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北人科創之辯引爆機器人系統整合行業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黃一帆 3月22日,科創板的首批名單9家受理企業名單出爐,分別為晶晨半導體、睿創微納、天奈科技、江蘇北人、利元亨、寧波容百、和艦晶片、安瀚科技,武漢科前生物。
作為名單中的首隻新三板轉板公司,江蘇北人公告稱,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已獲得上交所正式受理。2019年3月25日起,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暫停轉讓。
截止3月25日收盤,江蘇北人影子概念股聯明股份、譽衡藥業漲幅達10%,軟控股份漲幅近9%。
然而,申報科創板的江蘇北人因其系統整合的行業屬性,並不直接生產機器人本體,因此也引發外界對於系統整合行業“科創含金量”的大量討論。
“工業機器人不同於數控機床等一般工業裝備,只有機器人本體是不能完成任何工作的,必須配合一定的工藝裝置、製造工藝及軟體等,才能發揮作用。”中國著名機器人專家、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組長孫立寧教授告訴經濟觀察網記者,“系統整合這個行業在機器人產業鏈裡的重要性從來不需要討論,沒想到這個事情現在會受到關注。”
而系統整合有些行業週期較長,分段結算的模式造成對於資金的需求量也較大。一位系統整合公司高管告訴記者,由於系統整合業務的專案一般要經歷“專案立項、設計加工、二次軟體開發、內部除錯、客戶現場安裝、精確除錯、達產和驗收”,公司專案一般從立項到最終驗收完成需要1-2年的時間,週期比較長,因此會處於短期內現金流較為緊張的局面,“這也是江蘇北人這類公司會選擇上市的原因之一。”
處於機器人產業鏈的何種位置?
孫立寧教授介紹說,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工業機器人行業可以分為上中下游和行業應用,上游為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生產;中游為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下游是基於終端行業特定需求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整合,主要用於實現焊接、裝配、檢測、搬運、噴塗等工藝或功能;行業應用主要是汽車、電子等對自動化、智慧化需求高的終端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
“工業機器人不同於數控機床等一般工業裝備,只有工業機器人本體是不能完成任何工作的。工業機器人系統整合涉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裝置、生產工藝、軟體等。”在孫立寧教授看來,“工藝是‘靈魂’,就像造一個建築,磚瓦是很重要,但沒有施工工藝,怎麼可能造得起來呢?”
他表示,可以簡單理解為,工業機器人是手或手臂,專業裝置是工具,生產工藝是方法,軟體是管理,系統整合過程即是通過軟體來管理機器人操作工具,實現傳統用人才能完成的工作。
而資料顯示,作為自動化焊接裝置系統整合商,江蘇北人的收入貢獻主要來源於自動化焊接業務,下游應用主要為汽車、航空航天、軍工、船舶、重工等行業,客戶集中於華東地區。目前,擁有14項授權發明專利、16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和10項軟體著作權,並宣稱已係統掌握5大核心技術:柔性精益自動化產線設計技術、先進製造工藝整合應用技術、產線虛擬設計與模擬技術、工業控制與資訊化技術、生產過程智慧化技術。
根據招股書,江蘇北人的主營業務為提供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智慧化的系統整合整體解決方案,主要涉及柔性自動化、智慧化的工作站和生產線的研發、設計、生產、裝配及銷售,又可稱作機器人系統整合商。
所謂系統整合商,即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二次應用開發。江蘇北人的產品主要包括柔性自動化焊接生產線、智慧焊接裝置及生產線、鐳射加工系統、焊接數字化車間、柔性自動化裝配生產線、衝壓自動化生產線和生產管理資訊化系統等,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航天、軍工、船舶、重工等領域。
記者瞭解到,在系統整合領域公司,其系統整合通常包括前期方案設計、工藝規劃設計、非標夾具設計、電氣設計,及機械、電氣和工藝的除錯等工作。
“通常情況下,一個客戶訂單從接單到最終驗收完成,整個系統整合生產流程需要耗時1至2年不等。”上述高管告訴記者。
“行業通用的結算方式一般為分階段結算貨款,導致公司的在產品規模、應收賬款規模處於較高水平,外加上目前訂單大幅增多,這就會使得公司現金流處於較低水平。”一位接近江蘇北人方面人士表示。
此外,上述接近江蘇北人方面人士還表示,“工業機器人系統整合企業創造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方案規劃設計、非標裝置設計及製造、工藝規劃及除錯和軟體設計及除錯等技術和服務上。實踐中,系統整合產品需要採購機器人本體等標準件,有時候這些標準件由客戶提供,但大部分時候需要自行採購,但自行採購的標準件並未在產品價格中貢獻利潤,扣除這些標準件,系統整合產品毛利率也超過了40%,毛利率並不低。”
產業空間是本體的三倍?
資料顯示,目前智慧製造裝備產業是《中國製造2025》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重點發展方向之一。
發改委釋出的《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三年行動計劃提出推動典型領域示範應用,提高搬運機器人、焊接機器人、裝配機器人、噴塗機器人、潔淨機器人等整機系列化產品開發能力,在新能源、汽車、電子、輕工、紡織、醫藥、冶金、金屬加工、建材、民爆、危險化學品等行業加大示範應用力度。
此外,去年8月發改委印發的《智慧製造發展規劃(2016-2020 年)》重點任務之一加快智慧製造裝備發展明確指出,聚焦感知、控制、決策、執行等核心關鍵環節,推進產學研用聯合創新,攻克關鍵技術裝備,提高質量和可靠性。面向《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推進智慧製造關鍵技術裝備、核心支撐軟體、工業網際網路等系統整合應用,以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裝備製造商與使用者聯合的模式,整合開發一批重大成套裝備,推進工程應用和產業化。推動新一代資訊通訊技術在裝備(產品)中的融合應用,促進智慧網聯汽車、服務機器人等產品研發、設計和產業化。
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人口紅利的消失,機器換人的速度正在加快。根據世界機器人協會IFR指出, 2017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約為 162 億美元,工業機器人系統整合行業的市場規模為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的 3 倍左右,約為 480億美元。
2018 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 16.5萬臺(約70億美元,全球42萬臺,約180億美元)。據其預測,2021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將達到 29 萬臺,佔全球市場銷售份額的 46%。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機器人及智慧裝備行業未來3-5年整體將處於“成長性”階段,具體呈現“機器換人”需求持續增長、市場份額集中化、技術迭代等趨勢。同時,工業機器人系統整合是國家政策重點支援的行業,特別是以焊接、裝配等複雜工藝為代表的柔性化、智慧化機器人系統整合,是智慧製造裝備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