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博士在美參議院上悉數區塊鏈“七宗罪”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1日上午10:00,美國 ofollow,noindex">參議院 銀行、住房和城市事務委員會召開公開會議,圍繞“探索加密貨幣和 區塊鏈 生態系統”主題舉行聽證會。

美參議院最新聽證會,末日博士悉數區塊鏈“七宗罪”
“末日博士”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和國際商業教授Nouriel Roubini博士,以及貨幣中心研究主任Peter Van Valkenburgh先生出席了本次聽證會,並在會議上進行了發言。
二人在聽證會上,從正反雙方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的生態系統——其原理、各種共識機制及作用是否具有實際的正面意義,並對諸多應用層面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以下是Bianews總結的聽證會要點實錄:
末日博士:加密與區塊鏈的“七宗罪”
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經濟學教授Nouriel Roubini在發言中指出了加密與區塊鏈存在的多方面問題。
經總結,共提出瞭如下“七宗罪”:
·騙局和泡沫的根源,區塊鏈是被過度炒作的技術
·加密貨幣不是貨幣,是不可擴充套件的,加密貨幣沒有、也永遠不會成為追求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工具
·到目前為止,比 特幣 唯一真正的用途是為非法活動提供便利, 穩定幣 是最大的騙局
·加密貨幣沒有安全保障,去中心化只存在於神話中
·區塊鏈網路不是網際網路,將來也不會成為網際網路,發展至今沒有殺手級應用
·大量的市場操縱行為
·加密挖礦消耗能源,是一種環境災害
Nouriel Roubini對這些問題提出瞭如下理解。
·騙局和泡沫的根源,區塊鏈是被過度炒作的技術
Nouriel Roubini談到,“區塊鏈”,這個加密貨幣背後的技術現在被認為是解決所有全球問題的良藥,包括貧窮、饑荒甚至疾病。但是,區塊鏈是人類歷史上最被誇大的、最沒用的技術,實際上,它只不過是一個美化過的電子製表工具或資料庫。
區塊鏈的唯一應用——所謂的“企業DLT”——實際上與區塊鏈毫無關係。他們私人不公開、集中,有權新增和改變的合法者很少,有一個集中的、被允許的中介負責身份驗證,它們基於信任政府的聲譽和信譽建立,不可靠不對等。所有所謂的“去中心化”區塊鏈最終都是被私人授權的集中資料庫,也就是說,與大多數大型經濟體使用Excel電子表格而不是耗費更多的精力,將私人資訊儲存在世界各地數百萬臺電腦上相比,實際上沒有任何改進。
對於潛在的偽區塊鏈技術,最大的障礙是它缺乏一種基本的通用協議,使得網際網路可以普遍訪問(TCP-IP, HTML等等)。他指出,有1000多個不同的“區塊鏈”互不相容,完全缺乏網際網路從一開始就具有的關鍵的互動性。
更根本的是,它承諾在沒有中介機構的情況下進行分散式交易,這無異於一個未經考驗的烏托邦夢想。
自去年年底泡沫達到頂峰以來,比特幣價值已下降了大約70%。其他主要加密貨幣如Ether, EOS, Litecoin, XRP已經下跌超過80%。與此同時,山寨幣等價值已下降90%到99%。
最近一項研究表明,81%的首次代幣公開發行專案最初都是騙局,11%的首次代幣公開發行專案已經死亡或破產,而只有8%的首次代幣公開發行專案在交易所交易。在這8%的交易中,前10名排在比特幣之後的加密貨幣已經損失了83%到95%的價值,平均損失超過90%。
·加密貨幣不是貨幣,不是可擴充套件的
要成為一種貨幣,應該具有是可使用的記賬單位、支付手段和穩定的價值儲存的特性。但加密貨幣都不具備。沒有人用比特幣定價。很少有零售商接受。而且它的價值儲存能力很差,因為它的價格在一天內可以波動20-30%。
正如金融泡沫典型特徵一樣,投資者購買加密貨幣不是為了進行交易,而是因為他們預期加密貨幣會升值。如果有人真的想使用比特幣,將很難做到。比特幣的生產如此耗費能源(因而對環境有害),交易成本高。
自從幾千年前發明了貨幣,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由數百種不同貨幣共同運作的貨幣體系。資金的全部意義在於,它允許各方進行交易,而無需進行易貨交易。只有這麼多貨幣可以同時運作,才能讓貨幣具有價值,併產生規模經濟。數百種加密貨幣可以共存的觀點不僅與貨幣的概念相矛盾。
·比特幣唯一真正的用途是為非法活動提供便利,穩定幣是最大的騙局
如毒品交易、逃稅、逃避資本管制進行洗錢活動等。不出意料,20國集團(G20)成員國正聯手監管加密貨幣,並通過要求報告所有產生收入或資本收益的交易,消除它們理應承擔的匿名性。
加密貨幣供應量巨大,比特幣是通貨緊縮的,加密貨幣沒有內在價值,而法定貨幣肯定有內在價值,因為它們可以用來繳稅。
99.9%的加密貨幣沒有任何形式的支援,也沒有任何形式的內在價值; 即便是所謂的“穩定硬幣”,最多也只能得到部分真實美元儲備的支援,但它們的賬戶從來沒有經過適當的審計。
比特幣的所謂優勢也是它的致命弱點,因為即使它確實有2100萬單位的穩定供應,這也會使它喪失作為一種可行貨幣的資格。除非貨幣供應量與潛在的名義GDP保持一致,否則價格將經歷通縮。這意味著,如果比特幣的穩定供應真的逐漸取代了法定貨幣,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指數都將持續下跌。推而廣之,任何以比特幣計價的名義債務合約,其實際價值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升。
而最大的騙局是“穩定幣”——聲稱與美元一一掛鉤,但沒有得到真正美元同等的擔保。
幕後黑手Bitfinex一直拒絕接受適當的審計,根據最近的一篇學術論文,它允許發行方Tether操縱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的價格。
加密貨幣沒有、也永遠不會成為追求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工具。像比特幣這樣的少數貨幣,其供應真正受到任意數學規則的約束,將永遠無法穩定衰退、通縮和金融危機;它們反而會導致永久性的惡性通貨緊縮。而剩下的99%,則擁有一種比任何法定貨幣都糟糕的獨斷專行的供應生成機制,同時也永遠無法提供經濟、價格或金融穩定。如果這些工具被廣泛使用,它們反而會成為大規模金融不穩定的工具。
·加密貨幣沒有安全保障,去中心化只存在於神話中
加密貨幣是不可擴充套件的,不分散的,不安全的,在加密/區塊鏈空間中,無論是pos還是pow機制都有更深層次的根本缺陷和不一致。正如V神不久前寫道的那樣,在區塊鏈中有一個基本的“不一致的三位一體”:不能同時擁有可伸縮性、分散性和安全性。
隨著權力的集中,伴隨著 51%攻擊 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安全問題,加密貨幣的支持者認為,開採51%的礦商不符合寡頭壟斷的利益,因為這會破壞他們的收入/費用來源。但除此之外,這樣的攻擊將允許他們竊取基礎資產——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像BTC那樣價值高達數百億美元。主要問題是,任何寡頭壟斷最終都會利用其市場力量抬高價格、提高交易費用、提高利潤率。事實上,隨著去年採礦集中度的增加,加密貨幣的交易成本——用礦商的費用除以交易數量來衡量——已經飆升。
所有交易都是集中的,99%的交易發生在集中的交易所,而數百家分散的交易所沒有交易,沒有流動性崩潰。而且中心化的交易所每天都在被黑客入侵,因為把加密資產放在錢包裡沒有安全保障;一旦你的財富被竊取,將會永遠消失。
去中心化則是一個神話——在礦商、交易所、開發商和財富持有者之間,寡頭權力和企業聯盟很集中。
·加密市場不是網際網路,將來也不會成為,發展至今沒有殺手級應用
與網際網路早期相比完全是一派胡言,因為網際網路有大量的應用和許多早期殺手級應用或網站。最近的研究表明,75%的非流動資金和暴露使用的DAPPS是加密貓、金字塔、龐氏騙局和賭場遊戲。以太坊社群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實際上沒有任何行動阻止或阻止龐氏騙局的發生,因為它從龐氏騙局中榨取了豐厚的利潤。
剩下的25%的DAPPS是分散的交易所,沒有人使用,因為99%的加密貨幣交易都發生在中心化的交易所上。因此,幾乎大多數DAPPS都是騙局或無用的噱頭,它們的交易量接近於零。幾乎沒有採用任何東西。因此,與網際網路早期相比簡直是無稽之談。
成功的新技術有幾個關鍵特徵:使用者數量呈指數增長,交易數量呈指數增長,交易成本急劇持續下降。而加密市場則恰恰相反: 加密市場已經存在了十多年,到2018年,加密錢包的數量只有2200萬個,其中活躍的比特幣使用者只有290萬到590萬,而且還在下降。從2017年到2018年,加密交易的數量至少減少了75%。到2018年,加密交易所的交易數量大幅減少,下降了75%到80%;在加密資產價格崩潰的情況下,交易價值的大小相同;以礦商收入總額佔交易數量的比例衡量,交易成本正在飆升,而不是下降。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加密市場還沒有一個殺手級應用。
·大量的市場操縱行為
從嚴肅的新聞調查和學術研究來看,現在有大量的證據表明,整個加密市場都受到了大規模、系統性和廣泛的價格操縱,這種操縱在刑事操縱史上是有目共睹的市場操縱計劃。
·加密挖礦消耗能源是一種環境災害
沒有必要重複這種能源濫用和浪費是多麼巨大——比中等發達經濟體每年的能源使用量還要大。加密使用者全球2200萬人,目前活躍使用者少於500萬,其整個市值是2000億,而為數十 億人提供日常服務全球金融和實體資產300萬億年,但加密市場能源使用成本已經達到每年50億美元左右。
Valkenburgh:區塊鏈的三大實際用例——電子現金、數字身份和物聯網
貨幣中心研究主任Peter Van Valkenburgh解釋了支撐區塊鏈網路的真正技術,以及公共和私有區塊鏈網路的區別,以及為什麼只有公共區塊鏈網路才能解決與電子現金、身份和物聯網相關的特定問題。
·為什麼“分散式計算”很重要
如果所有的“區塊鏈技術”炒作有一個共同點——計算機應用的理念,為使用者創造了一些有用的結果,可以同時執行在世界各地的許多電腦而不是一箇中央伺服器,電腦的網路可以一起工作來執行應用程式的方式避免信任誠實和正直的任何一臺計算機或其管理員。為了描述這個想法,我們傾向於使用“分散式計算”這個術語而不是“區塊鏈技術”,因為它更具有描述性也更寬泛。
比特幣背後有三個核心創新:點對點網路、區塊鏈和共識機制。其中,點對點網路通常不是什麼新鮮事,區塊鏈只是儲存和驗證資料的新方法。然而,共識機制是設計中真正具有破壞性的、有趣的和關鍵的組成部分。然而,在能力、風險和破壞性潛力方面,並非所有的共識機制都是平等的。這些新的區塊鏈動力分散機制的關鍵本質計算系統,以及共識機制設計型別的可變性,是為什麼本文的主要內容集中於向非技術受眾解釋共識機制。
一般來說,我們所說的共識只是指一些計算機就一些共享的資料達成一致並持續記錄這些資料的有效變化的過程。因此,區塊鏈可能是資料所採用的形式,例如,比特幣中有效交易的雜湊列表,但生成區塊鏈、驗證資料並在系統中所有計算機之間不斷更新和協調資料的是一致機制。
這就引出了共識機制中的“公共性”問題。在公共共識機制中,任何擁有計算機和網際網路連線的人都應該有資格在撰寫共識資料方面發揮作用。在私人共識機制中,只有經過中央權威機構確認並獲得授權證書的人才可以參與。
充分證詞中敘述了各種協商一致機制的運作情況。公眾共識機制包括基於工作證明的機制(如在比特幣和大多數加密貨幣中發現的那樣),以及利益證明機制和社會共識機制。私人共識機制通常遵循我們所謂的聯盟協商一致模型,其中只有經過識別和認證的聯盟成員共享編寫協商一致資料的特權。
從創新政策的角度來看,公共共識機制優於私有共識機制,因為它們建立了與目的無關的平臺,任何擁有聯網計算機的人都可以在上面構建、測試和執行面向使用者的分散應用程式。從這個意義上說,由公眾共識機制驅動的網路反映了早期網際網路,在促進計算機服務的言論自由、競爭和創新方面,有朝一日可能會像網際網路一樣不可或缺。
此外,公眾共識機制要求使用者信任未知的第三方,這些第三方在經濟上有動機誠實行事,因為他們參與了遊戲並面臨競爭壓力。私人共識機制要求使用者信任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給聯盟成員的認證機構,以及成員自身的誠實和網路安全實踐。公共共識機制交易隱私的透明度,但新技術,如零知識證明和同態加密,可能使公共網路具有比僅依賴周邊安全來維護隱私的私有網路更好的隱私和可驗證性。
·為什麼公共共識機制對三種分散的計算應用至關重要:電子現金、身份和物聯網。
●電子現金。真正的電子現金(即可替代的不記名資產,其用途類似於紙幣)提供了現有電子貨幣系統不能傳播的效率。遺留系統存在隱性成本:退款,交易放棄,因為費用大於傳送的價值,或者因為參與者無法獲得銀行關係。從根本上說,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私有區塊鏈貨幣傳輸技術並不是一開始就“有效”的。在我開戶並與一家公司建立法律關係之前,我不能傳送或接收資金。這可能是一個可以忍受的不便,但它不是一個像現金一樣工作的系統,可以接受手中沒有任何事先安排到位。只有公眾共識機制,通過根據預先制定的規則和經濟激勵措施,完全自動化建立和維護總賬,才能提供與現金一樣好的電子交易。
●數字身份。網際網路缺乏本地身份層。這個缺點就是為什麼網際網路使用者必須依賴一個由弱密碼、祕密問題和母親孃家姓知識組成的掛毯來向各種web服務提供商驗證他們的身份。人們普遍認識到需要更好的解決方案,通過建立一個共享的、沒有所有權的平臺來記錄身份資料,公共區塊鏈可以提供答案。
●物聯網。首先,公共區塊鏈網路允許一個真正的分散的資料結構用於裝置標識(我是家裡廚房裡的一個燈泡)和使用者訪問授權(具有地址0xE1A的使用者……是唯一可以開啟和關閉我的人)。這些網路上資料的冗餘和分散特性可以確保這些系統具有真正的壽命,並且製造商決定終止對產品的支援不會破壞使用者安全訪問產品特性的能力。
此外,公共blockchain網路可以幫助確保裝置可互操作和相容,因為關鍵基礎設施裝置通訊、資料儲存和計算可以商品化和共享在一個對等網路而不是擁有(如伺服器倉庫擁有)由裝置製造商可能不願向競爭對手開放昂貴的平臺。
最後,通過使用只有公眾共識機制能夠促進的電子現金系統,可以提高裝置支付效率,以支援和維護網路基礎設施或允許裝置使用者輕鬆從事線上貿易。
宣告: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