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AI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資本如何助力產業升級?
近年來,人工智慧已應用到醫學影像識別、疾病輔助診斷、外科手術、基因測序以及醫療大資料等許多方面,2017年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的出臺,更是對整個大健康產業釋放出重大利好訊號,醫療AI成為了炙手可熱的風口。
然而,我國現行醫療服務體系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醫療AI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此形勢下,政策、技術、資本成為驅動醫療產業創新變革的主要動力。
2018年10月28日,由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主辦的“資本助力醫學人工智慧產業升級”論壇在成都舉辦。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龔建中、軟銀中國合夥人宋安瀾、IDG資本合夥人張建斌、麥肯錫全球董事副合夥人吳永現、EDDA科技副總裁範黎、蘭丁高科董事長兼總經理孫小蓉、移宇科技董事長楊翠軍、安翰醫療副總裁兼董事會祕書郇丹丹、聯醫醫療董事長王鵬、希氏異構創始人兼CEO宋捷、浙江省人民醫院影像科主任龔向陽、四川省人民醫院機器人微創中心主任王東等行業精英與醫學專家共同參與論壇,圍繞人工智慧對輔助診斷、賦能醫療等各細分領域的發展趨勢、商業閉環、資本投資機遇等問題進行專業而富有深度的探討。
主辦方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是中國銀行全資附屬的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其在港澳地區、內地和海外地區進行多種形式的投資活動,投資領域涉及醫療、消費、能源、交通、金融等行業。
資本佈局醫療AI,看中了企業什麼?
人工智慧自2017年開始受到廣泛關注,2017年亦被稱為“人工智慧元年”。根據動脈網資料庫的資料顯示,這一年國內醫療人工智慧行業一共發生27起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過17億人民幣。2018年,國內可統計的醫療人工智慧企業已經超過130家,頭部企業在新的一年進入商業模式的改造與優化,同時也陷入了能否切準臨床核心的難題。
AI醫療經歷了一輪火熱之後,逐漸平息下來,高估值高成長的企業也讓資本進入冷靜的思考期,能否更好地進行臨床應用成為了投資的重要因素。在這一階段,企業如何把握機會、如何將資本與產業結合起來,成為了本次論壇的核心關注點。
中銀集團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銀投”)執行總裁龔建中先生在講述《資本助力智慧醫療產業升級》的核心議題時表示,對於AI來說,資料、演算法、場景是中銀投研究AI企業時關注的核心點。資料質量是醫療AI的發展基礎,如何把基礎的演算法轉化為應用的演算法是AI企業發展的關鍵,智慧財產權則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當前醫療健康產業與投資間的痛點在於生產鏈條的不明確、資本界限的不明確,對於企業和資本來說,應當找到各自的定位,聯動發展,讓資本成為企業乃至整個健康產業的“加速器”。
中銀投在AI醫療領域的投資偏好“從1到N”的企業,龔建中先生表示:“‘1’指的是企業已將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轉化為較為成熟的產品,具備商業化推廣的條件和前景;通過資本的助力,不僅可為企業提供商業化落地的資金,更可與企業一起研討技術路線、產品路線、商業模式、營銷網路等方面的優化和升級,從而使得被投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成功推向市場,達到廣泛應用的‘N’階段。”
另外,龔建中先生也特別指出投資於早期階段的投資機構,如晨興創投、軟銀中國等為創業企業提供了早期支援和幫助,包括中銀投在內的專注於不同投資階段的機構也以資本為紐帶共同助力創業企業進一步發展。
在會場,軟銀中國合夥人宋安瀾先生也以軟銀在醫療領域的佈局為例,解構了醫療AI的產業鏈及資本的投資邏輯。
中國人工智慧市場,從2017年開始一直保持著高增長率,根據軟銀中國的預測,今後幾年的增長率將高於40%。繼2000年的PC網際網路和2010年的移動網際網路之後,人工智慧是下一波顛覆性技術,對風險投資來說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AI已向醫療領域的各個產業滲透,新的能力、新的商業模式,隨之帶來的是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宋安瀾先生表示:“軟銀中國在AI領域早有佈局,但是我們認為在做投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謹慎,而且一定要有選擇做專案。人工智慧並不是所有都能成功,選擇性是非常重要的投資要點。”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諮詢機構之一,麥肯錫全球董事副合夥人吳永現先生帶來的更多是關於醫療健康產業的直觀資料統計,從資料中洞察醫療健康科技的投資風向與機會。
根據麥肯錫對近兩年投資資料的分析,醫療健康行業的投資主要呈現五個趨勢:
一是中國醫療產業正處於變革之時,近年來中國醫療投資無論是在投資事件、投資金額、企業種類方面都表現得尤為活躍;
二是產品和科技創新越來越成為投資的主題,如人工智慧、基因診斷領域的投資;
三是國際併購交易量激增;
四是由於政策創新和驅動,中國日益在醫療平臺科技發展與投資方面引領世界;
五是醫療生態系統的廣泛合作日漸成為趨勢,包括與科技行業關於商業模式的探索,以及與VC/PE的投資合作。
從醫療的實際需求出發,探索模式創新
創新企業作為醫療AI領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在產業生態鏈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是現階段醫療AI企業的發展重點。
隨著“治未病”觀念的普及,人工智慧在早期癌症篩查領域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蘭丁高科是中國最早一批將醫療AI應用於臨床腫瘤細胞診斷且已實現商業化成果的企業之一。通過數十年的深耕,蘭丁高科不斷升級自身的技術與服務,成功實現了人工智慧在篩查領域的應用的不斷擴充套件與深入。
蘭丁高科董事長兼總經理孫小蓉女士認為,作為科技創新企業,在逐步提升自身實力與創造力的同時,也要注意考慮臨床應用如何開展以及商業化方案落地的可行性。“作為一個企業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有了人工智慧診斷市場就會買單,而是怎麼介入市場。”
EDDA科技副總裁範黎女士認為,醫療人工智慧,尤其是在精準外科方面的應用,最大的特點就是和人打交道,“我們要讓醫生‘喜聞樂用’,產品要好用,對病人的實際臨床效果要顯著。我們認為醫用人工智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不是取代人。”
相比前期診斷類的人工智慧企業,EDDA科技的IQQA賦能平臺已經通過多項FDA批准和中國CFDA批准,並已廣泛應用於臨床。IQQA精準手術臨床案例已超過45000例,有效輔助醫生進行有效的精準手術規劃。IQQA使用者包括中國醫院排名前十位中的九家以及美國排名前十位的五家,使用者醫院以獨立發表有關臨床論文250多篇。
“醫療不可能三角”難題需要引入新的技術增量,而新的技術體的出現又會改變活動方式、產業構成以及制度安排,新技術的到來會引起經濟體系中價格、生產網路的擴充套件性調整。
針對消化道疾病診療的痛點,安翰醫療研發膠囊胃鏡機器人,實現1米到0.01米的突破。在已有的技術基礎上,除了檢查消化道的膠囊機器人,安翰還研發了將產品拓展到治療領域的振動膠囊機器人。安翰醫療副總裁兼董事會祕書郇丹丹女士介紹道:“通過膠囊對消化道終端神經按摩,能夠治療高發的便祕問題,也解決了高發人群中老人、孕婦不適合吃化學藥物以及耐藥性的痛點。”
醫生需要AI,並且是能夠進行臨床應用的AI
在最後的圓桌環節,以浙江省人民醫院放射科主任龔向陽先生和四川省人民醫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機器人微創中心主任王東先生從醫生的視角談到了醫生對人工智慧技術的需求。
龔向陽先生認為,醫療AI產品契合臨床,能走進工作流,這非常重要。“醫療應當從需求當中驅動,臨床當中遇到問題找方法,AI只是其中的一種方法而已。”
王東先生表示:“從診前篩查到診中治療,如外科醫生的手術環節,內科醫生的檢驗問題,再到治療後的康復、隨訪,每個環節我們都希望做到真正的AI化,提高效率和精準度。
移宇醫療董事長楊翠軍先生在談到AI在糖尿病領域的應用時表示,糖尿病不是大病,但是很麻煩,AI在糖尿病領域可以實現智慧監測、智慧治療,打通智慧監測和智慧治療之後,實際上就是人工智慧。在糖尿病領域做AI的痛點在於,糖尿病雖然每天產生的資料量巨大,但是存在很多冗餘資訊,“血糖存在持續波動的特點,血糖會受情緒、環境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而變化,因此,糖尿病AI除了要訓練模型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推理能力。”
“傳統的線下流程繁瑣且效率低下,在器械流通過程中通常產生的是線下的交易資料,想要把這些資料利用起來,以最簡單的流程改進產品要差不多一年半的時間。”聯醫醫療董事長王鵬先生表示,人工智慧在流通領域的應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產業效率,醫療器械從生產商到終端,中間會經過很多環節。通過人工智慧個性匹配或者是資料探勘,可以非常好幫助中國的產品商把終端使用者需求給描述出來,是什麼樣的使用者在用,價格需求是什麼,有什麼樣的產品需求改進。
在投資人代表回答會如何選擇AI企業投資時,IDG資本合夥人張建斌先生表示,真正符合市場需求,未來能引領空間,能夠落地的“硬”產品,是IDG資本所青睞的。人工智慧賦能醫療產業升級的關鍵在於供給端的改變、效能的提升,如此前提到的安翰醫療和EDDA科技。此外,企業的產品還需要解決目前人工智慧在整個醫療領域的應用障礙,如倫理障礙、法律障礙、醫保障礙、收費障礙等。
本次論壇在富有深度的觀點與討論中落下了帷幕,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的論壇只是對於醫學人工智慧行業發展和投資討論的開始,未來我們也期待資本助力醫學人工智慧,從而真正實現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