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對郭臺銘有太樂觀的政治判斷
王忽忽/文
郭臺銘確定參選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圍繞兩岸走勢預判,朋友圈一些言論頗為樂觀。好像他將成為統戰符號。臺灣多位著名評論人也宣稱,郭懂政治,海外知名度高,能遊走大陸與美國之間,未來必將推動兩岸鉅變,歷史將因此翻開新的一頁。
別太樂觀吧。我的感受是,別看他的商業版圖在大陸已經20多年。
說幾句郭臺銘。我看一些人對他參選地區領導人之後的兩岸走勢過於樂觀。
2007年跟他在崑山體育館握過手,換過名片,聊過山東方言與富士康山東佈局。他那時提到菏澤有工廠計劃(或追蹤政治氣候),但強調水質不太符合要求(我黃河水有什麼不符合要求的?)。他應是做過功課(剛經歷過與一財的訴訟博弈,富士康比較霸道),一下就說出我的中原方音。
不過也就幾句後,我就被一高大女子推開,後來知道那是鴻海CFO黃秋蓮。她的內力可能超過強大的廣場舞大媽。。。。。。
郭身材挺高,但比視訊與圖片中要瘦一些。他有一種居高臨下之威嚴。跟我現場、發言管道、產業鏈、新聞及書中瞭解的形象、性格特質基本一致。一個詞,霸氣。
張殿文的鴻海傳記《虎與狐》,有許多美飾,但仍比較形象地刻畫了他的性格。他就是這兩種動物的雜糅。
郭臺銘屬虎。他喜歡狐。富士康英文名字foxconn,本來是音譯的fox加上聯結器的英文縮寫conn。好事者解讀為fox+conn,故意將fox突出。
當然我也可以更進一步:CONN的詞根,尤其con,其實更有“不可想象之事的結局”之意。“不可想象之事”是比較汙的。
郭出生在眷村警察家庭,少年時住媽祖廟後房,有較深的情結。後來演變為風水型企業家,嚴肅點說是有信仰。多次重大社會、政經、產業場合,他都有風水儀式。
比如上街痛斥太陽花時說自己受關公夢中感召;漳州媽祖祭典一定親自參與;富士康13連跳請五臺山和尚做道場。。。。。
今日確認參選,再度藉助媽祖夢中感召。。。搞得一切莊重得不得了。
這有什麼作用?
我認為,這既是雜糅的信仰意識,也是他的一種處事策略:就是承接類似的“天命”,而不是自己非要上前。。。。
這樣行事,彷彿師出有名,替天行道。就跟中國曆代易姓革命、農民起義揭竿前的種種儀式一個邏輯。
而事實上,早在至少8年前,就有人調侃說,他應該去參選。2014年,有民進黨議員提議衝擊馬英母親靈堂惹他上火,他喊出花錢也要罷免那人。那時,國民黨議員就要他參選領導人。
2016年,川普效應釋放後,他曾在內部問高管,川普當選的邏輯。還反問他有沒有機會,似乎已開始思考。
最近兩年,幾乎每年都有他參選的預期,越來越鮮明。
最近的一次暗示,就發生在韓國瑜訪問大陸南方城市的尾巴上,有人問韓是否會參選2020,他說:“老鼠偷拖鞋,大的在後面。”(我們老家是“老鼠拉木杴,大頭在後面”)有人問他“大的”是否是郭臺銘,他沒回答。
這種脈絡、策略,顯然有一種“虎+狐”的雜糅風格了。就是說,他明明有實力,也還得搞出一系列鋪墊與儀式。
郭臺銘與鴻海是有強大的實力,但仍要建立一種敏捷從容、進退有據的機制。
虎是實力與威權的象徵,狐是敏捷的進退、緩衝及騰躍。兩者交融的形態,就是他與富士康於兩岸、中美政經、全球產業佈局中的象徵。這裡面有複雜的博弈。
一個細節,郭臺銘在臺灣經常爆粗口,痛斥政經人物,前兩天一場所謂印太會議上,因為不讓持續追問,他還痛斥主持人與當局主管,並拂袖而去。過去多年,他對很多政治人物都直接發過難。
但在大陸,他是另一張面孔。一副成熟的做派。懂政治,幾乎每年與鴻海沾邊的產業峰會、政經論壇都會現身。而且言論特別契合大陸官方的政治訴求。他幾乎成了半個紅頂商人。
此外,過去20多年,鴻海的產業佈局幾乎完全吻合了大小政治氣候,甚至官員升遷。。富士康大陸發展史,就是政經、產業、人事洞察力的結果。。。當然一些佈局,氣候追蹤也有搞砸的。
想說,郭臺銘就是一個這樣的人物。若你追蹤他在大陸的言論,會發現,儘管長袖善舞,他也沒有超過國民黨前前主席、鐵娘子洪秀柱超前的政治框架,更沒有任何直接的統一言論。
這個也是地域的結合。。。郭的母親是山東人,父親山西人。。我這裡不是搞迷信。。虎+狐,可能有它的宿命。。山西古代就有很多以“狐”命名的地方。比如古代上黨一度叫“飛狐”,古代臨猗一度叫“令狐”。戰國三家分晉,趙國有地名叫“陽狐”。。。。。山東虎並不多見,水滸裡嚇唬人的,但似乎仍沉澱了一種相對的氣質。
川普上臺後,郭與他過從甚密,曾公開盛讚過這商人總統。順應美國要求,他還將先進工廠落地那裡。當然也有被動。而這些動作,一度引發大陸某些媒體警惕,說不要讓富士康跑了。。當然有些過頭。不過,這都說明了郭臺銘與富士康新的週期大國博弈之下實際的處境.
他不可能不清楚這種博弈的風險與機遇。處理好了就能兩頭通吃,處理不好就雙重麻煩。
但他的選擇還要受臺灣地區當局的左右。。。後者的四處做亂、醜陋平衡導致鴻海與諸多臺灣企業無法真正獲得國際空間,成本其實並不完全佔優。相比馬英九時代還算有所空間的局面(大陸釋放善意),蔡英文則將局面搞成一團臭粑粑。
近來臺灣地區政局走向敏感,尤其是蔡當局不斷引美勢力、軍購壯膽,渲染大陸威脅。同時,那個臺獨分子賴清德也在不斷造勢。這一切導致局面混亂不堪。實際上有利於民進黨操縱民意。
郭臺銘此刻出來,應該有較深的政經用意。他這兩天的種種表達也有許多抑鬱與幽怨,不那麼直接。他可能看到了這種僵局的被動。他出來,應該有國民黨吳敦義等人的操作。不像是獨立的一人行動。
只要是集體的決策,且以國民黨黨員身份參選,而不是獨立的行動(這樣也沒機會),郭臺銘就不可能真正超越國民黨的政治立場牢籠。向孫中山致敬,找回黨魂,並不等於兩岸就能出現一些人說的那種統一的樂觀面。
你能從他辯駁韓國瑜出訪美國時的論調看出來。韓國瑜說,“國防”靠美國,科技靠日本,市場靠大陸,努力靠自己。而他建議改成“國防”靠和平、市場靠競爭、技術靠研發、命運靠自己。
郭臺銘抨擊了那種依賴美國獲得安全的論調,強調所謂“國防”靠和平。但是,這種“和平”的論調,幾乎還是國民黨只是形式上承認“九二共識、一中”的不統不獨之套路。
而過去的郭臺銘,科技上,除了自己發展,相當程度也是靠日本的。這是他多年來表達的脈絡。最典型的一次是針對韓國三星的攻擊言論,當年他倡議“聯日抗韓”。而他多年來,多次公開場合對大陸企業的技術發展,一直有所貶抑。這次,他在修正韓國瑜的表達“技術靠研發“時,仍強調了美國的技術力量。
看上去,他有意平衡了“大陸“的價值。但是,”“大陸”的形象一點都不鮮明,甚至是被隱匿掉了。臺灣地區的未來,似乎沒有依賴大陸的意思。
當然,我們期望臺灣地區有更強的獨立性。但是,郭臺銘的表達裡,面向大陸的一面,實在是一種“虎+狐”的套路,充滿太多機巧與修辭。
這也是富士康商業模式的特質之一。比較它與臺積電的代工等。你會發現,當年的脈絡裡,後者若接了甲的單子,對立的乙將很難再度接受。當然現在已經通融到一個平臺,臺積電的實力實在太強大了。但富士康很早的策略就是通吃。這裡面有信任體系,但也是生存策略。
這種風格的郭臺銘,若成了一個地方領導人,可能會比較善於利用各種矛盾情勢,獲得利益,跟川普一樣的套路。甚至還會刻意突出一種獨立性,讓大陸不太舒服,從而打破過去他所處於的一種壓抑。這跟他做商人的時候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