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跨界:3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IU35”共議科技跨界及創新
10 月 27 日,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DeepTech 深科技聯合主辦,梅賽德斯-賓士特別呈現的“全球科技青年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集結了海內外 30 餘名頂尖科學家、企業家與研究者,為現場超過 600 名關注新興科技、熱愛科學事業的參會者開啟了接觸前沿領域專家的機會。
在“科技大跨界”圓桌會議上,WafaGame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龔曉思,螞蟻金服技術實驗室高階技術專家曾曉東,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研究經理韋福如,分別就各自領域技術應用方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三位都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 35 人”(Innovators Under 35 Reunion)獲得者。

(來源:DT 君)
韋福如表示,目前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已經應用很廣泛,但是人的期望與技術的能力目前可能有些方面還是沒有完全達到,所以還有更多的機會。
曾曉東認為,將多種技術匯入到一個行業當中,需要建立一個三角形模型,首先是目標問題的設定,最底層有兩個方面做支撐,一個是技術的壁壘,另外是工程化做得足夠優秀。
龔曉思表示,技術創新,包括產品本身,都不是一個完美的系統,它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系統,是共同進化的過程。
之後,他們三位對各自的領域接下來跨界創新提出了自己的展望。
以下為當天論壇該環節的對話內容(經基於原意的刪改):

圖丨韋福如(來源:DT 君)
問:韋博士認為,下一個階段 NLP 的里程碑大概是什麼樣子的?會以什麼樣的形式走入人們的生活?
韋福如:第一個是搜尋引擎,第二個是推薦,像頭條這種諮詢類的推薦,我覺得非常多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都已經應用起來了。說到這些應用的時候,我覺得人的期望與技術的能力目前可能有些方面還是沒有完全達到,所以還有更多的機會。

圖丨曾曉東(來源:DT君)
問:第二個問題,我想問一下曾博士,如何將多種技術匯入到一個行業當中?
曾曉東: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問題,一切迴歸到問題本身,在定義問題之前,我們會把所有的像技術、工程實現包括一些業務的問題全部拋開,我們先找到我們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舉一個例子,剛才博士說的翻譯可能解決的是溝通問題,我們先定義我們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在定義問題和分析的過程裡,會衍生出來我們要做什麼跨界創新的業務或者產品,也有可能會融合多種技術。
所以,我認為問題的設定是最關鍵的一步,問題設定之後,我們才會考慮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技術,我們要搭建技術的壁壘,因為只有技術做到足夠深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談怎麼進行商業結合。還有一點,我們通常會很忽視工程化,因為真正一個很好的技術進入到真正的商業,應該用到很多產品的。前提是我們的工程化要做得足夠好,要很普適,很適合地在不同應用場景裡鋪開。
所以,有一個三角形的模型是最核心的,首先是目標問題的設定,最底層有兩個東西做支撐,一個是技術的壁壘,另外是工程化做得足夠優秀。
問:在技術轉換過程中,包括技術和工程怎麼與商業結合方面,龔總能否分享一兩點經驗嗎?
龔曉思:因為我一直在創業的領域,也算是一個連續創業者。我上一家公司是做法律的人工智慧,現在這家公司是用人工智慧做定製化的遊戲,讓每一個玩家在玩遊戲的過程中,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體驗不同的定製化劇情。
有時候我覺得遊戲是很有意思的領域,比如剛才曾博士說的定義問題,我們做遊戲時的問題是什麼,其實就是怎麼樣讓遊戲更好玩,但這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問題,什麼叫更好玩?
為什麼我覺得我們是一個科技公司,科技是一種賦能,這是創業者可以跨界的原因,尤其這是一個特別好的時代,能夠讓你所有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運用到別的場景。

圖丨圓桌會議(來源:DT君)
有時候我們會關心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產品的 LTV 是 3 年還是 5 年。但往往我們會忽略了前 5 分鐘,這前 5 分鐘使用者的留存是什麼樣,使用者的行為資料是什麼,它會告訴你很多去改進的產品,不管你用技術實現的方式或者你從產品設計的角度,它會告訴你很多的資訊。
我想說跨界也好,創新也好,包括產品本身也好,它不是一個完美的系統,它本身就是一個混沌的系統,是共同進化的過程中,並沒有說一個很明確的方法論或者很明確的一個,它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系統。
問:三位在各自的領域,對於接下來跨界創新值得期待的地方有哪些?
韋福如:我可能把跨界理解窄一點的話,它在不同學科之間技術上或者方法上、思路上相互的借鑑啟發,包括最近和以後,我覺得在自然語言處理這樣一個領域裡,包括很多訓練模型,其實在影象裡和其他領域之前都做過,我覺得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一種借鑑和跨界。
曾曉東:因為我現在在 IoT 領域(就是物聯網領域),我比較看好的方向是現象物理世界的資料化,怎麼理解它?我可以將制定空間,比如一個線下零售店鋪或者會場,裡面的人、物體包括場地,是自動資訊的收集包括分析、推理等等,這是我非常看好的領域。
這個方向會衍生出來一個融合的創新,就是你剛剛說的跨界創新,因為它需要大量 IoT 的感測器,包括我要採集什麼樣的資料進行分析 AI 的技術,甚至於我們要保證資料不可更改性,有可能會用到區塊鏈。所以,我非常看好這個方向和領域。

圖丨龔曉思(來源:DT 君)
龔曉思:我非常期待像 AR、VR 這種技術,遊戲好像是一個虛擬世界中的,但如何讓這些技術,讓虛擬和現實、物理的世界能夠打通,這是可以預期的。第二個我想說的是,遊戲並不是我們手機上玩的遊戲,遊戲化是每個人的好奇心。
我說這個的原因是因為,在 2013 年,當時有一個病毒在非洲地區每年致死三萬多人,它涉及到蛋白質的排序,那時候蛋白質排序相對計算能力比較複雜。後來他開發了一款小遊戲,讓所有的玩家不需要專業的生物學家像解題一樣排序,大概在 40 天之後,就被破解了。所以,我覺得遊戲化其實是更大的想象空間,它如何能夠應用到其他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