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更像是一種對未來的探索
1CO的浪潮還殘留餘熱,緊隨其後的STO被看作妥協後的1CO:一種主動接受監管的融資新手段。
STO,全稱Security Token Offering,是一種以token為載體的證券發行,在確定的監管框架下,通過非公開募集和公開募集來對外進行融資,可以將現實中已經存在的金融資產或權益進行代幣化,例如公司股權、債權、智慧財產權、信託份額或黃金珠寶等實物資產,都可以轉變為鏈上的數字資產。
相比於傳統證券類交易,ST則是通過區塊鏈來驗證資產所有權。也正是因為類似於傳統證券交易,從而使STO擁有了證券屬性。證券類的監管制度是非常齊全的,STO看起來似乎能夠合法化了。
為什麼會有STO 的出現呢?
由於1CO不受管制和門檻限制,發行成本極低,導致了1CO很容易滋生各種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問題,具有極高的風險性,所以國內是明令禁止1CO的。儘管ICO的集資能力出眾,但是它在國內是不被允許的,市場上又迫切需要一種合法的集資方式,於是STO應運而生。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合法合規化的1CO。
它比1CO更加易於規範化監管,同時保留了投資者准入門檻低的優點,又能降低融資成本。似乎是一個皆大歡喜的方案。
接受監管等同於合規?
雖然STO擁有多方面優勢,既能降低融資成本,減少融資手續和時間,又降低了投資者的門檻,同時還有監管的保障。但是這只是STO的一廂情願。
STO披上了證券的馬甲,自己主動接受監管,好通過稽核的大門。然而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放寬有關發行證券類代幣的證券法。所以STO嚷嚷著主動接受監管,可是卻沒有法規可以用來監管。在相關法律法規空白的情況下,STO依然不能貿然與合規畫上等號。
STO 何去何從
國內STO呼聲很高,實際上沒有專案方在做。但是從國際上的動態可以窺見STO目前的處境。
2018年2月,加拿大證券交易所(CSE)宣佈將推出一個基於以太坊區塊鏈的證券清算和結算平臺,使用這個區塊鏈平臺的公司能夠向投資者通過證券代幣發行(STO)的方式來募集資金,通過CSE平臺發行代幣的公司將受到相應的證券委員會的全面監管。
2018年6月,美國證監會接受了交易所Blockchain.io依據Regulation D向遞交關於豁免註冊的Form D。據稱該交易所還得到了法國金融審慎監管局(Autorité de contrle prudentiel et de résolution)註冊。這是第一個同時在上述兩個監管機構“掛號”的數字資產交易所。
2018年9月11日,以太坊開發者Stephane Gosselin公佈了一項新提案,Security Token — “ERC1400”,作為一項新標準,把 Token 的互換性(fungible)結合證券相關的業務場景,設計了一套通用介面。新提案主打監管功能,目的是方便使用者以合法合規方式在以太坊網路發行證券。
2018年10月,納斯達克與Symbiont進行談判,策劃推出一個專用於代幣化證券的新平臺。
從上面的相關資訊可以看出,國外對STO也處在不停的探索當中。STO更像是一種方向上的探索,而不僅僅是1CO的替代品。對於STO本身而言,雖然是證券型通證,但其實它目前的概念還有些模糊,急於尋求監管的認可,從而催生出來的階段性的產物。
有創新但是創新不足,簡單的將現有證券通證化,只是讓證券在區塊鏈上做了個對映罷了。
STO只是對未來區塊鏈發展方向的一種探索和創新。它們在願景上是美好的,但是在具體融資運用中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現行法律和監管的角度,進行STO並沒有很大優勢。更多的是對未來方向的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