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化妝品能否保住新寵地位
常言道,法國的香水韓國的粉。而今韓國這項“國寶”也有了走向世界的趨勢。韓聯社報道稱,得益於韓國美妝(K-Beauty)廣受全球人的喜愛,化妝品已經成韓國外貿出口新寵。然而低迷的業績卻將韓國化妝品的美夢拉回了現實,成為新寵容易,保住地位不易。
韓國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22日釋出的一份資料顯示,2017年韓國化妝品出口額達49.6億美元,較四年前直線增長了3倍。資料顯示,今年1-9月,韓國化妝品累計出口額同比增長31.4%,達46億美元。韓國化妝品企業(製造、銷售)也由2012年的2458家猛增至2017年的1.1834萬家。而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韓國化妝品出口市場已經逐漸拜託了以大中華區為主的“一邊倒”模式,呈現多元化趨勢。2017年,韓國化妝品對大中華地區出口達32.6億美元,佔比雖仍居首,但對東南亞、北美和歐洲的出口也逐漸增加。
征服亞洲早已不是韓國化妝品的目標。早在2015年10月,世界最大化妝品零售店絲芙蘭就在全美境內打出了“K-Beauty”的促銷活動。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百貨巨頭梅西百貨也開始試水,與韓國美妝電商Peach & Lily合開了家實體店。大半年後,第二家店中店在加利福尼亞開張。
K-Beauty的熱潮甚至已經在歐洲市場興起。根據韓國貿易協會布魯塞爾支部近日釋出一項名為《歐洲K-Beauty熱潮和營銷戰略》的報告,韓國外銷至歐洲的化妝品正以兩位數增長,去年打敗日本成為歐洲五大化妝品進口國,2017年韓國出口到歐洲的化妝品銷售額為1.35億歐元,已經達到2010年的10倍之多。
然而韓國化妝品行業卻不能輕易被出口增長的喜悅衝昏了頭腦。不久前韓媒報道稱,在國內消費低迷、韓中薩德矛盾、全球化妝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三重打擊下,K-Beauty已經陷入危機,曾經在全球率先推出“美食護膚主義”理念的韓國化妝品品牌思親膚於本月8日向首爾回生法院申請進入企業回生程式。更為重要的是,思親膚不是個案,伊蒂之屋、菲詩小鋪去年的營業利潤分別縮水了85.83%和58.45,謎尚和魔法森林營業利潤分別減少53.79%和52.24%。
競爭是韓國化妝品逃不出去的魔咒。寡頭的壓力之外,新的化妝品企業仍在不斷入局,連與化妝品行業無關的LF(時尚)、麴醇堂(酒類)、Morning Glory(文具)、KGC人蔘公社(人蔘食品)、柳韓洋行(製藥)等企業也紛紛進軍化妝品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