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打假”(雲中漫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依法打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讓違法者付出付不起的代價。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指出,要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使製假售假者傾家蕩產,公開曝光造假者,讓造假者在陽光之下無處藏身。
現在,“假冒不偽劣”的錯誤觀點正在被糾正。假冒是對智慧財產權的侵害,會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擾亂市場秩序,必須重點整治,這已經成為社會普遍共識。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打假”黑科技應運而生,維權正在變得更有效率。
當下,隨著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和各類電商平臺的崛起,線上購物成為多數人經常選擇的消費渠道。與此同時,網路也成為滋生製假、售假現象的溫床,其具有的隱祕性客觀上增加了監管難度。面對電子商務的虛擬性、跨區域性和即時性,蹲點摸排等一些傳統打假手段已經難以有效發揮作用。網際網路時代日趨嚴峻的打假形勢,對科技“打假”提出了現實需求。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建議,應該推廣假貨甄別模型、語義識別演算法、實時攔截體系等網際網路防假貨技術,探索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提升智慧財產權效率、讓製售假企業無處藏身。
科技“打假”,讓電商平臺能夠高效率推進對假貨的主動防控,更好履行“守門人”的職責,提高平臺的公信力,有利於其長遠發展。同時,消費者能夠利用高科技手段,克服資訊不對稱的劣勢,瞭解產品的真實情況,做出理智的選擇。執法部門能夠在技術手段的輔助下,理順網際網路上散亂、隱蔽的假貨資訊和線索,實現對製假、售假鏈條的溯源打擊,有效彌補傳統執法手段的不足。
簡而言之,越來越有“科技範兒”的打假手段,能夠在開店校驗、商品釋出、營銷活動檢測、消費者維權投訴等商業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加強對假冒偽劣產品的高效監控與打擊,更有力地保護智慧財產權,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