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內,到底包不包括20???????
原本明白現在糊塗了的壹讀君 | 七七
無聊界著名人士王村村說過,他的無聊可以分為古典主義無聊和現實主義無聊(把無聊分派別這事兒看起來就挺無聊的),純粹一點兒意義都無的無聊,比如數草莓籽有多少顆,是無聊的初級階段——古典主義無聊。
圖片來自微博@我叫王村村
現實主義無聊雖然看起來仍然很無聊,但比起古典主義無聊多了點現實意義,比如自己做彩票機。
最近幾天,微博上發生了一件討論度hin高的“現實主義無聊”大事兒——20以內,到底包不包括20????????因為這個問題看起來過於“無聊”,以至被送上了熱搜。
事情是這樣的,一個網友在新泰民意通網站(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政府辦公室主辦)向新泰市教育和體育局提問:
請問教研室領導20以內最大合數是多少?老師們爭論不息,無法確定,請指教。
新泰市教育和體育局回覆:
“20以內”這個表述到底含不含20專家的意見也不統一,存在爭議。今後在試題中需要界定範圍時,儘量不給學生造成誤解。如:可以表述成“20及20以內”或“0-20的數”
對,就是這麼一個問題,老師、專家和網友們都吵翻了天。熱搜微博下,排名第一、第二的就是兩條完全相反的回答。
認為“20以內”不包括20的人,覺得這不就是數學的開區間?20以內,可以理解成(0,20),不包括20。
贊同包含20的直接搬出《民法》懟,《民法》第205條特地有註明,“以上”“以下”“以內”“屆滿”說法,都包括本數,數學就能違法嗎?
違法倒不至於,畢竟《民法》對以上、以內等詞的範圍限定,只針對民法中的行為,並沒有強制規定這些詞在任何場合、任何範圍都包含本數。
跟“以內”一樣,因為沒有明確定義同樣充滿爭議的一個詞,是“以前”。如果在日期後用“以前”,通常大多數人都會理解成包含當天,比如4月27日以前系統關閉,就是4月28日的00:00那一刻系統關閉,包含了27日當天。
但如果在具體時間點後用“以前”:
下午3點以前必須交稿。
主編根本不會讓你過完3點到4點才交,2點59分就覺得已經晚了。
所以我們今天的話題就是:你覺得20以內到底包不包括20,有沒有什麼辦法能防止這種定義不清導致的理解歧義?你見過/經過哪些搞笑的理解歧義?
請以#週末考+是/否+辦法+經歷#的格式在文末留言,壹讀君將按照國際慣例選出5名點贊最高的小夥伴各送上一本《隱藏的行為 : 塑造未來的7種無形力量》。
《隱藏的行為 : 塑造未來的7種無形力量》,中信出版集團
人類正處在文明的分水嶺,要麼選擇工業時代的建造工具繼續得過且過 ;要麼添置一套新的工具,以便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更加得心應手。《隱藏的行為》一書能夠幫助我們認識新的趨勢,併為我們更好地預測、掌控未來提供重要線索。
知名經濟學家何帆推薦說,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獨特的,其實在大資料看來,我們跟別人都一樣。《隱藏的行為》可以幫助商家破譯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也能幫助每一個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增強定力,做出更好的選擇。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工業時代模式即將終結,世界正處在顛覆性創新時代的邊緣,要實現下一次量子躍遷,人類需要一個截然不同的框架。利用人工智慧,我們可以分析隱藏在數字生態圈中的數萬億資料(行為),追蹤每一種行為的能力將幫助我們預測個體和集體的未來。
雖然讓個體行為“可見”的表述會令人聯想到喬治·奧威爾的《1984》,但實際上,一種新的價值將會出現,會從根本上顛覆基本的商業原則。例如,品牌忠誠度這樣的概念將會被逆轉,因為企業必須找到方法來證明它們對每位消費者的忠誠度。
此外,當世界從全球化過渡到個性化,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無須再繼續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規模,而是要重新定義規模,把規模化生產變為“規模化創新”。大規模超個性化、需求驅動的出現會幫我們解決那些緊迫且長期存在的問題。
不僅是人類的行為會被捕捉和分析,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駕駛汽車、智慧裝置和智慧機器都將表現出行為。在不久的將來,每個人和每臺數字裝置都將擁有“數字自我”——一個可以與其他數字實體交流、互動、協作的數字孿生體。
行為商業、忠誠品牌、需求驅動、大規模超個性化、數字生態圈、無摩擦關係、自動化這7種無形的力量正塑造著未來,將幫助政府、企業和個體用新的思維方式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