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勝利
最近網易考拉與雅詩蘭黛的侵權官司最終以“庭外和解”畫上了句號——這件事並沒有在上週的諸多電商新聞中引發格外的矚目。但在筆者看來,這實在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多年以後,這次和解很可能會成為這個數字商業時代變革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註腳。
3月19日,筆者從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瞭解到,雅詩蘭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詩蘭黛(上海)”]起訴網易考拉及網易公司主體公司侵害商標權糾紛一案已經在該院正式立案,即將開庭。整整一個月後的4月19日,網易考拉在官方微博釋出宣告,宣告“此前,雅詩蘭黛(上海)商貿有限公司就與我公司的侵害商標權案向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撤訴申請。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已做出民事裁決,准予撤訴”。
雖然這可以僅僅被視為是兩家企業間的偶發糾紛事件,但在當下,傳統銷售渠道和網際網路銷售渠道的矛盾卻屢見不鮮。數年前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爭便是這場變革中利益重新分配的另一個跡象。2019中國國際電子商務博覽會上資料顯示,中國網路零售交易額從2008年的0.13萬億元猛增到2018年的9萬億元,十年增長了約70倍。這讓商品流通的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跨境電商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和電子商務一樣長——今年是第二十個年頭。阿里巴巴創辦之初,馬雲的創想就是通過網際網路把中國中小企業生產的商品賣到國外去,這就是中國跨境電商的萌芽。但可惜的是,在那個年代馬雲沒有把這件事做成,倒是2003年橫空出世的專注網路零售的淘寶網成了阿里巴巴的崛起之匙。
跨境電商或電子商務在中國發展20年,經歷了一個從草根到廟堂的過程,企業和消費者一起把散落在坊間的民歌,活生生地合奏成了可以登堂入室的雅正禮樂。其中起作用的不是別的,正是市場。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了決定性作用。
吳曉波在《激盪十年,水大魚大》中寫道:“技術帶來的破壁效應,它繞過了既有的政策和管制壁壘,譬如電子商務對製造、流通和金融業的再造。”在進口商品的國內流通領域,也正經歷著一次破壁效應下的渠道再造。舊有的傳統渠道佔有者的“低成本,高利潤”的既有利益被打破,技術創新主導的跨境電商終於從草莽代購升級為受到政策扶持的擴大進口的利器,其中起作用的也並不是別的,正是價格。從顧準鮮明地提出“讓價格的自發漲落,即真正的市場規律來調節生產”到孫冶方、吳敬璉的價格觀點,幾十年來市場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觀點終於在進口商品這件事上通過電商的平行進口發揮了作用,消費者可以心安理得地購買價格更低的進口商品,而不用為商品是否侵權而擔心了。
商品應該在全球範圍內以價格為導向自由流動,這是最簡單的市場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