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貨量1億的小米,未來還性感嗎?
10月27日,小米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在個人微博上釋出訊息稱:10月26日晚上11點23分鐘,小米手機今年出貨量正式突破一億臺,提前完成全年任務。
而同樣是身為國內手機品牌的華為,其業務負責人餘承東在3個月前便宣佈了出貨量超過1億的訊息。如果單純考慮出貨量資料和時間背景,通過簡單的計算不難得出,2018年小米手機業務跟華為的差距,應該是一個30%左右的幅度,而這一數字相對於2017年小米華為的對比,顯然已經縮小了足夠的尺寸。加之小米MIX3釋出前後兩大品牌負責人的隔空互懟,今年的手機市場上,穩坐頭把交椅的華為和重返榮耀的小米,註定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對話。
猶記得2015年的小米華為之爭,那是一場手機行業新秀挑戰傳統老大哥的經典戰役。依靠價效比發家的小米,在戰略上錯誤選擇了低價產品線為王的策略,於是乎2015年的小米,贏得了出貨量卻輸掉了銷售額。從那一年也變成了中國手機行業的分水嶺,華為向上,小米向下。
2018年註定會成為小米歷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這個第一的背後可能會蘊含著很多含義。比如,這家獨角獸企業終於在今年進入到了一級市場。又比如,小米手機在3年之後,再次完成出貨量超過1億的里程碑式目標。在與格力總裁五年的賭約裡,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完成了一次過山車式的翻滾,而今終於貌似重回正軌。也正是基於此,相信小米年底可以在PR層面上,光明正大地“撩”一波處在水深火熱的董小姐了。
小米增長的自信
小米公司增長自信的核心,在於其公司底層的網際網路基因,而這恰恰是很多傳統制造類企業所欠缺的。回顧整個2017年,小米手機的營收構成為手機銷售營收806億,IoT與生活消費產品營收234億,網際網路服務99億。這一營收的構成,說明了小米在未來的增長中仍然具備巨大的潛力。小米公司本身的模式是使用者至上的運營模式,而基於使用者運營而非流量運營的模式,本身就具備長期可持續發展性,加之網際網路服務業務的快速發展和高毛利屬性,未來小米公司的成本結構必將走上良性之路。而一旦進入正入到這樣的格局中,小米相對於OPPO和vivo的優勢將會瞬間顯現。
小米公司的增長邏輯,核心還是網際網路思維的增長邏輯,是基於充分攫取使用者剩餘價值的商業邏輯。雷總在小米手機的官網的釋出會上曾提到過,小米硬體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至少我們從2017年的小米資料中看,雷總至少還多賺著我們兩個點的淨利率。而雷總之所以敢做出如此的承諾,其底氣在於未來小米公司將會在網際網路服務領域獲得更高的營收,而在那個階段,手機業務不過就是小米商業的流量池罷了。
在更早些時候,談到對標企業,雷總最喜歡引用的企業是美國的costco,這家商業主體為會員制的零售企業,始終維持著13.99%的穩定毛利率,其使用者忠誠度是絕大多數企業“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的核心特色。而這家企業與小米公司最相像的地方,或許就是得使用者者得天下的發家邏輯吧。
海外市場的助推
2015年是小米手機國內業務的拐點,這一拐點的背後不僅是小米手機跌落神壇的轉折,同時也是海外市場發力的開始。眾所周知的是,華為OPPOvivo小米,這四家企業在近幾年的發展歷程中,都保持了良好的海外市場增長態勢,持續將之前曾經佔據海外市場大頭份額的HTC、三星星等擠到牌桌邊緣。而在最像中國過去的國家——印度這一國度中,手機巨頭紛爭的好戲也似曾經如出一轍地上演著國內市場的複製版。只不過在這樣一個經濟發展及消費能力亟待解放的特殊賽道上,小米手機依然走到了起跑線的最前端。
如果網際網路江湖中有鄙視鏈,那麼印度一定處在這條鄙視鏈的末端。只是在這個一切都如其國度電影一樣神奇的土地上,總有一些不雷同的歷史上演著。印度“雙11”電商大促已然戰罷,圍繞電商這塊網際網路玩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各方勢力在此展開了硝煙瀰漫的瘋狂角逐,未來印度線上電商的格局,可能還需要巨頭之間的更充分的“摩擦”。
印度的雙11剛剛戰罷。市佔率50%的Flipcart通過Big Billion Days大促拿下了10-11億美元左右的GMV,而市佔率35%的亞馬遜印度通過在6.5天Great Indian Festival Sale節日銷售中的完成了7-8億美元的GMV。根據第三方調研公司的公開資料顯示,印度“雙11”促銷期的所有線上零售市場的銷售額為23億美元——換句話講,市場的前二名切走了近80%的蛋糕。在如此繁榮的電商數字背後,手機是當之無愧的明星銷售商品。在印度“雙11”排燈節剛開始的兩天半內,小米印度在小米網、亞馬遜和Flipkart三個平臺上賣出了250萬+的小米產品。根據Flipcart的官方宣稱,在10月10日至15日期間,印度智慧手機的銷售有3/4是在Flipkart 上產生的。而對於佔據了印度半壁江山的小米手機來講,這一出貨量數字無疑是可觀的。想象一下,2017年的Q3,印度市場的小米手機出貨量是920萬臺,並且同比前年有三倍以上的增長。聯想到今年可能的上升空間,我們還是會相當驚訝於印度市場對於小米手機整體出貨量的貢獻比例。

印度的電商環境依然在基層建設的階段,也因而會把智慧手機的基礎作用襯顯得無比重要。送貨形式多樣化是電商環境落後的佐證之一,已然被中國市場拋棄的的貨到付款過渡形態的電商支付形式,也在印度市場再次複製般復活。而對於小米這家使用者邏輯的公司來講,搶佔了終端便是搶佔了使用者的開始,如今在中國本土風生水起的IoT以及網際網路服務,將來無縫遷移到印度的未來市場,似乎是很符合形勢的發展的。
最後提一下雷總與董小姐10賭約。歷史戲劇性地讓兩位的玩笑話進入到了懸念發展階段,按照目前的增速,小米非常有望在今年年底趕超格力的總營收。當然,想必雷總也不會較真地真去接納10億的賭資,哪怕是作為慈善的用途,以雷總的性格,更大的可能是象徵性地收最早的1元賭注。當年的小米從仰望格力,一路走到實現超越,於公關於發展,都已經讓雷總收穫了足夠的價值。
翻開今天的股市,發現小米的市值已經跌破了400億美元大關有段日子了,一級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是對今年小米的整體表現給了下坡預期。而資本市場從來都是逐利且滯後的,能否在群嘲的目光注視下,這艘銀河戰艦能否從今年重回正軌,相信小米年報釋出的那刻,我們會看到更遠的答案。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