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拍月”為何會引發持久爭議?
文
鈦媒體 張遠
小米9釋出會上的雷軍不會想到,由他率先發起的“拍月亮競賽”,在一個多月後,就被華為P30的50倍超長變焦“拉下了馬”。
而華為P30釋出會上的餘承東也沒想到,作為吸睛亮點的長焦拍月亮,竟然會引發一場綿延至今的“P月”之爭。
短短几天數次反轉,不僅成了自媒體專業程度的“試金石”,更在持續討論中動搖了“P圖”的含義,甚至引發了對於“手機拍照真實性”的深層次探討。
疑似華為P30 Pro樣張(圖片來源餘承東微博)
4月13日,知名評測媒體愛否科技主筆王躍琨發微博質疑華為P30 Pro拍月亮“好像是P上去的”,還稱“當‘月亮上’的紋理不是環形坑、而是其他東西(比如內褲)時,手機也會給它處理成環形坑的樣子。”
這一質疑“一石激起千層浪”,各路自媒體紛紛圍繞“華為P30 Pro有沒有P月”展開各種測試併科普“演算法優化”與“P圖”的區別,用實際結果去“打臉” 王躍琨“P上去的”的說法不負責任。
在輿論壓力之下,4月16日,愛否科技釋出宣告王躍琨因為測試不嚴謹,誤導使用者煽動情緒而被開除。隨著“質疑者”的被處置,似乎這場風波即將告一段落。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知乎、微博等社交媒體上的討論仍在繼續發酵。在知乎《如何看待愛否科技的王躍琨稱華為 P30 Pro 拍的月亮是 PS 的?》問題下,使用者“小城”的一篇回答被頂到了最前面。
他通過三輪更加嚴謹的實驗:即將月亮照片做高斯模糊處理,將月亮圖片做修改、新增、刪除、翻轉細節等操作,用P30 Pro拍照並觸發了“P月模式”,發現照片不僅還原了模糊照片中看不見的細節,還把修改過的細節還原成了未修改的初始圖案,證實了華為拍月亮能新增硬體拍不出的細節。
雖然這個回答隨即引來了種種質疑,然而在一一答疑解惑之後,使用者小城的結論至今仍然站住了腳。
這個回答也獲得了知乎官方的推薦,被知乎日報收錄,並被知乎的微博賬號轉載。因為這篇“實錘”,輿論似乎再一次反轉,有人形象地將華為拍月比喻為:好比本來1.0視力的人非要說有1.1,其實是事先背了視力表。但仍有不少人認為這並非傳統的“P圖”,而是被模糊或修改過的照片誤導下的機器訓練所犯的錯誤。
針對這一出圍繞拍月的“羅生門”,始終未公開表態的餘承東可能會有點“懵”。他可能想不明白,演算法優化在手機拍照上的應用早已司空見慣,無論是HDR、場景識別還是背景虛化、人像模式等技術,背後都是演算法的功勞。
更不用說“不P圖不發朋友圈”已經成為社交共識,國產手機的前置美顏已經深入人心,為何P30 Pro拍攝月亮時的演算法優化會引起軒然大波?
不少人指出,華為在以拍月亮作為宣傳賣點的時候,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超長變焦與演算法優化各自的角色,雖然華為長焦拍攝能力在普通模式時已經超過其他廠商。但是在宣傳中卻有誤導使用者的嫌疑,讓人們誤以為拍月亮時的“細節畢現”,也可以應用於其他長焦拍攝場景,實際上卻是針對月亮專門訓練優化的。
實際上,華為之所以深陷此次風波,也是為了突破手機拍攝的硬體限制,領先業界採用了更為激進的演算法策略,在將手機攝影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的同時,也率先觸碰到了手機攝影“真實性”的邊界。
華為對於演算法激進性“倚重“的一個明顯例證,就是為了達到“夜視儀”級別的超級夜景拍攝,P30拋棄了傳統的RGGB CMOS 感測器,率先採用了RYYB CMOS 感測器,從而一舉將進光量提升了40%。
然而,根據知乎使用者“位元組君”引用的RYYB 專利註冊者 APtina的說法,RYYB濾光陣列在大幅提升弱光表現的同時,卻也會帶來更多的色散偽像與畫素間串擾。從而大幅提高了色彩校準的難度。據估算,RYYB演算法優化的工作量將會是RGGB的10倍以上。
雖然華為未來有能力消除這樣的“副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外媒評測與使用者使用中,還是出現了日間成像下白平衡“翻車”的現象。
相機評測網站DXOMARK雖然給P30 Pro打出了112分的高分,但也同時提到:在色彩方面,測試人員發現在所有光線水平下,影象的飽和度都略低;在高光和室內影象裡也觀察到藍天中出現不自然的青色和其他色偏。
實際上,索尼、富士等廠商早就思考過所有可能的濾光陣列,但對於相機來說,犧牲色彩換取進光量的提升得不償失,最後還是回到了RGGB。華為此舉可以用“藝高人膽大”來形容。
華為對於演算法的“暴力開發”也觸及到了“演算法優化”尺度的問題。目前看來,“有中變優”大家已經普遍接受,而“無中生有”則仍被認為是越過了界限。王躍琨之所以引發眾怒,也是因為斷定P30 Pro拍月亮是“P上去的”有誤導嫌疑。
然而,自動識別場景根據高清基礎圖(benchmark)訓練演算法補足細節算不算是“無中生有”?其實,各方評測者需要經過如此複雜的檢驗,才能確認P30是否“P圖”,說明普通使用者在拍照時根本不可能看清這條模糊的界限,AI完全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覺的情況下完成優化。
對於數十米外、暗光環境中肉眼已經無力分辨的事物,其實很難確認拍出的細節究竟是相機鏡頭的功勞,還是演算法優化的結果。
P30 Pro此次引起爭議的還有對於使用者自主選擇權的“侵犯”。很多使用者更喜歡根據喜好去選擇濾鏡、調整色彩,自主掌握美顏的濃淡程度,手機相機不能越俎代庖,而是應該把優化的空間留給使用者。
畢竟演算法還沒有智慧到猜出每一個喜好的“因人優化”的程度。但是正如P30 Pro會自動觸發“月亮模式”一樣,即便關閉了AI模式,手機也會強行啟動“自動優化”。
當手機的攝像頭不斷堆疊,諾基亞已經出了五攝手機,手機攝影正在撞上硬體的天花板,為了與對手拉開差距創造新的賣點,各大手機廠商只好不算在演算法優化上鋌而走險,不斷擠壓著第三方應用的優化空間。然而,使用者“自主優化”的衝動永遠不息。
而演算法的加持也在讓手機不斷入侵相機的領地。手機與相機之爭,本質上是光學物理定律與電子工業之爭,手機對於光學原理的模擬,正在形成某種意義上的“降維打擊”。
比如,iPhone的Portrait lighting就是在模擬各種布光環境,之所以效果可以媲美影棚,乃是因為可以用結構光構築臉部的3D模型,用3D動畫的光影原理模擬燈光照射的效果。
當然,在成像質量和畫面細節上,手機攝影還難以望專業相機之項背,無論是婚紗拍攝還是雜誌大片,專業布光仍然是必須的,畢竟沒有充分的影象質量,模擬光也沒有發揮的空間。
然而當人們對於影象的消費都轉移到了眼前的方寸之間,相機攝影成像質量的優勢就不再明顯了。因為在小螢幕上,觀感遠比質量更重要。而在手機上已經相當成熟的背景虛化,只要掌握了真實的物體距離資訊,算出來的虛化效果可能比相機本身的物理虛化更好看。
華為 P30 Pro系列釋出之後,知乎上出現問題《現在的單反、微單廠商開發與華為 P30 Pro 類似的演算法,並應用在自家機身上是否現實?》,下面就有專業的攝影師現身說法。
無論是多張堆疊還是夜景模式、混合變焦,相機廠商多年前都已經有過嘗試,然而因為專業攝影師們對於“演算法優化”並不買賬,因為他們追求根據光學原理捕捉更多細節,而不是演算法猜測或塗抹,只有豐富的細節才會為後期處理留下足夠的空間。畢竟,演算法不能替代感光原件的大小。
實際上,在低端入門機型上,相機廠商一直在引入數碼、演算法修正,然而因為市場規模導致相機處理器迭代速度遠比不上手機,相機照片的體積數倍於手機,對於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相機的續航、散熱都是巨大的挑戰。更重要的是,在同一緯度的競爭中,低端相機肯定不會是手機的對手。
可以想見,在華為拓寬了演算法優化的大門之後,後續會有更多的廠商魚貫而入,硬體能力與演算法能力之間的界限將會進一步模糊,而相機的市場則會進一步被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