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手錶也來了 不容樂觀的市場會給他們機會嗎?
這是時隔三週的一篇文章,被DDL纏住的作者交出了案例研究稿,關於共享手錶的簡單分析(長文預警)。

// 1 //
共享經濟在出行和住宿兩個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前者以滴滴為代表,後者以Airbnb為標杆。
隨後,很多新的創業方向都和“共享”掛鉤,小到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大到共享健身房、共享衣櫥,奇思妙想,五花八門。當然,也很自然地出現在了手表的領域。
共享手錶的市場需求在於普通人買不起名牌手錶,就像很多人沒有車所以需要滴滴。名牌手錶價格高昂,普通人攢個三五年,咬咬牙買了一塊浪琴或者G-Shock,更別提願望清單裡的勞力士、百年靈和沛納海了。
想到過這個點子的人可能很多,正在做的人或者做過的人是這些:
2013年,美國紐約,Eleven James(已關閉)
2017年,日本大阪,Karitoke
2017年,新加坡,Ten Two、Acquired Time和SpecterOne
2017年,中國北京,有表(Youwatch)
// 2 //
這幾家公司有的曾獲得千萬美元融資,有的是大學生退學創業,有的做不下去轉型了,有的越做越好開了實體店。
美國的ElevenJames成立時間最早 。鼎盛時期,它擁有數萬名會員,並獲得了4000萬美元的融資。
它甚至被評為“每個月只需要150美元的五大嗜好之一”。與Uber、星巴克、Bliss(美國Spa連鎖店)和Soulcycle(美國高階健身會所)並列,可見當時烈火烹油之盛。
但它已經在今年八月宣佈倒閉,這是一個失敗的案例。

日本的Karitoke是一家創業公司,但很有魄力。創業之初,就鋪開線上線下兩條路, 公司網站和大阪的實體店都提供租借服務 。
Karitoke業績亮眼,在沒有正式開業之前就收到超過2000份預訂請求,很受日本人的歡迎。

新加坡的 三家公司都是小型的創業專案 ,但也不乏亮點。
Ten Two的商品列表裡除了常見的鐘表品牌,還以更低的價格 提供新加坡小眾品牌的手錶租賃服務 。一方面依託地區貨源優勢,另一方面也能贏得推廣本地品牌的美譽。
今年十月底才上線的Specter One有自己的特色。創始人Sendi在受訪時一直強調,除了月租的形式,他們還 支援顧客的一次性租賃行為 ,職場面試不露怯,前女友婚禮輸人不輸陣,只租一天也行。
Sendi本來在新加坡新躍社科大學讀書,中途退學創業,勇氣可嘉。因為這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抵擋,青春的荷爾蒙和創業的衝動。
Acquired time在商業模式上中規中矩,但是要求租期最短三個月,可能主要是從穩定現金流和盈利的角度出發。
中國的“有表”是做得最大的。但先吐槽一下這個名字啊,太不走心了,一個品牌應該有的辨識度和獨特性呢。
有表的業務廣泛,從手錶正品鑑定到二手錶回收,從線下實體店合作到線上電商渠道,都有涉獵;和中國13個城市的120家線下門店合作;2018年5月獲得了千萬級A輪融資。但共享手錶業務只試行了一年,就悄然下架了。
這六家公司,一個倒閉了,一個轉型了,一個還沒上線,餘下三個正在進行時。
// 3 //
這些公司針對哪些客戶群體呢,什麼樣的人才需要租手錶?
有佩戴手錶的需求但是無力負擔的人 ,比如參加前任婚禮、面試求職、和投資人吃飯這種“剛需”場景。但是這一類使用者是被詬病最多的,攀比、虛榮、不真實,一堆帽子往上扣。
有一定經濟能力打算入手但是在猶豫買哪一款的人 ,買個口紅還要試色呢,買手錶也是一筆不小的投資了,總要選一個喜歡的吧。
想嘗試各種款式的手錶愛好者 ,已經入手兩塊手錶了,其他的也很心動,不能買下來也想過過癮啊。

主要業務流程很直觀,使用者申請註冊成為公司會員,瀏覽可供租賃的手錶的不同方案,選擇好後付費下單。快遞送貨,通常一個月後將手錶寄回企業,更換其他款式。
六家公司分別 提供三到四種不同的租賃方案 ,每個方案由租金、租期和不同錶款三個部分組成。
簡單分類一下,Eleven James和Ten Two的方案有最短租期限制,分別是6個月和3個月, 顧客一開始就需要付出高額費用 。
這就已經有悖於共享經濟的初衷,“整合零散資源,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使供需雙方獲利”。
其餘四家企業的方案中,不同價位的月租對應不同檔次的手錶,相對合理。
以Acquired Time為例,徒步者(Wayfarer)方案可以選擇的手錶有勞力士迪通拿、愛彼皇家橡樹,航海者(Voyager)方案則有勞力士水鬼各系列,空中飛人(Jet-setter)方案包括沛納海、萬國、宇舶等。 月租價格隨品牌價值增加而增加。
所有企業都不約而同地採取了月租的方式,可能源自於國內外對使用者付費習慣的培養多以“包月”為主。相較於日租,月租能保證公司可以獲得一筆穩定的現金;相較於年租,月租費用更低,更能讓使用者接受。
試圖培養使用者付費習慣是一件好事,但使用者到底願不願意付費則是另一回事。
// 4 //
共享手錶的收益主要來源於租金收入,但是風險卻很大。
首先, 共享的“資源” 從哪裡來?目前來看,有兩種相對成熟的方式,收購二手錶或者與廠商合作。
日本的Karitoke從市場上收購二手名錶,經過檢測維修提供給客戶;中國的有表也是收購二手錶來積累共享資源,但這就意味著前期資金需求量很大。其他公司是通過和部分廠商達成合作,由其提供手錶,不過這種合作很難談成,付出的代價肯定也不低。
其次,手錶 損壞的可能性高,維修所需的費用高 。與共享單車相比,手錶是小巧的精密儀器,技術複雜,脆弱易受損,表面玻璃刮花需要維修,走時不準需要維修。
根據媒體報道,共享單車平均的維修和丟失成本,大約每輛65-215元(單車製造成本不同)。而手錶維修涉及到的情況更復雜,品牌零部件價格高、手工維修成本高,一般價格在600-2000元的範圍。
第三,共享手錶還存在著 道德風險和犯罪空間 。一塊名錶價值不菲,難免有人心懷不軌,用假貨掉包正品的事情並不少見。
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即使有押金和使用者身份資訊作保障,在押金遠低於產品價格、身份資訊可以作假或盜用他人身份的情況下,恐怕很難避免以次充好,竊取正品的事件發生。
上述風險還可能會進一步 引發企業和使用者的雙向不信任 。
使用者可能不信任企業提供的名錶為正品,對共享手錶持觀望態度,不會輕易嘗試。
企業可能不信任使用者會好好愛護手錶,而收取高額的保證金,間接提高了共享手錶的門檻。企業也會在手錶歸還後花費大量人力檢查,這一流程既消耗財力也需要時間,有可能導致使用者遲遲收不到退回的保證金,從而影響使用體驗。

// 5 //
可能出於這些原因,中國的有表平臺的共享手錶業務僅存活一年,現在已經全面轉型為二手錶交易平臺了。
根據有表官方網站的顯示,他們似乎已經悄悄把租賃服務下架了。從創業時“名錶共享”的通稿滿天飛,到現在悄不作聲的取消服務,中間經歷了什麼,值得思考。
日本的Karitoke呢,自17年11月開了第一家實體店後,18年4月又在大阪開了第二家店。最近正值一週年之際,公佈了使用者資料約8000人,看起來如火如荼。
畢竟日本人也很愛面子,市場還是有的,而日本整體國民素質相對較高可能一定程度上也規避了一些風險。
共享手錶要想真正成長起來,要走的路還很長。畢竟就連轟轟烈烈一時的共享單車也偃旗息鼓,黯然退場了,何況始終不冷不熱的共享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