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辦公“領頭羊”WeWork賺得多虧得
作為共享辦公領域的領頭羊,WeWork也在“燒錢式擴張”的模式裡打轉。最新財務報告顯示,WeWork 2018年的營收和虧損雙雙翻了一番。這意味著,這個創立9年的共享“獨角獸”依然處於跑馬圈地的狀態,盈利似乎還不在WeWork的考慮範圍內。
作為一家未上市公司,WeWork本沒有必要透露具體的業績資料,不過在週一的一份報告中,WeWork表示,公司在2018年的營收從2017年的8.86億美元翻了一番多,達到18億美元;與此同時,虧損也從9.33億美元增加到19.3億美元,增長了一倍多。
雖然喜憂參半,不過WeWork還是強調了更好的訊息,稱其每個度量單位下的稅前利潤率從2017年的27%增長到了28%,入駐使用者也從18.6萬增加到了40.1萬。
一直以來,WeWork的收入幾乎和淨虧損持平。2018年前三季度,WeWork的營收為12.5億美元,淨虧損則高達12.2億美元。
不停的擴張是WeWork虧損的主要原因。WeWork的主要業務是小微團隊的辦公室租賃,即以市場價格租賃和開發商業地產物業,然後以更高的價格將其出租出去。自從成立以來,WeWork在擴張程序中採用補貼的方式吸引使用者入駐,導致其擴張速度雖然很快,但成本上升也很快。
目前,WeWork已經在全球425個地方擁有共享辦公空間。快速擴張給WeWork帶來了鉅額的租金賬單。WeWork曾表示,到2022年,WeWork將需要支付50億美元的租賃款項,2023年及以後還將支付132億美元的租賃款。
據CNBC報道,WeWork的商業模式如今繼續依賴日本軟銀集團,後者已向WeWork注資100多億美元。不過,在WeWork的瘋狂擴張下,軟銀也有所冷卻。去年底,軟銀本計劃向WeWork投資160億美元,其中100億美元用於收購所有在外股份,另外60億美元將在未來三年逐步注入WeWork。
本月早些時候,WeWork還陷入裁員風波。WeWork發言人宣佈,公司將裁減約300名員工,約佔其員工總數的3%,理由是公司要在新一輪招聘計劃前進行人員調整。
“WeWork是一家像科技公司一樣的房地產公司。”批評者曾這樣評價,他們認為WeWork不能支撐470億美元的估值,不過是將潮流的觸角放在原來單調的辦公空間上, 並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初創企業孵化器, 然後收取天價租金。
但軟銀集團創始人兼CEO孫正義依然力挺WeWork:“WeWork不僅是一家地產企業,從公司CEO或CFO的角度來看。”孫正義認為,WeWork不僅將公司租用辦公室的成本降低了40%,還能夠使員工的創造性、工作效率都大幅提高。對於WeWork的盈利問題,美國財經部落格ZeroHedge分析稱,現階段WeWork的目標並非實現盈利,而是通過在全球“跑馬圈地”取得足以強勢的市場份額,之後再把競爭對手都趕出去,獲得行業最終的定價權以及更高的利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