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把書讀「薄」?開發了這款強大學習工具的他有話想說:專訪 MarginNote | 幕後
說起 iPad 上的學習工具,MarginNote 一定會是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選擇。除了最基礎的閱讀和批註功能,MarginNote 還支援大綱、腦圖、學習卡等高階並且複雜的功能。在 MarginNote 3 for iOS 推出 3 個月後,軟體的第 3 個大版本更新終於來到了 Mac上,並且同樣足夠勝任學習工具中的全能管家。
為什麼 MarginNote 在默默「耕耘」了幾年之後才走進大家的視野並且變得熱門起來?相比於同類產品,MarginNote 到底有著怎樣的優勢和特點,讓它能夠成為許多人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學習工具?本期幕後一起聽 MarginNote 的開發者 Min 聊一聊背後的故事。

在 MarginNote 之前你已經獨立開發過好幾款應用,介紹一下你和你的經歷吧
做 MarginNote 之前我獨立開發的應用程式都不是現在意義上的這種 App,我之前一直在做地圖相關的應用,比如 2D 和 3D 的地圖導航應用,論技術的複雜程度,它們可比現在的 MarginNote 複雜多了。所以你要說和現在做的事情有什麼聯絡,就是看了十年地圖,我也一直在想看書要是能像看地圖一樣就好了,這確實是展現複雜資訊的一種有效方式。
還有一點呢,就是從事複雜功能系統的開發經歷,對於開發 MarginNote 這種功能複雜的效率應用還是有幫助的,開發單一功能的 App 可能很簡單,但是當功能和系統的複雜度上升以後,如何控制系統的穩定性與維護成本就變成了一項有技術含量的事情。
你說 MarginNote 是根據你的需求開發的應用,在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優秀的學習和閱讀工具的情況下,為什麼選擇了自己重新打造一款這樣的工具?
最開始開發 MarginNote 確實是僅僅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但後來就不是了。最開始的時候,我只是需要一個能將自己的閱讀筆記同步到 Evernote 裡的工具而已。那個時候 iPad 才剛出來不久,我當時就覺得 iPad 在閱讀和學習上有巨大的潛力,有很大的想象空間,而實際上 iPad 在當時沒有現在這麼多優秀的閱讀軟體。有人說蘋果的 iBooks 不錯,但我認為模擬紙書的閱讀效果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電子閱讀遠遠不是模擬翻書效果這麼簡單的事情。當時 iPad 上有一個 ReadMil 稍微能夠得上我的需求,但是又不夠開放(後來這個 App 被 Dropbox 收購了)。所以開發 MarginNote 談不上是重新打造工具,就是因為實在沒有什麼合用的工具。
MarginNote 並不是那種一推出就很火的工具,實際上在 MarginNote 為大家所知之前的好幾年,它就存在了。MarginNote 也並不是一開始就被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而是在一個很小的群體裡經過了較長的進化演進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剛開始這個軟體只是吸引到了少數學生、教師、神學者的注意,從和這些人的互動當中,我發現了一些我之前並不瞭解的需求,所以 MarginNote 到這裡已經不完全是滿足我個人需求做出來的產品了,我沒有達到這群人那樣的學習水平高度,但他們的價值觀是我高度認同的,他們也是我欣賞的人,所以我願意為了滿足他們的使用場景來改進這個工具。
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熱情地參與反饋也變相地為 MarginNote 提供了基本的訓練樣本,訓練了這個軟體,把他們自己的學習流程通過非常細節的功能改進固化到了這個軟體裡,這也算是我從他們那裡獲得的饋贈吧。
MarginNote 支援大綱、腦圖、學習卡等,功能非常強大,你覺得 MarginNote 相比同類的 PDF Expert、LiquidText 等應用核心優勢在哪裡?
我覺得就這兩款軟體而言,MarginNote 和 PDF Expert 在形態、本質和定位上差距都很大,和 Liquid Text 在軟體形態上倒是有很多相似點,在國外也經常被人拿來比較。但 MarginNote 和 Liquid Text 之間的本質還是不同的,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定位不一樣。
首先說 MarginNote 的本質。MarginNote 的本質就是筆記和文件的分離耦合結構,基於一個簡單的資料結構,讓每條筆記都帶上一條文件的地址(就像URL一樣),所以 MarginNote 中的筆記不像 PDF Expert 這類類的 PDF 軟體那樣把筆記儲存在 PDF 文件裡,它的筆記和文件是獨立但是連結的關係。MarginNote 一開始就基於這一特質,並且後來所有功能都是圍繞這一特質發展出來的,頁邊、腦圖、大綱、卡片,無論筆記轉變成什麼形態,資料結構只有一個,所以 MarginNote 可以不需要任何資料轉換就在這幾種學習形態間無縫進行切換。

再來對比 MarginNote 和 Liquid Text,應該說它們在功能上有很多相似的點,比如我們都可以把文件打碎重組,再匯出。Liquid Text 的核心基礎在我看來是一個基於文字的核心互動,它認為文字是可以像液體那樣被隨意分解和融合,就像軟體名字暗示的那樣,它也確實是把互動體驗做到了像液體那樣順滑,很酷,所以 Liquid Text 能做到那些功能。雖然 MarginNote 裡也可以變通地做到這些事情,但 Liquid Text 的互動體驗毫無疑問是更棒的,這是它的核心特質。

那麼 MarginNote 的核心優勢是什麼?這個我覺得要分場景來談。
如果使用者就是要在 PDF 上做標註、修改文件,PDF Expert 很完美,我想不出他一定要用 MarginNote 的理由,PDF Expert 的很多專業功能 MarginNote 都沒有。如果使用者就是要閱讀文件、分析文字,Liquid Text 的體驗已經像液體那樣順滑,我也想不出 MarginNote 可以勝出的必然優勢。
但是 MarginNote 還是在學生,研究者,律師群體裡獲得了堅定的使用者群,我個人覺得是因為這些人的使用場景對整體效率是有很高要求的:無論你是想成為一個學霸,還是想搞定一個很難的課題、或者是一個棘手的案子,你想獲得足夠深度的輸出就必須先把知識內化,所謂內化就是不能停留在只是「知道」、「理解」這種水準,而是要把知識融入你的深層神經網路裡。
這種融化知識的過程並不是理想化地通過一步一步像流水線似的工作完成,你可能需要不斷的、間隔的重複和回溯才能真正實現神經網路內化。MarginNote 的核心優勢恰恰就在回溯這一步體現出來了。就像上面說的,這款軟體的核心是一個文件筆記的連結資料結構,這個資料結構可以把學習的各個階段無縫地連結起來,而且它還是開放的,除了 MarginNote 內建的眾多學習工具外,你還可以用它和更多專業的腦圖、大綱、學習卡以及研究工具結合。即使你的學習步驟已經到了需要使用 MarginNote 之外的其它學習工具,你還是可以在任何時候通過 MarginNote 一鍵回到起點(文件)或者是其它步驟,這才是 MarginNote 獨特的地方。
MarginNote 是以提升學習整體效率為目標設計的軟體,整體效率的提升不是一個單點提升,而是需要用最終輸出去衡量,比如通過考試就是很簡單的衡量標準。MarginNote 在這方面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前不久有一位參與過內測的德國使用者就發來訊息說他終於考過了律師證,並表示能走完這個艱苦的過程完全是因為有 MarginNote 的幫助。
而 Liquid Text 呢,核心互動非常出色,但是這個優勢在某些方面也限制了它的場景延展,比如延展到桌面和手機平臺、比如開放性、比如與其它工具和流程的整合能力,也許是對互動一致性的追求限制了它在前述這些使用場景的推進速度,所以說一款軟體的優劣要結合具體的場景來講。
MarginNote 功能和複雜程度如此之高,你是一個人還是有團隊在開發 MarginNote?
MarginNote 的功能複雜程度確實很高,但正如前面提到的,它並不是一個設計團隊坐在房間裡封閉一個月設計成這麼複雜的樣子,它是在一個足夠長的時間裡進化到現在的複雜程度,構成這個進化環境的所有關鍵使用者,都可以被認為參與了 MarginNote 的設計。MarginNote 的核心使用者群裡真的有很多很厲害的使用者,比如有很多國內外的 study hacker、教授,甚至還有著名的經濟學家等。是他們持續不斷長期的參與以及對 MarginNote 的訓練,使這款軟體能夠適應更多要求高效率的學習場景。我個人是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我相信「複雜」不是被設計和創造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每一步都應該是順應自然的。
不過 MarginNote 長期的演進過程確實重功能而輕互動,軟體不斷提高的複雜度導致了很多易用性的問題。所以開發 MarginNote 3 時,我開始和設計師 Sam 合作一起對軟體的 UI 以及結構做了較大的改造。Sam 是前阿里互動設計師,也是 MarginNote 的使用者,非常熱愛學習和研究學習工具,將 MarginNote 3 改造成文件、學習複習三個分割槽的設想正是 Sam 提出來的。
目前來看這個改進還是很成功的,因為我們要在高效率使用者的效率和初級使用者的認知負擔上做一個取捨,這個設計相對來說兼顧了這兩個需求,把學習不同階段的場景隔離開了,使得文件閱讀輕鬆了很多,同時又能兼顧主題閱讀時的效率。
MarginNote 3 上線後收到了不少使用者反饋和建議,比如支援更多的同步服務等,能不能透露一下有哪些功能是 MarginNote 接下來會支援的?會支援 Windows 等更多平臺嗎?
我們確實準備改進同步服務,這很關鍵。至於 Windows 版本,可能暫時不會考慮,雖然這個需求在使用者中呼聲很高。我們這幾年也收到過很多使用者寫長信要求開發 Windows 版本,但這是個取捨,我個人還是更關注到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這一方面,MarginNote 雖然做了些工作,但獲得的真實案例越多,就越看到這方面還是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短期來說我們會對搜尋、字典、研究和複習功能做比較多的改進。
你如何判斷來自使用者的需求是否要去實現?
首先我們很關注這個需求的來源場景是什麼,需求背後的本質問題是什麼,是否存在替代解決方案?總之,我們得問很多為什麼,才能找到問題的實質,找到正確的問題,才能有正確的解決方案。
很多使用者喜歡一上來就說「我希望實現某某功能」,他實際上可能確實有某個問題,然後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判斷只要實現要求的功能就可以解決問題。他當然無法判斷實現這個功能會對你的系統造成什麼影響,這個時候,就需要問清楚他背後的問題,還要進一步追問產生這個問題的場景根源是什麼。我覺得溫伯格的那本小書 ofollow,noindex">《你的燈還亮著嗎》 算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一本書了,搞清楚問題是什麼太重要了。
你會在哪些場景下使用 MarginNote,分享一下你在用 MarginNote 時的方法和思路吧
就我來說,現在肯定是不需要參加考試或者研究工作了,所以最常用到的就是主題閱讀這個場景,因為我個人看小說類的書不多,還是比較喜歡看一些知識類書籍。看這類書籍一開始你肯定要跟隨作者的思路,先讀懂,按照目錄理出一個作者的邏輯順序出來;第二步就是一定要提出自己的問題,用問題重新對映知識,就變成自己的東西了。但是提出一個好的問題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難,所以我習慣在一個自由的空間裡去演進它,這時候就會用到腦圖,可能一開始的問題通常都非常愚蠢並且是錯誤的問題,這都沒有關係,主要是要能夠快速迭代你的問題,恰恰在這個過程中會讓你對問題的本質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後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
在這個過程中,沿著你自己提出的問題鏈,你會不斷地向這個主題引入新的材料(文件,網頁),通過筆記和腦圖把這些材料連結起來,直到最後建立一個正確問題的同時又完善了所有的邏輯材料鏈條。這樣一個過程在 MarginNote 中去做的好處就在於,你可以在不斷地回溯、修改、演進的同時時刻保持材料鏈,這樣實際上加快了你佐證自己思路的效率。
除了 MarginNote,你還會在閱讀過程中使用哪些應用和工具?向我們介紹一下你的閱讀和學習流程吧
關於閱讀和學習的流程上面算是回答過了。至於應用和工具方面,你看 MarginNote 匯出功能裡支援的那些工具,基本上就是我經常會用到的工具。

MarginNote 幾乎能實現所有能用紙筆完成的閱讀和批註功能,你會完全用 MarginNote 等電子工具代替紙筆進行記錄和學習嗎?如果不會,紙筆在你的學習流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我基本不太動筆了,因為寫字難看,還是電子書寫讓我有成就感。但我仍然愛看紙書,也喜歡在紙上畫草圖,我覺得這更多是習慣,這種習慣已經傳承千年了,當然不會消失,還會繼續傳承。但是我們也已經看到了電子工具在塑造新習慣方面的巨大潛力,比如微信和微博,所以習慣不是問題,尤其是對年輕一代來說。
電子工具會一點點地蠶食掉紙筆的每一個使用場景,並不是因為它幾乎能實現紙筆能完成的所有功能,這不是關鍵,關鍵是能做紙筆做不到的事情,並徹底幫助你提升效率。
推薦幾本你最近在看的書吧,你會在哪些平臺找書和看書?
最近看書的時間不多了,只有一本 《清教徒的禮物》 在看,找書的話會比較關注豆瓣和他人的推薦。
除了看書,你還有哪些獲取資訊的渠道?和我們分享一下吧
沒有什麼特別的渠道,就是經常刷一些關注的人發的內容,然後想到了問題,就用 Google 和 Wiki 去找答案。
在少數派正版軟體商城購買 MarginNote 3
MarginNote 3 for macOS 現已釋出,在少數派正版軟體你可以 ¥99 的價格訂閱一年期的服務,同時你也可以 ¥280 的原價買斷 MarginNote 3 for mac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