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考古地圖:那些老網站現在都怎麼樣了(中)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 西昻翔
來源:Yourseeker(yourseeker2018)
我在網際網路考古地圖(上)提到,按圖索驥是一種值得刻意練習的思考方式,並分享了一張2017年海外最熱門的 to c 創業公司全景圖。
下面這張囊括了 2017 年海外最熱門的 to b創業公司:
最終的目標是希望用網際網路的歷史+按圖索驥的方式來作benchmark,嘗試回答一個問題:
當世界上大多數人共同參與到一件事中,剛開始到底會發生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簡單展開了過去二十多年較為知名的50個網站創意,這篇文章承接上文,會對另外50個知名網站作比較有意思的展開。
50. Dropbox(2007年)
檔案同步及儲存網站。
往小了說,它可以幫你同步檔案甚至軟體、作業系統;往大了吹,它正在把計算機“雲端化”,幫助人類減少對資料和機器的依賴(換一個照樣可以用)。
49. Weather(1996年)
不標題黨,這的確是一個天氣預報網站。
48. Vimeo(2004年)
“關於視訊”的一站式解決中心:上傳、分享、看更多。
優酷、快手、一閃都走過同樣的路。
47. Giphy(2013年)
一站式 GIF 解決方案,集合了全網幾乎所有好玩的 GIF。
發展歷程和快手極像。
46. Blogger(1999年)
可能是網際網路歷史上第一個平權工具,“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的首位實踐者。
網際網路剛火起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需要一個專屬網站。
後來大家才發現,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部落格。
幾年後恍然大悟,大多數人什麼都不需要。
45. 4Chan(2003年)
無數的梗從這裡興起,中文世界裡勉強有點像的大概是虎撲/貼吧。
我們普遍認為是 Twitter 幫助川普成為總統,其實再想想,可能是 4Chan。
44. Twitch(2011年)
海外最大的一個遊戲直播平臺,對於年輕人來說,它可能是“21世紀的電視臺”。
43. WebMD(1996年)
丁香醫生網頁版?或者把它叫做,醫療行業博物君?
42. GeoCities(1994年)
電線杆小廣告即視感。網站主頁現在依然可以訪問,大概是為了展示網際網路蠻荒年代廣告變現有多麼困難。
41. Chatroulette(2009年)
視訊聊天網站,俄羅斯的一位 17 歲高中生做的,莫名想到以太坊創始人 V 神。
當年紐約時報對 Chatroulette 的報道,就像是我們在 2016、2017 年看到了直播平臺:
剛開始有 20 個使用者,在一段時間內使用者量每天翻倍,2010 年 3 月破 150 萬。
89% 的人是男性,11% 是女性,有八分之一概率你匹配到的是赤身裸體/從事性行業的人。
40. Homestar Runner(2000年)
Flash時代流量最大的動漫網站,兩個創始人做出了一個現象級漫畫 IP,但是隻賣貨不接廣告、不拍劇,堅守底線。
中斷過四年,因為哥倆要照顧家庭,覺得這玩意兒不賺錢。可惜當時沒有 MCN 機構。
39. Etsy(2005年)
手工藝品、古董商品領域的淘寶。潘家園網頁版。
38. Hulu(2007年)
娛樂影視公司,2007 年的網際網路電視。
它的持股架構很有意思,迪士尼、21世紀福克斯、康卡斯特各持有 30% 股權,剩下 10% 歸屬 AT&T。這種豪華配置居然讓 Netflix、Amazon 後來居上,成也股權,敗也股權。
37. Imgur(2009年)
主打圖片分享和社交的網站,搭著海外版貼吧——Reddit 的順風車一路騰飛。
做廣告很有一套,怎麼形容呢?使用者在社群呼籲官方務必要多做廣告。
2016 年 Reddit 自己推出了圖片工具,Imgur 大傷元氣。
36. Megaupload(2005年)
檔案儲存網站,可以方便有效地分發盜版資源,百度雲網盤是它的翻版。
因為盜版太多,被美國司法部扣押了域名,被香港海關凍結了價值 3.3 億港元的資產。
大概是迅雷影音難以出海的原因。
35. DeviantArt(2000年)
文藝作品(包括圖片、視訊)的分享與瀏覽網站,使用者由此產生了社交關係。截止 2011 年周訪問量 380 萬,被認為是全球排名十三的社交網站。
據說後來發展出了一種美學,以至於網站粉絲一眼就能識別出某個作品是否出自該網站,他們把這種美學稱為:DeviantArt。
34. Flickr(2004年)
在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出現之前,人們來 Flickr 存放照片。
QQ空間相簿既視感。
當年 Yahoo 想收購 Flickr,派 Jeff Weiner 去勸降。Weiner 給出了一個很好的承諾:我們Yahoo 希望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廚房,提供最好的廚具;你們 Flickr 是天才廚師,到了這裡,保證還能繼續做好菜。
可惜,Flickr 被 Yahoo 搞砸了。忙於與 Yahoo 自身體系內的產品做整合,再加上 Yahoo 身為大公司的官僚體制,原先很酷的 Flickr 先是錯過了社交,然後錯過了移動網際網路。
33. SoundCloud(2008年)
音樂網站,兩個有抱負的音樂人一手建立,很長一段時間裡幾乎成為歌手發行音樂的最大平臺。
因為內容貨幣化做得不好,現在主要用途是給使用者自娛自樂。
32. Urban Dictionary(1999年)
各地方言放在網上,於是匯聚成了 Urban Dictionary。
前五年收入和支出打平,沒有一分錢盈利。現在好一點了,創始人很佛系,網站本身活得不錯。
最大成就是幫助英國高等法院斷案,因為法官不能理解倆說唱歌手使用的方言到底是什麼意思。
也不知道這倆歌手是不是黑人。
31. LiveJournal(1999年)
一個部落格網站,美國出品,出口到了俄羅斯。
近些年屢遭審查。
30. MapQuest(1996年)
第一個地圖網站。人類從此少了一個請陌生人指路(搭訕)的理由。
輸給了 Google Map。
29. Kickstarter(2009年)
知名眾籌網站,促成了很多好事,但同時也沒法擺脫詐騙。
28. eBaums World(2001年)
一個流行文化發源地,網際網路時代的內涵段子。
27. Google Earth(2001年)
網頁版地球儀,全景 3D 的那種。
26. Yahoo(1994年)
變賣資產,剝離業務,從龐然大物淪落為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
有一個很精妙的關於 Yahoo 公司戰略的評價,他們的業務條線一直像塗花生醬一樣,這邊塗一下那邊塗一下,很均勻,但都很薄,完全沒有重點。
從買 Tumblr,到買遊戲公司,視訊應用,郵件工具,廣告平臺,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
25. GitHub(2008年)
極客聚集地,盛產程式碼,可能是世紀佳緣的有力競對(大誤)。
24. Rotten Tomatoes(1998年)
知名影評網站“爛番茄”,在影視評論界的地位至少和國內的豆瓣相當。
23. Know Your Meme(2008年)
把網際網路上所有的知名梗都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 Know Your Meme。
喜歡的人應該會很喜歡,但國內這麼無聊的網站應該很少見。
22. NASA(1993年)
攝影作品被引用次數相當高的一個網站,全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這麼說吧,你看到的每一篇和宇宙、外太空有關的嚴肅新聞,都可能用了這裡的圖片。
21. Gawker(2002年)
知名八卦網站,致力於侵犯名人隱私。
惹到了矽谷知名創投人士、川普擁護者 Peter Thiel 在內的很多大佬。
已經被告破產。
20. The WWW Project(1991年)
網際網路歷史上第一個 Web 瀏覽器&網站,定義了我們使用網際網路的方式。
19. Facebook(2004年)
網際網路有史以來最大的線上體育場。容量無限且免費,目前上座人數超過 20 億。
18. AOL(1993年)
某種程度上算是騰訊和阿里的混合體。
之所以說 AOL 像騰訊,因為它早早佈局並佔據了社交領域。AOL 曾擁有網路世界裡最龐大的聊天社群,每天有 14000 個聊天室在執行。
而 AOL 很像阿里的點在於,它曾刺激無數美國人第一次體會到網上購物的樂趣,1996 年又推出第一種網路信用卡。現在來看簡直是阿里和支付寶故事的預演。
不過,成為世界最大的網上服務公司、打造出最著名的電商平臺、創造風靡美國的即時聊天工具、市值相當於 IBM 兩倍並不是 AOL 的巔峰時刻。2000 年 1 月,AOL 鯨吞時代華納,變身成市值 3500 億美元(相當於當時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GDP 之和)的新公司。
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呢?
17. Amazon(1994年)
20 年前:I sell books.
現在:I sell whatever the fuck I want.
16. The Pirate Bay(2003年)
世界人民的迅雷,在反版權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15. Tumblr(2007年)
美版微博。
遭遇了 Snapchat 和 Instagram 的衝擊,但因為某些內容的存在,這裡依然活躍。
14. IMDB(1993年)
另一個豆瓣電影。
創始人是個電影迷+程式員,因為特別喜歡眼睛好看的女演員,於是把自己珍藏的電影列表和大家分享,沒想到越來越長,於是有了 IMDB。
現在 Amazon 旗下。
13. PornHub(2007年)
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色情行業。總是讓人恨不起來。
據說網站衡量一部影片的關鍵指標是,有多少人看完這一部後關掉網頁。這個值越高,代表影片越受歡迎。
12. Craigslist(1995年)
分類廣告網站,有點像 58 同城。網際網路的活化石。
據說每月頁面瀏覽量超過 200 億次。
當年 PayPal 前員工出來做了一個約會網站,YouTube。剛開始就是通過 Craigslist 做的廣告。在上面發帖子讓女生上傳自我介紹的約會視訊,付費 $20,結果沒人來。接著創始團隊發現,使用者雖然不上傳約會視訊,但是會上傳貓貓狗狗等千奇百怪的視訊,於是這夥人乾脆放棄約會視訊方向,轉型做更通用的視訊分享網站。
11. Snopes(1994年)
第一個專注於拆穿謠言和騙局的網站。據創始人自己說,在搜尋引擎出現之前,大家會來這裡查詢新聞/訊息的真偽。
10. MySpace(2003年)
風評很好,關於它的一切都挺好的,除了沒幹過 Facebook。
9. eBay(1995年)
電商公司,一個規模巨大的雜貨店。
比淘寶店鋪還接地氣的點在於,啥人都在上面賣東西,啥東西都可以從這裡買到。
8. Reddit(2005年)
兩位本科畢業應屆生做的論壇網站,早期靠 cofounder 生成一批機器人賬號(沒人知道是機器人)來“貢獻”內容,很有貼吧和頭條的感覺。
這個公司的一號員工有一段故事。他當年正好是哈佛物理 PhD 最後一年,有空房讓 Reddit 倆創始人住,於是成為室友。這位一號員工作息規律,早晨起床上 Reddit,發現網站掛了,於是去敲倆創始人房門,讓他們重啟。後來倆創始人嫌煩,教他登入伺服器自己重啟。
目前月訪問量超過 5.42 億,全美第三。據說是【因法律限制此處無法顯示】的原因。
這個論壇的發展史可以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Online community platforms attract the best and worst of humanity."
另外灣區日報總結了一個短篇小說,蠻好玩的:
大學同學 Steve Huffman & Alexis Ohanian 乘火車去聽偶像 Paul Graham 的演講,那時候 YC 還沒名氣,他們約到 Graham 去喝酒並兜售自己的 idea,一個移動訂餐網站。
後來面試 YC,被拒。兩人心灰意冷第二天一早從哪來回哪去,還沒到家又接到了 Graham 的電話,說他後悔了,覺得 idea 不靠譜但是兩人靠譜,並提供了 Reddit 的 idea。
Reddit 的收購也是個機緣巧合的故事。Ohanian 萬聖夜認識了一個 Wired 的記者,並介紹了自己的產品;該記者覺得沒什麼可報道性,回去跟同事提了一嘴;哪知這同事回家跟老公提到這事,身為 Condé Nast 管理層的老公最終促成了這筆收購。
創立 16 個月就被收購,一躍成為百萬富翁,也是 YC 最早一批成功離場的公司了。但 Huffman 後來談到當年賣掉 Reddit 很後悔,說沒想到這東西能發展得那麼好。
不過,Ohanian 在創業之初就遭遇一系列家庭變故,母親查出腦瘤,女友從陽臺摔落昏迷了幾個月。。。Ohanian 說他當時拒絕不了收購的價錢,家裡急需錢。
p.s. 他的愛情故事結局並不是患難與共然後白髮相守,後來還是另娶了網球明星 Serena Williams(小威)。
Huffman 和 Ohanian 的 cofounder 情誼也是一個恩斷義絕後破鏡重圓的故事。年少一起打魔獸世界,一起艱辛創業,一起名利雙收,但是最後感情破裂,好多年不說話。幾年後雙雙迴歸 Reddit,辦公桌相連也還不說話。
直到在心理諮詢師的鼓勵下,Huffman主動求和,兩人一起去接受治療,關係才開始慢慢修復。
7. Netflix(1997年)
全球訂閱會員過億,正在幹掉有線電視。
創始人 Reed Hastings 的言論很有意思:
“從根本上說,我們真正擅長的是會員業務,而不是電視/視訊業務。一旦你訂閱了我們的會員,我們關注的只有一條,你的‘幸福感’。”
6. Twitter(2006年)
美國版微博。
關於它就不多介紹了,但是從灣區日報那裡看過一個好玩的:
Twitter 上的一個知名博主在大學時發現:1,凡是帶有寵物的 tweet 都挺火;2,朋友告訴他手中的漢堡是滿分十分。於是 2015 年底他弄了@dog_rates 這個 Twitter 賬號給狗打分,粉絲 2 百萬,靠賣相關紀念品盈利。
5. Internet Archive(1996年)
網際網路檔案館。
如果說網站是儲存網際網路的資訊,那麼它就是在儲存各大網站的資訊。
4. The Onion(1996年)
洋蔥新聞聽過嗎?這個網站就是源頭。
標題黨的祖師爺。
3. YouTube(2005年)
國內所有視訊網站的畢生夢想。但目前來看誰也實現不了。
和 Ins 是一對比較有趣的競爭對手,它們可能會互相成為彼此。
2. Google(1998年)
幾乎所有網站都經歷過非常大的版本迭代,往前幾年的介面設計和現在完全不一樣。Google 可能是唯一的例外。
Google 收入裡 89% 來自廣告,除此之外還有一堆燒錢的 side projects:軟體、硬體、長生不老藥、熱氣球、無人駕駛車等等。
Google 第 59 號員工的故事值得看看。他於 1999 年加入 Google,不是工程師,而是做品牌推廣的,時年四十歲。他之前在報社工作,面試時被問到一個經典問題:教我一個我現在不會的複雜的東西。
1. Wikipedia(2001年)
總是看到“世界第 x 大奇蹟”這樣的 title,對應到網際網路世界,wiki 是當之無愧的奇蹟。
可能是共識度最高的一個去中心化專案。
未完待續,歡迎轉發以資鼓勵~
注:
本文提及的 100 個網站來自 Gizmodo 的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