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聽牢騷,開始看事實!探索職業發展之路的起點
最好的工作,永遠是跳槽後的工作。不信你看哪些跳槽的前同事,個個在朋友圈耀武揚威:啊哈哈我已脫離苦海,你們這些傻逼還在苦苦掙扎。如果有更好的工作,就是培訓班的廣告,0基礎21天學習文案寫作入職網際網路行業半年成為COO走上人生巔峰。如果還有更好的工作,那就得是“靠父母你只是公主,靠自己你才是女王”“看懂了趨勢你才有未來”之類的,你懂的行業。人家個個從業三月喜提寶馬,好不風光。
等等!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既然這些工作這麼好,人人3個月年薪百萬,為啥國家還要扶貧辦?國務院應該給這些人頒發一頓重的獎章,感謝他們對現代化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乾脆成立個國家發財辦好了,《國家2018發財標準考試大綱》就靠朋友圈各位同仁了。
如果有不好的工作,那肯定存在在各大社交媒體的帖子裡。隨便發篇《如何評價XX行業》只要XX不是網際網路三個字,肯定是罵聲一片。各種民不聊生。類似的還有《如何評價XX專業》一片勸退,聲勢之大,搞得我都不敢哪一個具體的XX來舉例子了。一定會被人噴死的。
等等!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難道天下沒有有錢了?當然不是,在業內混的好的才不會沒事在網上閒扯呢。即使是那些在網上閒扯的,發牢騷的,他真的混的不好?有多少人在一邊抱怨事業單位工資低,一邊吃著免費的飯堂,拿著20%的公積金(當然現在該沒有這麼高了),享受著銀行利率折扣和房地產的優惠促銷,上著朝九晚五的養生班。跳槽?不可能,這輩子不可能的。
不對的地方在哪裡?不對的地方在於,這些說的都是判斷,不是事實。一個工作“好”或者“不好”是一個判斷的結果,而做出判斷可能和個人的背景,生活體驗,收入福利,內心的小九九,屁股位置都有關係。所以判斷是靠不住的。
對於想要探索職業方向的我們來說,需要的不是判斷,而是事實。 與職業有關的事實,不是這個工作“好”還是“不好”,而是這丫到底是幹什麼的。具體的包括:
1. 公司名稱
2. 組織架構
3. 部門名稱
4. 崗位名稱
5. 向誰彙報
6. 背什麼KPI
7. 做什麼工作
8. 需要誰協助
9. 輸出什麼產物
10. 薪資構成
這些才是構成一個工作的事實。並且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有些同學有收集資訊的意識,但是但是兩眼直勾勾盯著第10。一提起工作就直撲月入2萬,5萬,還是10萬。某年春節期間,一個小哥哥很激動的跟我說,要ALL in網際網路金融風控。為啥,因為他老家一個轉折親,在酒桌上告訴他,在京東做金融風控月入百萬。真有錢,牛逼,要做!做做做!我問這個小哥哥,你那個月入百萬哥人在什麼BU,什麼等級,報個title來看看。小哥哥激動的說:真人說的百萬!還能有假??額,過年酒桌上喝高了的話也能信???!!! 真上了等級還月入?100*12=1200萬年薪???
有些同學有收集資訊的意識,但是僅僅停留在第7點。非常非常糾結: “操作什麼軟體??”“我到底能不能操作???”結果忽視了對自己業務知識,專案經驗的積累。曾經有個同學很苦悶的問我:為什麼已經熟練esp(excel,sql,python)但是找不到工作。一問之前面試經歷:懂電商指標嗎?——不懂;知道遊戲分析看什麼嗎?——不知道,不過自己玩的還挺溜的;貸前貸中貸後幹什麼?——不明白,浩南哥上門收賬?是啊,連什麼分析問題都不知道,咋找工作?
有些同學有收集資訊的意識,但是僅僅停留在第4點。天天問:資料分析師,資料探勘工程師,經營分析崗,資料科學家,演算法工程師有什麼區別。額,理論上,老闆想要的話,叫算命工程師都行,愛咋咋叫。但比起名字,其他9項才是更為關鍵的。真正決定了這個工作是幹什麼的。特別在大資料、人工智慧概念滿天飛,很多HR、用人部門自己都搞不清楚名字的時候,excel資料透視表到hadoop叢集都叫大資料,光糾結名字會把自己帶死衚衕裡。
最後就是123點,也常常被大家忽略,因為大家離職時往往帶著對前一份工作的強烈憤怒,所以容易腦子一熱感覺只要不是現在就怎麼都好。結果急匆匆從一個火坑跳到另一個火坑。特別特別是非網際網路行業的同學,往往把所有對於美好工作的幻想,都寄託在“網際網路行業”這五個字上。我目前單位政治鬥爭激烈,所以“網際網路行業”肯定是人人都是白蓮花;我目前的公司加薪很慢,所以“網際網路行業”肯定是年年薪資暴漲;我目前的公司沒有人帶,所以“網際網路行業”肯定是學習的樂園,各個慈眉善目的老師耐心教導;我目前的公司發展不快,所以“網際網路行業”肯定是朝氣蓬勃;我目前的公司行業壟斷,升職潛力小,所以“網際網路行業”肯定是人傻錢多,滿地元寶等著拾……寫不下去了X_X。網際網路行業的同學不要笑的開心,把網際網路行業五個字改成 BATJ ,就是很多在網際網路行業小作坊從業的同學的幻想 ,一模一樣,誰都沒得跑。本質上還是對職位本身研究的太少。
所以想要讓自己的職業發展夯實,大量收集事實資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這才是丟下心中那本《國家2018發財標準考試大綱》,精神上走出校園面對社會的最重要一步。正是因為真正掙錢的人都不怎麼說話,所以想要搞清楚這些才非常艱難。但是這也是為什麼能掙錢的人少的原因所在。成功從來就不是件簡單的事,一步步的走好,才能走的更遠。
至於如何收集,需要收集客觀資訊和與人交流。收集客觀資訊,可以看職位招聘的要求,做一個巨大的組織圖,把一個企業要求的崗位,按部門,職位一點點拼上去,慢慢就能看到工作的全景。配合對目標企業業績,主打產品的研究,可以加深對企業的理解。不過這樣做有侷限:因為部門、組織經常變動,所以很難看清全貌。所以還是需要和從業的人交流,勾勒出一個大致的方向。
交流可以分為和從業人員交流,和獵頭/HR交流兩個部分。和從業人員交流,核心是搞清楚6-9。雖然他們最喜歡說的是10,但是不要被帶歪了方向,我們自己要清楚:說自己有XX錢不重要,說自己是怎麼掙到這個錢的才重要。和獵頭/HR交流,核心是2-5,作為行政人員,她們可能不懂6-9具體是什麼,但對組織架構她們是非常熟悉的,真正某個崗位上的人反而可能沒那麼熟。說到這又忍不住吐槽:好多同學來問面試策略,都已經面了 2 輪了,連面得是什麼部門,下一次要面什麼人,什麼職位,什麼title 都講不出來。這簡直自己就解釋了為啥面不上啊
至於如何交流,這涉及到如何溝通的問題,是另一個話題了。篇幅所限,這裡不贅述了。很多同學生活圈子極其狹窄,除了公司同事,就是大學宿舍裡幾個死黨,除此外再無他人可以聊。這是個很大的問題。試問自己:我最常接觸的人是什麼薪資?如果我常年和他們混在一起,又怎麼可能比他們混的更好呢?如果他們自己僅僅是這個水平,他們的意見又是什麼水平呢?所以,雖然社交很辛苦,認識獵頭/從業人士很難,會吃別人白眼,但是這是通往進步的必經階梯。原地踏步,永遠不動,道理就是這麼簡單。邁開腿、張開嘴,才是真正難的地方。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9-13
本文作者: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