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微信也有做不好社交產品的時候?未來的社交新機會在哪裡?

社交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基於人與人之間的聯絡,總是能產生很多的可能。
每天都有幾十萬PB(1PB=1024TB)的資訊量穿梭在人與人的交流之間,以至於專門有一批社交類的產品在為我們服務著。
它們承載著我們的日常交流,負責傳遞各種各樣的資訊。好的社交產品總是以“不可戰勝”的形象展示在大眾面前:
1、日常使用頻次極高
2、使用者遷移成本極高
3、生活場景覆蓋率廣
4、元資料採集範圍廣
上面的“兩高兩廣”也意味著更大的可能性和機會,幾乎在每次技術升級的前期,社交產品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
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國民的社交應用場景幾乎被微信所壟斷了,那些幾年前與微信正面競爭的對手現在早已銷聲匿跡,不見蹤影。
早年,我們也曾做過社交類和社群類的產品設計,這次,我嘗試從非競爭的角度出發,分享一下自己對於社交產品的看法,給過往的產品設計做一個總結。
關於未來的社交產品到底會怎樣發展?社交產品的龍頭還會是微信嗎?我們逐一拆解:
-01-
你得分清什麼是社交?什麼是社群?
社交與社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的區別如下:
社交是以人為中心的資訊交流,前提是我先認識了你這個人,然後再對你所產生的內容和對話有所關注。
就好像在朋友圈裡,你說你因為打球崴了腳,我看到了可能會對這個內容感興趣,我會去評論會去找你,問你傷得嚴不嚴重。但前提是我認識你這個人,而不是我真的對所有崴了腳的內容都感興趣。
所以社交的產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容易形成網路效應,多為工具型的產品。微信、陌陌就是典型社交類的產品。
另一方面,社群則是以內容為中心的資訊交流,前提是我先對這個內容感興趣,然後再對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有所關注。
就像在抖音,一條搞笑的視訊吸引了我,我是被內容吸引住了,也許我並不知道這個內容是誰發的,如果我想持續地收到這種型別的搞笑視訊,或許我會關注創作者,並慢慢地去了解他。
社群的產品則強調內容資訊從生產到分發再到消費的整個過程,社群很容易形成流量聚合,多為資訊類內容類的產品。知乎、抖音和快手之類的就是社群類產品。
社交和社群是兩個不同的產品維度,社交看中的是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社群則卻取決於所塑造的整體氣氛,內容的生產、分發和消費。
-02-
微信也會有它做不好、做不到的事
一個社交產品僅對應著一種社交關係,當然這是理想狀況。
人和人之間天然就存在著多種關係,我和他是同事、我和他是朋友、他是我的客戶、他是我的老師,形形色色的關係關聯著不同的使用場景。
現實中,多種的社交關係卻只能對應著一個社交產品,這是因為多出來的這些關係,我們無法找到安放和對應的地方,又或者這些關係本來交流的頻次不高,被單獨安放到某個獨立的產品上,成本就顯得過於高了。
我們以前會把同事都加在自己的微信裡面,很多工作交流的場景都在微信裡面完成,每個專案組都拉一個微信群,裡面全是密密麻麻讀不完的工作資訊。
微信的產品定位是熟人社交,核心是使用者身邊的熟人關係,當用戶身邊的工作關係無法安放而必須要用微信來代替時,我們看看會產生什麼問題?
隱私洩露:
很多同事其實和我們只有工作的交集,大部分都是對接完一次工作後,便沒有過多深入的交流,私底下也並沒有很熟。
但微信裡面有著大量私人照片和生活狀態,這些資訊使用者是不希望被陌生人所觸及和打擾的,如果我們加了很多這種所謂的“同事”,微信再也達不到熟人社交的目的了。
這不僅會降低使用者在微信裡面的活躍程度,也模糊了使用者對微信熟人這個定位的依賴性。
慢慢的不會再有人發朋友圈,表達生活,慢慢地就算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你的內容,我也想不起來你是誰了。
功能分割:
在日常的工作交流下,避免不了對資訊的儲存、傳輸、預覽以及到達情況的控制,這些在微信裡面是很難去把控的。
再比如考勤打卡、日報週報、會議通知這些功能都需要藉助外部產品來解決,未能統一管理。微信更不可能去迭代這方面的功能,畢竟它不是為了方便工作而去設計的產品。
可以說長期用微信來做工作交流,會造成永久性的功能分割,你怎麼也得用別的產品來解決工作場景下的需求,微信只是個工作交流上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認知模糊:
微信裡面會有你最近聊天的好友,朋友圈中會有不斷更新的好友狀態,這些都是吞噬使用者注意力和時間的地方,慢慢地你會把聊天當成是工作的一部分,效率一去不復返。
對於對接頻率高,強度大的工作,大量的工作群將會充斥著你的微信,每天都有幾十條未讀的工作資訊摺疊起來。
也許你對微信會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在聊天的時候就是工作,工作的時候也像在聊天,你根本不知道生活和工作的邊界在哪裡,慢慢地你對微信的認知也就模糊起來,既不是工作,也不是生活。
一天中有八個小時是屬於工作的,和同事對接工作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頻次極高的場景,但我們無法把這類關係強加在微信上,畢竟這會引起太多的問題。
2015年1月,阿里旗下的一款專門用於工作交流的產品應運而生,解決了使用者另一個八小時內資訊交流的問題。
直至現在,微信依然有自己的侷限性,阿里亦是。
-03-
社交產品的市場還能有新的發展嗎?
當用戶之間某個特定場景下的交流趨向高頻,這種關係就應該對應著一個線上的社交產品,且無法與其他產品重疊覆蓋,交叉使用。
我們似乎能通過對這種“新關係”的研究,來探索未來社交產品的發展空間:
到底人是為了什麼而去社交?
人需要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人天生是害怕孤獨的,生活又是那麼的極度不確定,這導致很多東西都無法準確預估:
你不清楚自己的職業規劃將走向哪裡?你不知道工作上每天瞎忙的意義是什麼?你不知道為什麼我感情上付出了這麼多卻完全沒有什麼收穫?
不知道就是一種不確定,大部分的不確定都是對長期狀態的迷茫。
而確定性十足的東西就包括:這個時候我需要發洩、我需要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我需要一個真正懂我的人、我需要父母的認同。
需要是一種確定性十足的行為,大部分的確定性都建立在短暫的情感滿足上。
人會對不確定的東西存在恐懼,對確定性的東西感到無比嚮往。每當你在確定和不確定的事中做選擇時,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依賴那個確定性十足的東西。
這時候的你需要被認同、被在乎、被關心,需要別人懂你,基於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們需要去社交,去結識新的朋友。
此時的社交就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是一種情感驅動的行為。
人需要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形象,而你的成本(價值)只能由別人來決定。
這句話怎麼理解?
假如你自認開車的技術十分了得,已經達到了世界的頂尖水平,無意中被法拉利車隊的經理看中,他甚至認為你能為他在下一個世界錦標賽中奪得冠軍。
為此,他願意付給你100萬美元的年薪,讓你成為他車隊裡的車手。這個時候你的成本(價值)就是100萬美元。
如果你執意要去做其他的事情而不去當車手,那麼做這些事情的成本就是100萬美元。
但如果你找不到看好你的車隊經理人,只是被某個企業的HR看中,認為你只是適合來這裡為老闆開開車,月薪4500元。這個時候你的成本(價值)就只有4500元。
但這期間,你的能力沒有發生任何的變化,你的成本卻有了巨大的落差。
這是因為你的成本只能由別人來決定,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你需要找到那個看好你的人。
也許在一度的人脈裡,我還只能是個司機,四度甚至更多的人脈裡,我有可能成為一名車手,說白了就是一種簡單的資源配對行為。
此時的社交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更多是一種利益驅動的行為。
-04-
寫在最後,想在未來
到底人是為了什麼而去社交?從人性出發,在我看來有下面兩個本質的原因:
1、情感滿足
2、利益追逐
人性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是滿足人性的方式。
我們能預測,未來人與人之間所能產生的關係,都將歸屬於這兩種型別,而不是那些被定義為所謂的陌生人、熟人、職場社交等。
針對上面兩個本質的原因,不妨試想一下:
情感的滿足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重點是交流的本身而不是交流的方式;打字、語音、視訊、寫信、見面、眼神和表情,這都是交流的方式而已。
能真實、同步地還原人類情感的交流方式,會是情感類社交產品尋求突破和探索的方向。目前市面上的社交產品僅能起到傳達內容本身的作用,而非情感交流。
在未能真實、同步地還原情感交流場景之前,我們只能追求著內容傳達的高效和便捷,這只是無奈之舉。
而利益的追逐來源於人與人之間共同目標的達成。重點是快速地達成目標,交流只是為了加快達到目標的過程,可以說,交流只是一種催化作用。
這個時候的社交產品=交流+X
X代表的是後續任務的協作流程,可能是工作任務系統、可能是約會系統、可能是教學系統、更有可能是決策系統。
前面的交流都是具有共性的,而後面的各類協作流程,都是具有目的性、個性化的。
趨向高效的交流方式、能支援後續任務協作流程接入的高拓展性,才是利益追逐類社交產品的探索方向。
現在,儘管微信日益強大,但依然是用一種交流方式同時處理著使用者兩種不同的需求,可見在社交日後的發展市場裡,並不能完完全全做到一家獨大。
微信,是一種生活方式。
這是它寫在官網上對產品定位的描述,無疑日後的社交產品不應只停留在使用者交流場景下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真實社交場景的還原。
第10篇 | 3227字
原創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雅格布(ID:jacob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