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1000XM3 體驗:我變輕了,也變強了
在很久很久之前,我把我的 MDR-100ABN 換成了 MDR-1000X,當時的我認為這款降噪旗艦應該就是降噪耳機的極致了,直到我後來體驗了降噪效果更強、更優秀的 WH-1000XM2。但在購入 WH-1000XM2 後不久,我還是決定將它賣掉,繼續用原本的 MDR 1000X。原因很簡單,WH-1000XM2 並沒有在 MDR-1000X 的基礎上做太大的升級——電池續航增加對一天一充的我來說完全沒差、氣壓平衡沒能完全解決耳壓不平衡的問題、配套 App 的功能更是完完全全的不實用。這些對我來說「微不足道」的升級不足以讓我再花兩千元買一隻例行升級版。
直到 WH-1000XM3 來到了我的手上。
在上「頭」使用 30 分鐘之後,WH-1000XM3 就力壓《極限競速 : 地平線 4》、來到了我「黑五必買榜」的首位。而在這篇體驗文章中,由於在 WH-1000XM3「一個能打的都沒有」,所以我不會牽涉太多其他的品牌,必要時只會拿 1000XM2 出來對比,順帶分享一下我的購買建議。
▲ 下文 WH-1000XM3 簡稱為 1000XM3,WH-1000XM2 簡稱為 1000XM2,MDR-1000X 簡稱為 1000X。
佩戴舒適度
作為一位 1000X 與 1000XM2 使用者,我必須說明的是,這兩款耳機帶起來真的不怎麼舒服。相信使用過的朋友應該都深有體會。由於過分追求降噪,1000X 與 1000XM2 在氣壓平衡上做了不小的妥協,導致的結果就是耳機戴久了會非常不舒服。雖然 1000XM2 加入了氣壓平衡的設計,可以根據環境的大氣壓強來優化耳機的降噪效果,但效果只達到了差強人意的水平,在佩戴舒適度方面依然有待提升。
至於 1000XM3,讓我非常欣慰的是,索尼終於注重佩戴時的舒適度了。在 1000XM3 上,索尼從多個角度入手,改進了 1000XM3 佩戴時的舒適度。
首先是耳罩,索尼應該是對耳罩的形狀做了修改,以前佩戴時壓眼鏡的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眼鏡的壓痕基本上不會再出現。
其次是頭樑的調整,1000XM3 的頭樑明顯收窄,將原本近乎半圓形的頭樑收窄為橢圓形,讓耳罩可以更貼近耳朵。但頭樑上的收窄並不會讓耳機更夾頭,索尼在 1000XM3 的頭樑下方加入了可能是三倍於前兩代數量的緩衝物料,可以填充頭樑與頭頂的間隙,消除耳機夾頭的不適感。
氣壓平衡方面,1000XM3 也作出了不小的改進。用 1000X 時,由於氣壓不平衡,連續使用大概 4 小時,耳朵就會因為氣壓不平而感到不適,1000XM2 可以通過 Headphones Connect App 調整降噪幅度(環境聲音控制),但一旦降低降噪水平,周圍的聲音就會漏進來。1000XM3 在氣壓平衡方面做出的調整讓長時間使用耳機時耳朵也不會覺得不適,以往產品中戴久了耳朵發酸的現象不復存在。
降噪
1000XM2 曾經是我心目中最強的降噪耳機,其優秀的降噪能力讓它成為我心目中最佳的通勤或出差耳機。而 1000XM3 則在前代產品的基礎上做出了進一步的升級,這升級並不僅可以同等噪音環境下可以將噪音壓得更低,甚至在更吵的噪音環境中,1000XM3 也可以將其噪音水平壓在同樣的的水平。
這裡舉一個例子,在用 MDR ZX770BN 的時候,它可以把地鐵執行時的低頻噪音控制在公交車行駛時的噪音水平;1000X 或 1000XM2 可以將飛機平飛階段的引擎聲控制成辦公室白噪音的水平;而 1000XM3 則是可以將空客 321 後部座位在起飛時聽到的引擎轟鳴聲,降噪成數字尾巴直播間的中央空調執行聲(真實案例)。只要在起飛前執行一次降噪優化程式,就能體驗到可能是藍芽耳機中優秀的降噪。不過在平飛之後,最好還是再進行一次降噪優化程式,以達到最佳的降噪效果。
至於地鐵上或者辦公室中的降噪效果也十分優秀,比如我在辦公室一般會在工作的同時聽播客,因為 1000XM3 的降噪效果異常的優秀,所以我只需要將耳機的音量設定在一個非常低的水平,就可以聽清播客的內容。
地鐵上的降噪效果就需要分場合討論了。地鐵執行時的低頻噪音可以被 -1000XM3 完美的過濾掉,但人聲方面則有點不同,1000XM2 可以將人聲壓低並隱藏在耳機的底噪中,但由於 1000XM3 的底噪遠遠低於 1000XM2,因此耳機沒辦法將無法過濾的聲音「藏起來」。
因此,如果耳機內沒有播放任何內容,即使不使用「快速提醒」模式,也能與身邊的人對話。但只要兩人說話時的距離稍微拉開,或者在耳機內播放任何的聲音內容,周圍的噪音就會被隱藏在音訊內容中,即使認真聽也察覺不到。
作為本次升級的重點,QN1 HD 降噪處理器的加入大幅提升了 1000XM3 的降噪能力,尤其是在人聲、日常噪音等中高頻區域的噪聲。與將噪聲藏在底噪中的降噪耳機不同,索尼的降噪體驗更像是將所有聲音放到了 200 米開外的地方,你只能聽到空曠的、細微的風聲,而不是底噪。即使是在機場這種嘈雜的環境下,1000XM3 也十分優秀的降噪效果,就彷彿按下了遙控器上的靜音鍵一樣。用另一位編輯的話來說,1000XM3 開了降噪後效果就是「你怎麼光張嘴不說話」。
一些其他的
首先各位不用擔心,1000XM3 在降噪上的提升並沒有犧牲耳機的音質,1000XM3 的音質與 1000XM2 相比並無太大變化,或者說音質提升不大,其提升主要在底噪的降低上。換句話說,1000XM3 繼承了 1000XM2 敏捷的聲音表現,40 毫米驅動單元帶來適當但不做作的低音鼓點,人聲切換流暢,與 1000XM2 一樣達到了降噪耳機中的頂尖水平。
除了頭樑形狀以外,索尼還對 1000XM3 的部分細節做了調整,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在我看來當屬 USB-C 介面的加入。個人認為,1000XM3 改用 USB-C 介面的意義並不是為了快充或者可以 USB 輸入,而是為了能在未來統一 USB-C 的時候,無需倉促推出新款。我的 1000X 用了差不多兩年,現在還能正常「服役」。一款可以使用多年的降噪耳機,在介面的選擇上必須考慮到未來的趨勢,1000XM3 改用 USB-C 介面,在我看來也是出於這方便的考慮。
除此之外,耳機外殼的操作面板也更換了覆面紋路,從 1000X 或 1000XM2 的皮紋材質改為了非常光滑的磨砂工程塑料,在操作上沒有了 1000X/1000XM2 的觸感,不過從好的方面來想,更換操作面板的材質可以提升耳機的耐用性,降低留下劃痕的機率(我的 1000X 上就留有了多道劃痕)。
再有就是快速提醒模式了,不知道是由於工程機的緣故或是索尼做了調整,觸發快速提醒模式的閾值感覺有所提高,以前只需要兩隻手指蓋在耳機上就可以使用快速提醒模式;而在 1000XM3 上,觸發成功率則有所下降,需要用整個手掌蓋在耳機上才會觸發。
而且以往觸發快速提醒模式時耳機會非常迅速的進入快速提醒模式,但 1000XM3 在使用時能明顯的感覺到:
1. 音訊音量調低
2.「滴」一聲
3. 底噪變大
4. 底噪降低,對話聲音量提高,進入快速提醒模式
這幾個步驟。簡單地說就是快速提醒模式的開啟速度明顯下降,開啟所需時間明顯延長。當然這種情況可能會在後續的軟體更新中修復,也可能只是工程機的 bug,市售版應該會有所改善。
所以說,1000XM3 值得買嗎?
又到了大家最關心的導購環節,這款全新的降噪旗艦是否值得購買呢?由於 1000XM3 在舒適度上有了非常大的進步,1000XM3 的使用場景已經不再侷限通勤與出差,即使是日常使用也非常合適。
- 如果你正在使用 1000XM2,且對飛機上的降噪沒有太大的需求,那麼 1000XM3 可以先不急著買。
- 如果你正在使用 1000X(比如我)或者使用更早型號的降噪耳機,那 1000XM3 絕對值得一試。
這次 1000XM3 依然提供了黑色與「鉑金銀」兩個配色,但如果以沒事找事的眼光來看的話,這個「鉑金銀」的塑料感非常重,在大多數時候,這款「鉑金銀」看起來就像是偏黃綠色灰色。所以在購買「鉑金銀」的 1000X3 之前,請務必找機會先親眼看看這款耳機的顏色是否適合自己,當然如果你買的是黑色,那就沒什麼需要注意的了。
優點:
1.(可能是)藍芽耳機中最強的降噪;
2. 頭樑的新設計讓佩戴更舒適;
3. 使用了 USB-C 介面且配備飛機轉接插頭。
缺點:
1. 做工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