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裝AI攝像頭小區建智慧門禁 為管好電動單車社群用上“科技+”
黃埔區文衝社群的一個集中充電站配有多種介面供市民使用,十分方便。
在黃埔區文衝社群的“智慧門禁系統體驗屋”內裝備了延時開關充電裝置,最長充電兩個小時後就會自動斷電。
關注電動車管理新規
《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近日實施,廣州各區推行各種有益的嘗試
行走在廣州街頭,突然一輛電動自行車飛馳而過,“騎手”彷彿當行人不存在,行人差點就躲避不及——在大都市裡生活,估計你對這一幕並不陌生。事實上,廣州市民可謂“愛恨交加”,一方面電動車解決了部分交通通勤的需求,另一方面電動車容易引發交通事故,違規充電導致起火的新聞也屢見不鮮。去年5月15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准釋出《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範》(GB17761-2018),這一規範於本月15日正式實施。新快報記者走訪瞭解到,廣東將開展為期半年專項整治行動,加大對電動自行車治理力度。在國家實施電動車管理新規的背景下,廣州各區都進行了一些嘗試。有趣的是,市內不少社群運用“科技+”的手段來解決令人頭疼的電動車管理問題,比如在電梯內安裝AI攝像頭和顯示屏,小區內建設智慧門禁系統,解決電動車“上樓”和充電的難題。
亂象:電動車在大馬路上迫使公交車減速“現在這些騎電動車的人太不像話了,早該管管了。”“這些騎電動車的人,好像馬路是他們家的一樣,到處亂竄。”“電動車到處亂停亂放,就該禁止這些車子上路。”對於這些批評電動車的聲音,在廣州越秀區建設大馬路做協警的老江,基本上持贊同意見。他告訴新快報記者,這些年他每天都看見有人騎著電動車闖紅燈、逆行、超速、在機動車道上亂竄,他進行過勸說,但收效不大。“現在新的電動車管理條例出臺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相信會更有效果”。
上週五下午的交通繁忙時段,新快報記者在越秀區環市路區莊立交附近東往西方向的匝道觀察了半個小時,發現這裡的電動車絡繹不絕,每過一兩分鐘就上演電動車與汽車搶道的場景。最誇張的是,有外賣人員直接將電動車開出了中間的機動車道,與一輛公交車並排行駛,最終迫使公交車減速讓其先行。“這裡的匝道一路過去有3個公交站,可能公交車靠邊停車會讓那些騎電動車的人覺得路不順暢,膽大的就直接開出去大馬路了。”在區莊立交西公交站等車的一名市民說,他在附近上班,天天在這裡等車,對於這種現象已經見慣不怪了。
建議:新規出臺後還需注重管理服務水平
對於“電動車違章”的問題,廣東文史館館員曹磊認為,出現這種現象既有個別人素質不高、規則意識不強的原因,也有城市規劃建設不合理、沒有充分考慮出行權平等的原因。
“城市道路規劃者,一般會重視高架路、快速路、隧道建設,方便汽車出行,也關注人行道乃至自行車道等慢行道的建設,對不快不慢的電動車道就基本沒有關注。”曹磊回憶稱,當年廣州全面禁摩,就是為了解決摩托車和汽車、行人爭道的問題。“現在新規對電動車的體量、速度作出限制,提升了駕駛員的責任意識和駕駛水平,是必須的。”對於新規中的“選購合標者”“上牌”“考證”“持證開有牌車”“違規扣分”等一系列措施,曹磊認為已形成了一個可操作的閉環系統,“當然,還需注重毎個環節的管理服務水平”。
嘗試:充電兩小時後 定時開關自動斷電
那麼,曹磊所說的“注重毎個環節的管理服務水平”該如何入手實施呢?新快報記者從廣州市各區瞭解到,為了更有效管理電動車,各區都有不少嘗試,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管理電動車也少不了“科技+”的手段。
比如,番禺區引入社會力量,嘗試用電梯協助監管電動車“上樓”問題,目前已有100多部電梯安裝AI攝像頭及顯示屏,今年計劃推進2000臺電梯安置該系統。
新快報記者近日走訪番禺區橋南街的橋景園小區,發現該小區的電梯裡安裝有顯示屏,一旦居民攜帶電動車進入電梯,顯示屏就會播放勸解聲音。小區物管方的工作人員介紹,電梯內的AI攝像頭有自動識別功能,每當有人帶電動車進入電梯,立即被錄下視訊,永久儲存在物管方的管理系統。物業人員可以在電腦或手機上查到該視訊,即時警告業主,或者上門勸告業主。
新快報記者瞭解到,廣州市內不少社群認為,對於電動車安全問題完全靠“堵”並不可行,“疏堵結合”才是最終出路。
在黃埔區的文衝社群文園片,社群特意建了一個集中充電站,充電站採用快充裝置,只需15分鐘至30分鐘,電動車就可以充滿電。使用者按時支付費用,每15分鐘1元,這個裝置大受住戶歡迎。這也符合消防部門“住宅區物業服務企業和管理單位負責共用區域電動車停放、充電管理,可設定固定集中的電動車充電點,或設定帶安全保護裝置的充電設施供居民使用”的安全提示。
新快報記者近日走訪文衝社群,發現這裡的物業公司前有一間特別為村民設定的“智慧門禁系統體驗屋”,手機APP遙控門鎖、定時開關的充電裝置、無線廣播、電子屏、煙感器……都可在體驗屋裡體驗。其實,這些裝置無論線上線下都可以買到。
文衝街道來穗人員和出租屋服務管理中心方面介紹,進行電動車管理有兩個關鍵的概念,即針對與整合,而且從細節入手讓居民使用更加方便。
比如,智慧門禁系統特意在一樓安裝了一套可以設定使用時長的電源開關,專門為電動車安全充電而設,最長充電時間可設為120分鐘,使用方式是最“傻瓜”的旋鈕定時,這是為了照顧老年使用群體,降低裝置使用門檻,讓他們享受到系統帶來的便利。另外,在設定充電裝置的位置上,有針對性安裝煙感報警器,確保萬一在短時間充電中電動車出事時,消防部門、社群物管方、住戶多方面都能及時反應。
“兩年前,我們在社群內選取了52棟出租屋安裝智慧門禁系統作為試點,讓大家看看效果。兩年過去,住戶對系統的耐用性和安全性都十分滿意。”文衝社群居委會綜治辦主任李少銳告訴新快報記者,目前已經有不少住戶表示希望安裝這套系統。
聲音
“去旁邊士多喝瓶飲料 電就充好了”
此外,文衝社群還在文園片引入一家企業,安裝了一個電動車充電站,充電站內有10個充電樁,配置了市面常用的5種不同充電介面以備居民使用,充電站兩頭還安裝了監控攝像頭。以往充電採取“入銀”的方式支付,每15分鐘1元,後來由於居民反映要常備硬幣不方便,社群又和企業協商改成掃碼支付,這樣使用更方便了。
“充電站用電是另外拉的專線,用的是快充裝置,所以居民不用在家中長時間充電了。”一名管理人員告訴新快報記者,快充裝置可以在15分鐘至30分鐘內完全充滿現在市面上使用的電動車電池,市民使用十分靈活,晚上可以將車放在這裡充電半個小時,回家吃完飯回來把車開走,這樣就不用在家裡充電。平時白天看到車快沒電了,過來充15分鐘,也能應付著使用大半天。“15分鐘,就是把車放好插好電源,去旁邊士多喝瓶飲料聊一下天的時間,很快,所以裝置的使用率還是挺高的。”該管理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