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喉”必須重獎
【緣木求魚】
美國人的重獎告密者的制度安排,實踐效果已經擺在那裡,放心大膽地學就是。
木木
這幾天,媒體都報道了美國證監會重獎兩位舉報人的訊息。藉助舉報者提供的“高質量資訊”,美國證監會成功讓摩根大通乖乖認繳了2.67億美元的“和解金”。按照規定,美國證監會發了個5000萬美元的“大紅包”,這既是對兩位舉報者的獎勵,也算得上對後來者做出的明確且強烈的暗示。
這個現金獎勵舉報人的制度安排,是美國證監會2011年推出的。8年來的實踐證明,這個制度效果明顯,舉報踴躍,罰金多多。據美國證監會統計,從2011年到2017年,共收到舉報線索超過22000條,2018年更是個“豐收年”,收到來自72個國家的5282條舉報線索;至今,美國證監會已向61名舉報人提供了大約3.76億美元的獎金。
從美國的實踐看,能提供“高質量資訊”的舉報者,幾乎都是內部人,而且往往還是核心內部人。這也不奇怪,大公司、尤其是大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防範嚴密,公司的機密資訊,別說外人很難窺探到,即使內部人,只要層級不夠,很難搞得清楚,拿到確鑿的證據更是幾無可能。從這個角度講,現金重獎的制度安排,也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現金重獎,不足以打動人心,不足以給舉報者充分的安全感。
其實,除了證監會之外,美國的許多聯邦機構都有鼓勵舉報、重獎舉報的制度安排,比如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國稅局、司法部等等。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舉報(這當然是比較好聽的說法)和告密就是一回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在傳統文化上,告密這種行為,幾乎總是處於被否定的地位,印象裡就從來沒翻過身——所有被傳頌、褒揚的人物,幾乎沒一個有告密的習慣和愛好。
告密,意味著背叛,這是人們在感情上對告密行為有抵觸的最主要原因。在歷史記載中,背叛者一般也沒什麼好下場,即使有善終的,也躲不過史家“鞭屍”。當年項羽的部將丁公私放劉邦,劉邦坐了天下,把上門邀功的丁公砍了腦袋,還說了一番大道理,“使後世為人臣者無效丁公!”勾踐完成了滅吳大業,太宰嚭的腦袋就搬了家。武則天喜歡手下相互告密,對此,所有的史家沒一個有好臉色的。
有這些例子擺在那兒,一年年地示眾、薰陶、傳承,就難怪人們成了習慣,會本能地遠離、討厭告密這種行為了。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這當然就帶來一個壞處,即內部人湊在一起幹壞事兒,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就很難“自爆”,其社會危害性就太大。為了免於更大的危害,鼓勵內部人舉報,也就是必然選擇了;而鉅額獎勵對舉報者最終戰勝文化基因的束縛,無疑作用巨大。
或許有些人會有顧慮,如此制度安排會不會造成“告密文化”盛行?這大約是杞人憂天了。重獎之下必有“勇夫”,總有“勇夫”躍躍欲試著“監視”,想必內部人幹壞事的念頭就很難起得來。告密,恐怕總會越來越少;前提是獎勵一定要足夠重。美國人的重獎告密者的制度安排,實踐效果已經擺在那裡,放心大膽地學就是。人性如此,許多時候,也實在是沒什麼其他好辦法。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