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胡潤套現榜成為另一種“黑公關”
胡潤研究院日前釋出《2018胡潤套現企業家30強》,榜單顯示,30位大陸企業家過去一年共套現838億,較去年增加4%,是十年來除2015年之外,套現數額最高的一年。
不知道胡潤一年要給中國企業家做多少榜,反正只要有人需要,都可以上榜。財富實力不夠,可以拿年齡來湊;光年齡不行,可以加性別;實在不行,還可以加特殊的定語。什麼“35歲以下的創業者榜單”“40歲以下的40位精英”“30歲30佳創新者”等等,由頭層出不窮。說白了,制榜就是一樁可以私人訂製的生意。
從最初的富豪榜,到後來各種巧立名目特供中國市場的細分榜、垂直榜、年齡榜、行業榜、區域榜等等,被外界質疑資料不實已經是一種常態,甚至主要靠猜謎。經常有當事人跳出來,罵這些制榜者胡說八道。好在,公眾獲取資訊的渠道,與過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些榜的影響力因此日趨式微,甚至根本無人關注。
制榜的生意要想繼續做下去,一方面需要推出各種奇怪的榜,賣錢搞私人訂製;一方面還得在制榜思路上不斷創新,是不是客觀公正並不重要,能夠吸引眼球,能夠搞出話題,最為重要。比如這次的胡潤套現榜。
要知道,在股市萎靡不振的當下,企業家套現是一個敏感話題,自然容易引人關注。尤其是,曾經有“別讓李嘉誠跑了”之類的熱門新聞打底,人們自然會被引導去思考:這些套現多的企業家,是準備跑路麼?套現這麼多,是不是對自己的企業不看好?連自己都不看好,那咱們還能買麼?
在股市低迷的當下,胡潤套現榜的丟擲,可以說別有用心,與當下中央媒體正在猛批的自媒體“黑公關”相比,威力還要大得多。胡潤想要吸引關注,重獲影響力的企圖達到了;可對榜中企業家是否公平,對他們的企業會造成何種影響,又會被市場如何解讀,會否給資本市場帶來危害,卻不是胡潤所關注的。
在這份胡潤套現榜上,馬雲被指減持阿里巴巴股份獲利110億,成為“2018套現大王”。實情卻是:2017年9月,馬雲與蔡崇信的慈善基金會簽訂了10b5-1售股計劃:從2017年10月起的12個月內,按照事先確定的條款,馬雲和蔡崇信將分別出售相應數量的股票,以達成公益慈善承諾。過去一年,他們出售的股票,正是對這一計劃的執行。
明明是要兌現公益承諾,才按事先公開的計劃減持,在胡潤的榜單上卻被安上了“套現大王”的名頭,不啻為向市場高喊“別讓馬雲跑了”。聳人聽聞的標題加上馬雲的名字,會引起怎樣的傳播效果,胡潤不可能不知道。但也許,這正是胡潤想要達到的效果。說實話,套現榜上的所有企業家,面對這樣的誤導,都不可能不憤怒。
榜單經濟可以休矣。我們不需要價值扭曲和浮誇誤導的榜單,尤其不需要誤導公眾挑動矛盾的榜單。實打實為社會創造財富和就業機會的企業家,才是我們所需要的。不分青紅皁白的胡潤套現榜,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黑公關”,除了誤導社會公眾,激發仇富情緒,甚至禍害資本市場,沒有其他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