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終點的滑梯,PC正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熊出墨請注意
小米提前完成1億部出貨量小目標,華為今年有望賣出2億部。智慧手機廠商屢創新高之時,不知道有沒有想過,某個陰暗的角落裡,老牌PC廠商正默默抽泣。
昔日PC巨頭戴爾,退市五年之後重新上市的計劃被投資者攪亂。前不久惠普宣佈將在2019財年結束前裁減約4500名到5000名公司員工。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這樣的頭銜也無法引起太多關注,聯想“重回第一”這樣的新聞也很容易被人忽略。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尷尬和挑戰,除了品牌自身存在的問題之外,要說到的就是整個PC市場的衰落。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今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貨量鐵樹開花一般出現正增長,這是否真的意味著PC市場回暖在望?在熊出墨請注意看來,未必。
衰落已不是一時
縱觀近些年各方機構統計的市場資料以及行業大勢,不難發現,各大廠商的PC業務都像是坐上了滑梯,越滑越遠。
2011年,當年全球PC出貨量為3.654億臺。隨後2015年出貨總計2.887億臺,跌破3億臺大關。具體到各大品牌,他們的遭遇也足以說明PC市場不容樂觀的現狀。
戴爾,親眼目睹了PC市場的興起和衰落,並且它自身也置身洪流當中,隨之起伏。1988年,靠著電腦直銷模式,創立僅四年的戴爾成功上市。趕上PC的黃金時代,作為全球第一PC廠商的戴爾雖然經歷了幾次危機,諸如管理混亂帶來虧損、多元化業務轉型、“戴爾2.0”等等,但最後都得以成功化解。
巔峰時期,戴爾的市值一度衝到千億美元。然而,2011年一過,也就是全球PC市場開始下滑之時,戴爾也無力迴天。
2012年財報顯示,戴爾當年PC業務營收同比減少19%。看到這一資料之後,資本市場馬上給出反饋。到了2013年2月5日退市,戴爾市值已經縮水至190億美元,股價比高點已經下跌70%。
退市,從PC巨頭轉向企業服務公司,這是戴爾出於對市場的判斷自主選擇揮手告別PC時代。而近期其重新上市程序受阻,則是投資人對PC市場前景的全面不認可。
今年7月份開始,戴爾不斷向外界透露,將通過回購VMware的追蹤股票來完成上市。即把投資者手中的VMware股票改成自己家的股票。但是在某些投資人眼中,戴爾誠意不足,給出的價格也並不合理。
10月17日,美國激進投資者、億萬富豪卡爾·伊坎公開表示,他講竭盡全力阻止戴爾的重新上市計劃。理由是戴爾大大低估了VMware追蹤股票DVMT的價值。簡單來講,投資者對於戴爾的信心,已經大大減弱。
IDC釋出的第三季度PC全球市場資料顯示,戴爾以1146.6萬臺排在全球第三,同比出現5.8%的漲幅。按理說業績上漲,對應的是投資人的青睞。但現實殘酷,有業內人士表示,部分投資人之所以會看衰戴爾,更多地是源於對PC市場整體環境的考量。
第一已“無人問津”
和戴爾一樣,預判到PC市場衰落的還有IBM。不同的是,IBM意識到得更早,了斷得更加徹底。
戴爾選擇退市,遠離資本市場的綁架,尋求其他出路的同時依舊嘗試去挽救PC業務。而IBM則是在2004年,果斷砍掉PC業務,將其5年的品牌使用權出售給聯想。
“小黑”作為昔日筆記本領域的王者,IBM難道不明白此舉會給一眾“小黑粉”帶來嚴重傷害?但是沒有辦法,商人總是趨利的,PC業務利潤在IBM內部長期以來都是倒數。再者說,當時PC市場已漸趨飽和,友商戴爾在2004年增長還能達到30%,可到了2006年,PC出貨量就已經出現8.6%的下滑。
不達預期又看不到希望,IBM只能選擇放棄。如果放到更長的時間軸去看,出售PC業務,其實是IBM甩掉“硬”包袱中必行的一步。2002年放棄全球磁碟儲存市場20%的份額,把硬碟業務出售給日立。2007,把商用印表機業務出售給理光。IBM的瘦身計劃,正是把業務重心從利潤率低的“硬”轉移到利潤率更高的“軟”之上。
ThinkPad的金字招牌到了聯想手中,少不了要進行一番調整。比如說定位,之前IBM在做時,ThinkPad一直走的都是高階路線。聯想接手後,或許是考慮到高階受眾面積過於狹窄,於是開拓出眾多E系列產品,去覆蓋X、T等核心系列所沒能覆蓋的消費群體。
雖然有考慮到“小黑粉”對於信仰的追求,但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趨同的ThinkPad產品出現,消費者對於ThinkPad的普遍認知,也從信仰變成了正常品牌,甚至有評論質疑聯想把ThinkPad做糟了。
不過,質疑並沒有對聯想PC業務的發展起到太大影響,不少評論還表示,這筆交易是一次雙贏。IBM業務構成得到優化,同時聯想PC業務全球化程序再向前邁步。
十多年過去,聯想也經歷了數場風雨。10月10日,IDC和Gartner同時釋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PC市場報告,兩份報告均顯示,聯想超越惠普,重新登頂。
重回第一,振奮人心的好訊息,但業界的關注度似乎沒有預想中高。據知微統計,“聯想重回全球PC市場第一”事件影響力指數為50.6,,較全部事件平均值偏低16.5%,同類事件平均值偏低12.2%。
媒體對這件事更是格外冷靜,其中科技類媒體參與度與同類事件平均值相比,竟然低出61.6%。
而惠普這邊,為了在PC和印表機市場需求疲軟的情況下,能夠更好地節約成本,惠普董事會早在2016年10月份批准了一份重組計劃,預計裁員約4000個就業崗位,其中包括約1000名外包崗位,這一計劃會到2019年財年結束時完成。
今年5月,惠普再次表示,預計裁員的數量可能會增加1%到2%。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惠普在全球員工的數量截至去年10月31日總數為4.9萬人,這也意味著,此輪裁員總計將佔惠普員工總數的10%。
明天還會好嗎
至此,投資者、PC廠商、公眾、媒體等各方對於PC市場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瞭。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群體,消費者,又是怎樣看待PC的明天?
今年第二季度,全球PC出貨量同比出現小幅增長。Gartner提供的資料顯示,總出貨量為6210萬臺,這是自2012年第一季度以來,全球PC出貨量同比首次出現增長。
需要注意的是,這次增長並不足以成為PC市場的歷史轉折點。Gartner首席分析師北川美佳子表示,增長主要是受到企業市場需求上漲的推動,消費者市場的出貨量仍在下降之中,並且會抵消增長趨勢。
果然,Gartner第三季度市場資料顯示,同比增長已經從1.4%將至0.1%。IDC統計的資料,增幅已經又迴歸負數,為-0.9%。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PC已進入存量時代,經過多年的普及,PC市場早已趨向飽和,PC廠商也無法調動起消費者更新迭代的慾望。Windows10系統的出現,稍微緩和了這一尷尬。但是,隨著Windows10的升級週期結束,消費者的需求必將再次降溫。尤其是企業市場,那PC市場整體的推動力將再次喪失。
另一方面,PC使用者的行為已經發生改變。這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智慧手機、平臺對PC的衝擊越來越大,使用者越來越多的行為習慣從PC端轉向移動端。現在除應對極個別場景時,智慧手機的效能和效率比不上PC,其他更多的日常任務,使用者都會選擇使用智慧手機而非PC。
2017年,PC市場出貨量最多的惠普,全年總計售出5516.2萬臺。這一資料拿到智慧手機市場,還不抵某些品牌一個季度的出貨量。據IDC統計,今年第二季度,三星全球出貨量為7150萬臺。
強勢改變使用者行為習慣,搶奪使用者不說,智慧手機廠商現在還要到正面戰場與PC廠商硬碰硬。
國內廠商華為和小米就是代表,進軍PC領域,二者都已經進行過幾代產品更新。去年華為推出第二代MateBook之後,華為消費者業務COO萬飈還放出狠話,將在未來三到五年的時間內超越聯想、惠普和蘋果等公司,成為全球最大PC廠商。
雄心壯志有,可江湖已經不再。去年6月產業鏈訊息,原計劃出貨200萬臺的小米筆記本,最終實際出貨僅50萬臺。原計劃出貨100萬部的華為筆記本,出貨70萬臺。
所以,PC一定程度上已經是“被拋棄”的傳統產業。被使用者“拋棄”,被PC廠商“拋棄”,被媒體和公眾“拋棄”。大夥一同把PC抬上滑梯,又合力把它推進滑道。
並且,誰也不知道,這座滑梯的終點,到底會是哪裡。只知道,下滑的慣性將越來越大。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