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馬蜂窩疑似評論造假說起 OTA們熱衷的金融變現
近日,線上旅遊網站馬蜂窩涉嫌資料造假一事沸沸揚揚。作為OTA(線上旅遊)新貴,其核心資產使用者和流量遭正面質疑。
在OTA賽道,使用者及流量尤其重要。在此基礎上,OTA主要通過代銷交通出行服務、酒店住宿服務、定製旅遊等方式獲利。
近年來,隨著服務同質化、價格戰深入,尋求新盈利點成為OTA的必然選擇。包括馬蜂窩在內,OTA們不約而同將目光瞄準“旅遊+金融”,流量變現的故事繼續上演。
馬蜂窩借他山之石作為後起之秀,馬蜂窩推出金融服務時間不算早。直到今年6月,馬蜂窩才開始在其官網和APP上線旅遊分期產品,使用者可通過馬蜂窩“我的錢包”中找到旅遊分期入口。
上線初期,該服務僅支援馬蜂窩商城的自由行、郵輪和特價機票分類下的商品。使用時,在馬蜂窩旅行商城購買產品後,收銀選擇旅遊分期支付即可。使用者可自行選擇30天內還款0免息,或選擇支付一定利息進行3、6、12期分期。

值得注意的是,馬蜂窩旅遊分期服務由信用飛提供。
公開資料顯示,信用飛是一家垂直於航旅領域的消費金融科技公司。在金融領域,京東金融是信用飛戰略合作伙伴,也是其第二大股東。在航空領域,春秋航空、東方航空、首都航空、吉祥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都是信用飛的合作伙伴。簡單來說,信用飛左手京東金融右手航空公司,專門為使用者提供在航空場景支付、分期等金融服務。
除了馬蜂窩,信用飛也為趣旅網、稻草人旅行提供類似服務。但零壹財經[文內一般植入一到兩次零壹財經]注意到,近期馬蜂窩旅遊分期服務已不能使用,而此服務上線不過區區數月,馬蜂窩方面稱具體原因是合作伙伴信用飛方面造成。零壹財經致電聯絡信用飛後,對方表示馬蜂窩的信用支付服務正出於系統升級過程,暫停使用後,具體恢復時間未知。
攜程金服作為國內最大OTA平臺,攜程擁有的商戶、使用者量足以支撐一定量級的金融變現所需。目前攜程在金融領域的佈局包括保險代理、小額貸款、資產管理、消費金融等。
眾多金融細分領域中,保險與OTA契合度最高,早在2011年,攜程便已成立保險代理子公司。2013年,攜程出資5000萬,和螞蟻金服、平安保險、騰訊等巨頭企業共同設立眾安線上。
同2013年,攜程在內成立金融事業部,隨後2014年,便推出“程漲寶”和“攜程寶”兩款理財產品。一年後,上海攜程小額貸款有限責任公司橫空出世,註冊資本8億人民幣。
2016年1月,攜程宣佈專門成立攜程金服業務板塊,聯合萬事達卡推出“攜程萬千賞”平臺——一個面向中國大陸地區的萬事達卡持卡人海外消費獎勵平臺。同年11月,攜程又與上海銀行等合作伙伴成立上海尚誠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10月,攜程成立產業金融部門,將目光瞄準B端使用者。據悉,攜程可為連鎖酒店行業的主體企業提供30萬到1000萬的貸款額度。今年7月18日,攜程釋出產業金融產品“驛啟裝”,幫助中小酒店解決裝修貸款問題。
針對C端使用者,攜程也推出了“拿去花”、“借現金”等對標支付寶“花唄”“借唄”的產品。今年5月,深交所通過了攜程金融的30億元ABS發行申請。公開資訊顯示,該ABS的底層資產為其攜程、去哪兒平臺上的預付消費產品 “拿去花”。
無論從佈局金融業務的時間、範圍,還是使用者性質來看,攜程在金融領域儼然一副“老手”模樣。
ofollow,noindex">途牛金服2016年,經過快速發展的十年後,途牛決定成為集團化公司,將其業務分拆為旅遊度假子公司和金融科技子公司。“途牛金服”正是途牛旗下為C端消費者、B端供應商提供服務的金融平臺。
從途牛金服官網瞭解,途牛為使用者提供途牛寶、基金理財、定期理財、消費分期、途牛保險、首付出遊等眾多服務。牌照上,途牛目前持有基金銷售、保險經紀、商業保理、融資租賃等牌照。
同程藝龍2015年11月,同程旅遊成立金服公司。隨後12月,同同寶(理財)和程程白條(消費)上線;
2016年12月,根據同程金服公開資料,其理財類業務累計投資使用者達65萬人,累計投資金額超過60億;交易信貸類業務授信使用者近150萬,累計放貸金額逾5億。
目前,同程金融已構建起供應鏈金融、小微金融、消費金融、財富金融、跨境金融等五大服務體系。

零壹財經經過梳理髮現,OTA平臺或多或少都向其使用者提供一定金融服務。一般來說,巨頭佈局已久且覆蓋全面,中小平臺則集中資源主要針對C端下手。 點開這些APP,基本都能找到分期遊、理財、信用付、借錢等選項。由於OTA做金融產品,主要都是圍繞著旅遊產業鏈展開。而OTA業務範圍比較狹隘,這些平臺推出的金融產品也將面對和旅遊產品一樣的同質化問題。
此外,對OTA而言,除了內部選手,背靠阿里、螞蟻的飛豬,從未放手酒店、出行的美團堪稱重量級競爭物件。無論是旅遊本家業務還是金融業務,都是如此。
即便如此,為了多渠道實現流量變現,進一步拓展利潤空間,同時刺激消費,增大客流,OTA們對提供金融服務產品還是樂此不疲。畢竟線上旅遊有望成為電商之後,又一個將“消費場景+金融服務”成功融合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