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以340億美元天價收購開源系統大廠Red Hat
10 月 29 日,IBM 宣佈將以每股 190 美元的價格購買紅帽所有股票,換算為 340億美元的天價收購開源系統大廠 Red Hat,創下了開源市場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收購,遠遠超過幾個月前微軟收購 GitHub 的 76 億美元。
二者同樣宣稱會維持收購來的開源服務的主體性,不會干涉其治理,以 IBM 過去對開源社群的一貫友善態度,Red Hat 運營維持獨立其實沒有懸念。
乍看之下,IBM 和微軟都是希望通過收購開源生態來強化自己的雲服務生態,但 IBM 卻有不同的著眼點,甚至可以說,這可能是 IBM 的“再”轉型的重要一步,雲服務往後將可能不再是 IBM 的核心業務,反而將可能迴歸早期 IBM 的角色,也就是成為目前市場上雲企業的服務公司,重新推動來自 IBM 的計算硬體平臺與系統生態。

(來源:MIT Technology Review)
早期從企業服務轉型雲服務,但面臨嚴苛挑戰
IBM 最早是以大型商業計算機的供應商聞名,提供極高品質的企業服務,在產業界具有相當重大的影響力。在雲端計算概念興起之後,也是幾個最早進入相關服務的公司之一。
但過去幾年在亞馬遜、微軟以及谷歌的挑戰之下,其份額越來越小,對產業的影響力與重要性業越來越薄弱。甚至今年在中國雲服務廠商的挑戰之下排名下滑,讓位給阿里巴巴,僅屈居於第五名。

(來源:Pixabay)
這對 IBM 來說是個嚴重的警訊,尤其中國雲服務廠商競爭相當激烈,最近華為也通過其自有達芬奇計算架構的釋出,宣告將全面布建從基礎計算設施到服務都完全自有的雲端計算生態,加入中國以及全球雲端計算版圖的爭奪戰。
而 IBM 過去在雲市場的份額雖然屬於前幾大,但是與三大排名業者比較之下份額落差太大,而中國雲服務廠商的急起直追,更可能加劇 IBM 的邊緣化。
既然成為不了純粹雲服務廠商,那就強調系統服務生態優勢
IBM的雲端計算業務所面臨的困境其實與IBM過去的硬體廠商角色有著相當大的關係,由於在思維上仍以硬體為核心,在軟體服務上缺乏特色與獨有技術,另外,由於IBM的組織龐大,其過度僵化與老舊的管理方式也讓其運營效率無法有效改善,因此轉型過程倍感艱辛。
這點也反映到其雲服務的營收成長力度,在過去幾年雲端計算服務需求大幅成長的情況下,其市場份額的成長總是弱於其競爭對手。加上其AI雲服務主軸IBM Watson近年來可靠度屢屢出現問題,更讓其雲佈局雪上加霜。
不過 IBM 過去在企業的系統服務生態建立還是有其獨到之處,也因此,通過收購 Red Hat,IBM 或將從現有云端服務商競爭者的角色轉而成為雲服務的基礎軟硬體系統供應商之一,抱著既然打不過,那就轉而成為合作伙伴,結合 IBM 的雲端計算硬體架構,成為混合雲供應商,創造軟硬合一的生態,或將擴大營收基礎,從現在的雲服務營收泥沼中脫身而出。
IBM 公司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 Ginni Rometty 對其收購 Red Hat 的舉動也表示:收購 Red Hat 將改變雲端計算產業的遊戲規則,並推動 IBM 成為全球排名第一的混合雲供應商。
結合 IBM 硬體方案與 Red Hat 軟體優勢,或將成英特爾與華為雲端計算大敵
IBM 在雲服務佈局方面,目前有云計算服務、基於 PowerPC 架構的雲 AI 計算硬體架構,如今補上了開源系統 Red Hat,可以說在基礎設施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生態。
對 IBM 而言,結合來自 Red Hat 的諸多在伺服器計算、儲存與大資料檔案系統的技術優勢,將有可能進一步帶動其主打的 PowerPC 計算架構對整體雲端計算服務的整體滲透率。

(來源:維基百科)
目前整個計算架構及相關裝置市場還是以由英特爾為主的 X86 計算架構享有壟斷地位,IBM 在去年推出新款 Power 9 系列處理器之後,雖然在聲勢上有了起色,並獲得了不少的訂單,然而這還不足以扭轉整體計算生態,由於幾乎所有作業系統及主流雲計算應用都是為 X86 體系優化,PowerPC 架構在缺乏生態奧援的情況下,其實很難改變整體格局。
畢竟英特爾在過去數年長期佔據 Linux 核心貢獻度榜首,對整體系統生態的影響力自然不言可喻。而 Red Hat 在 Linux 核心貢獻度僅稍微落後英特爾,IBM 將其收歸旗下,自然也是期待能夠扭轉往後在硬體生態上的落差。
IBM 收購 Red Hat,華麗的從系統供應商轉而成為雲服務廠商又轉回系統供應商的角色,既然未來業務走向可能不再主打雲服務,而是以打入既有云服務廠商的系統供應渠道中,那麼未來的對手將可能會是定位類似的廠商,也就是提供雲端計算硬體或相關係統業者,那麼英特爾將可能首當其衝,而上個月才釋出雲端計算方案的華為,可能也會在 IBM 的炮火範圍中。
當然,作為系統平臺,IBM 與華為還是有合作空間,但與英特爾恐怕就是針鋒相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