而言,銀行發展雲端計算最大的障礙是專業人才缺乏以及銀行內部的體制和傳統觀念上面臨重重困難。
據工信部統計預測,未來三年將是我國雲端計算產業人才需求相對集中的時期,對於雲端計算的需求每年將呈現數十萬的產業人才缺口。
與之對應的是,雲端計算相關人才很貴,傳統銀行的體制和機制也很難吸引專業的人才。孫揚坦言,雲端計算的落地涉及到很多部門的協作工作,需要法務的認可、大資料的配合、業務部門的使用、運維部門的銜接等。在一系列複雜操作之下,一時間改善傳統銀行人的思維,相互配合協同操作非常困難。
實際上,雖然銀行正在積極利用雲端計算等技術加速數字化轉型,但是放眼整個行業,銀行的雲端計算能力上升空間依然巨大。根據權威市場研究公司IDC 2018年資料,中國排名前四的雲端計算廠商分別是阿里雲、騰訊雲、中國電信和金山雲,這四家廠商總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的61.8%上升到2018年的69.9%,成為中國雲端計算市場的主導力量。
這裡,開放合作對於銀行而言不失為一條捷徑,銀行通過跨界合作藉助網際網路公司的流量、經驗、技術等優勢,不僅能夠助其高效“上雲”,加速自身金融科技迭代,還有助於雙方彼此互補、互為生態。在這些優勢考量之下,銀行走向開放之路也早已做好了準備。此前,4月10日,金山雲、小米金融、新網銀行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加強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合作,共同建立金融科技新生態,其中在銀行側,金山雲將通過“金融聯盟鏈”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擴大客源,降低獲客成本,加強金融機構對普惠金融重點領域的支援。
再早些時候,南京銀行與阿里雲的合作也頗受業內矚目。2017年9月28日,南京銀行、阿里雲以及螞蟻金服在南京宣佈戰略合作,共同釋出南京銀行“鑫雲+” 互金開放平臺。根據南京銀行2017年年報,南京銀行以此為依託,致力於做中小銀行和行業平臺的連線者,整合行業平臺和合作行資源,打造與實體經濟、金融科技企業深度融合的金融科技共享生態圈。
北京商報記者 嶽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