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飾製造浮沉錄:智慧化,不可繞行的關口
“浙江溫州,浙江溫州,江南皮革廠倒閉了......”
在2013年,這首神曲火遍了大街小巷,成為調侃段子。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5年後,今年8月,江南皮革廠真的倒閉了,欠債2.34億。
近年,“倒閉”、”跑路“ 、“寒冬”….各種消極字眼充斥著實體經濟。 “未來10-15年製造業的痛苦將遠超今天的想象。”馬雲作出預測。
今年,一位已從事服裝行業20多年的老闆打算將把工廠租出去。
為什麼維持不下去?他算了一筆賬。
去年,企業銷售額8000萬,毛利632萬,毛利率7.9%,還達不到10%的行業平均水平。
在632萬的毛利中,還要支出地方稅費70萬、銷售費用100萬、物流費用100萬、管理費用200萬和銀行借款利息110萬。
扣除上述費用後,利潤總額為40多萬,交完企業所得稅,淨利只有30多萬。
雖然不捨,最後他還是把傾注了20多年心血的工廠租出去了。“這樣能多掙100萬,還不用做牛做馬。”
這位老闆的經歷,折射了中國服飾製造業這些年的滄海桑田。
服飾製造的浮與沉
在2000年前後,自動化縫紉機、裁床、染印等自動化裝置開始在工廠普及,生產效率急速提高。伴隨著中國外貿市場的開放,服裝工廠靠做“外貿大單”日子過得很是滋潤。
2005年開始,PC端軟體、辦公軟硬體裝置發展逐步完備,工廠在管理過程中越來越多地使用IT解決方案,後來逐步與智慧吊掛、智慧裁剪、RFID等硬體結合,出現了紅領、報喜鳥等深度改造服裝工廠的先驅者,這些改革派的故事持續至今。

2008年是一個拐點,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大浪淘沙,部分中小型企業亦隨之消逝。
後來,金融風暴後的經濟復甦和國內電子商務的繁榮給了倖存者新的機會:2013年前後以批發市場為代表的快時尚服裝供應鏈迎來新的繁榮。
08年到18年這十年間,很多工廠口中喊著“轉型”,實際上是 “飢不擇食”: 有些在做貼牌,在面輔料的上面賺點利潤;有些成了淘品牌的代工廠;有些直接走向了“盜版”之路。
“大而不強”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
中美貿易戰、服裝生產迴流歐洲、原料價格上升、用工難、稅收重、環保清查....內憂外困下,當一個服飾製造業老闆,真難。
做得越大,死得越快?
消費者在變化,追求個性化消費表達,移動網際網路進一步拉近了品牌商與消費者的距離,導致服裝朝著“快迭代、小批量、多款式”的方向發展。
好多服裝廠老闆都有同一個疑問:“為什麼做得越大,死得越快?”
其實原因大家都懂,在“多款、小單、快返”的大背景下,巨人難轉身,過去靠規模賺利潤的工廠,一旦訂單量下滑就無法維持收支平衡。
“以前一個訂單幾千幾萬件都很正常,現在,很多剛起步的原創設計師品牌,一款只做十幾件或者幾十件。這種單子不好接。”
在這一背景下,迴歸小作坊、小單元生產模式的柔性供應鏈反而逆流而上,這也催生了以廣州十三行批發檔口背後的“快反工廠”為代表的“快反覆興”。
廣州十三行商圈有大概2萬個檔口,其中95%都是一手貨源。有人說,中國女裝散貨中十件就有七八件來自十三行。2015年十三行的“新中國大廈”一年流水就有700億。

十三行毗鄰全亞洲最大的布料輔料市場——中大面料城,周圍環繞著大量“快反工廠”,檔口與這些工廠直接對接,從設計、打版到生產、交貨,平均3天完成,不會超過10天。
在這種極致供應鏈下,別人沒法抄你的款,而且基本上沒有庫存,這就是十三行在中國服裝行業中地位屹立不倒的原因。
服飾供應鏈想要逆風翻盤,智慧化是不可繞行的一個關口。
真正意義上的資料驅動
在上期文章中(當我們談智慧製造時,我們在談什麼?)我們瞭解到,資料將是智慧製造的核心,未來企業在智慧軟體、智慧系統上的投入將佔據 ofollow,noindex">智慧製造 建設成本的絕大比重。
在服飾紡織領域,當前生產主體還是中小品牌及中小型加工廠。這些工廠一方面缺乏大型機械硬體投入條件(自動化成本過高),另一方面,產線利用率還處在比較原始的狀態(管理跟不上),因此,他們更大的上升空間還是在製造端的資訊化改造上。
基於服飾行業二十多年的積累,在原有行業資料的打通之上,麗晶軟體在2015年開始佈局生產端的數字化改造,“巨牛雲廠”智慧製造解決方案隨之浮出水面。

當下電商平臺輸出的大資料, 更多集中在消費場景和消費頻次上。作為非標品類的服飾行業,這些大資料很可能效果甚微。而麗晶軟體的大資料來源於對款式的資料化解讀,通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對顧客偏好的款式、面料、尺碼等資訊進行多維度搜集,再根據精準資料推薦款式、搭配,甚至細化到一根圍巾的織法。通過智慧供應鏈的改造,這些資料進而轉化成生產製造的依據。這些正是麗晶軟體存在的意義和壁壘。
柔性生產意味著“更多付出”
從前文廣州十三行的案例也可以預見,相比標準化大規模生產,服裝行業柔性化生產的趨勢會越來越強烈。
從市場調研中,麗晶瞭解到,“小單快反”供應鏈管理有三大難點——
其一,面輔料繁多,風格多樣,管理更復雜;
其二,換款快速,導致研發生產計劃性偏弱,資訊協作效率低下;
其三,單多量小,換線轉款頻率高,導致次品率升高、質量問題不可追溯、動線難以平衡,流水線產效管理難。
“人員協同、過程監控、降本提效、智慧排產。”正是巨牛工廠的核心價值所在。
服飾的設計研發是一項合作性極強的工作,一件衣服往往是無數次推倒重來後的集體智慧結晶,這過程中溝通成本很高。而依託於PLM研發管理系統,巨牛雲廠將設計步驟系統化,預先設定每個節點的審批人員,圖文結合,線上溝通,高效協同,可直接流動到採購、生產環節。而MDF商品企劃系統可以將零售資料、企劃資料與生產進度打通形成閉環,真正做到以銷定產。
在物料管理方面,通過MRP物料管理系統,可實現快速、智慧(自動)、準確採購,系統可支援多物料/換料的BOM體系。
在實際生產線管理方面, MES流水線管理系統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生產一件普通的棉襯衫,至少需要經歷54道工序,一個小環節出現問題沒有及時處理都會造成大損耗。“一位工廠老闆告訴我們。

進入車間生產環節,各組資料將同步彙集到MES系統,生成唯一碼全程可追溯,及時反映生產過程中的質量(次品追溯和返工優化)、成本(動線平衡和產能效率)、交期(準時交貨、延期預警)等問題,實現“工廠透明化”。“以前只能通過人工不斷往返於生產線之間瞭解情況,現在節省了不少人力物力。”客戶反饋道。
要解決的不止是生產效率
20年前,服飾製造在時代機遇裡快速崛起,也留下“大而不強”“投機取巧”的病根。今天,我們開始反思,著手升級轉型,部分企業已初見成效。
然而,服飾製造要擺脫的,不只是“低端“標籤,還有”安於現狀“的心態,這才是這些年陣痛的根源。
在智慧製造時代,企業除了提升生產效率,還要通過資料、技術的驅動,打破品牌端、消費端與製造端的連線界限,以“消費者”為核心重塑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實現產業多方高效協同,適應變幻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