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錢黨的勝利(2)如果硬體錢加無可加 你可以加到機箱上啊
Previously on JIA QIAN DANG's victory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wensan:加錢黨的勝利(1)對新平臺的一些看法講道理,我是一個什麼硬體都能湊合,但是機箱絕對不馬虎的一個人。這直接導致我每次裝機,大概要花費總耗時的三分之二去考慮用什麼機箱。
這次比之前更糾結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雙卡分體水,需要很大的機箱規模。第二,怎麼買都不會錯的 caselabs 倒閉了。
所以留給我的方案非常有限:
A) 繼續沿用之前的 caselabs th10a —— 體積巨大,用料良心,設計合理,可玩性高,總之,是分體水冷的畢業機箱之一。
小tips(1),你分辨一個機箱是不是用料高階,不是看用了多少玻璃前面板鋁板多厚,這成本和工藝複雜度十分有限。真的用料高階,你要看內部骨架,內部骨架如果做成全鋁的,除了更高的材料成本之外,大機箱保證整體強度對工藝要求非常高。
這就是為什麼一般的千元機箱都是外殼鋁板恨不得能防彈,裡面還是用鋼製的原因。
B) Singularity Spectre —— Nvidia 欽定的 2080ti 展示機箱。相當於內建水道板的開放式機箱,可能是我見過的最精緻的全塔機箱。尤其是可以 cos nv官網展示機的優惠讓我差點就定這個方案了。
但是。
要8周訂貨週期。
我特麼首發價搶了一堆新款硬體,你讓我等兩個月後再裝機用,這不是能不能等的問題,這是看上去傻不傻的問題。

小tips(2),Spectre 的產品說明特別有意思,有個表格算裝機整體花費,大概意思是說,雖然我們機箱本身很貴,但是我們機箱集成了水箱、泵蓋、部分水管…等很多必須買的配件,也能省掉不少成本,這樣算下來其實我們的機箱也很划算——像不像電視購物?
以及,把這招用的出神入化的喬布斯先生,在釋出 iPhone 第一代的時候,說 iPhone 集合了電話、MP3、網路訪問裝置於一身,雖然絕對價格很高,但是實際上相對於買幾個裝置,還是很便宜,很有價效比的。
是的,那是一個 iPhone 向消費者強調自己有價效比的年代,懷念。
C)inwin 的 x-tower
inwin 的開放式機箱,主要用來當測試平臺,全機箱最高成本的是機箱腳和機箱之間的連線軸承——我本來是打算用一個開放平臺加外接水冷的方式去解決這些機箱都規模太小的問題。在我幾乎就要下單的時候,一個來自於南半球的澳洲兄弟在出售全新的 inwin H-tower,也就是著名的變形金鋼機箱。
怎麼說,這不是機箱,這是年少時候的夢啊。
抗拒半天,還是沒辦法抵禦 H-tower 巨大的機械衝擊感,inwin 目前綜合評價最高的機箱,全球還剩的全新貨所剩無幾。

但是,h-tower按照inwin工程師的原話,“這是一個用來show的機箱”,最大的問題就是隻能容納一個360的薄冷排,完全不足以壓制9900k+兩張2080ti的熱量。
所以我最終的方案就是——

用之前的 caselabs th10a 做成一個獨立的水冷箱,裡面我塞進去了:
黑冰 480 gtr
黑冰 480 gtx
黑冰 480 gts
黑冰 360 gtr
黑冰 240 gtr
四個 d5 水泵(兩個是strong版本)
六個大大小小水箱
加上獨立供電的電源
這些東西翻譯一下就是——這基本是分體水冷的極限,能夠限制這套系統冷卻效能的只有室溫了。
而 H-tower那邊只需接簡單的顯示卡cpu水路,用子母快插接到水冷箱。
這樣我們獲得了一個強大的冷卻系統,加上更加美觀的機箱環境。
小tips(3)這套系統我用的是大串聯水路,而且cpu出水直接進顯示卡,很多人肯定又要嚷嚷,這不熱水進顯示卡影響水冷效果麼?
再次以及最後一次科普這件事兒,就是,水冷是系統性散熱,串聯順序不影響散熱效果。因為液體流速很快,cpu對於流經液體的加熱效果非常有限,高個1度多也就到頭了,除非你液體流量很低很低,這不是你串聯順序的問題,這是你水冷系統本身的問題。
小tips(4)水冷漏的可能性大麼?
我的建議是,用中端以及以上的配件,正確安裝操作,完成之後避免磕碰晃動。
滿足這三個條件的,硬管沒見過誰漏了,軟管比硬管安全十倍以上。
買便宜配件,忘了上防水圈這類的——這不是分體水冷的問題,這是人的問題。不要放棄思考,錯誤的歸納原因。
水冷雖然還有一點收尾工作,但是機器可以正常用了,試著超了一下9900k,具體結論每個人平臺、買到的u、散熱不一樣,其實說出來也沒有什麼可參考性。簡單說幾個看法:
1,以我這套水冷系統而言,最大能壓住260w-270w的功耗,此時溫度要超過100度。所以,什麼用280一體水能把9900k的260w功耗壓到90度不到100度這種神論我就不評論了。
其他引數都可能會不準確,但是同樣功耗基本是同樣的發熱,所以我可以確定的是,這代軟釺焊,水冷平臺能夠冷卻的上限,就是270w上下。
對應電壓應該是超過1.4v了,所以,還是令人滿意的。
2,全核5.1g和全核5g難度差很多,全核5.2非常非常非常難。有點4790k的感覺。
3,那有人說,我cpu是雕,我隨便上5.3。那我們說說雕的問題。
cpu 體質存在差異是一個客觀事實,但是,差異在很多時候被人為誇大了。誇大的具體動機我就不揣測了,我來說下幾個可以做手腳的點。
a.低電壓開機。
這個真的毫無意義,我都懶得解釋,就算你0.1電壓全核6g開機,意義在哪?
b.滿載烤機用什麼軟體?用哪個版本?跑多久?
就不說aida和p95的差距,甚至不同版本的p95能差出去10度。
p95可以遮蔽不跑avx。
跑三分鐘不掉執行緒和跑一個小時難度完全不一樣。
c.單核還是全核?avx offset開了多少?
有些軟體只顯示最高頻率核心的頻率,也就是你單核5.0,其他都是4.5,軟體顯示也是5.0。
avx offset 開了,自然烤機溫度會低很多。
d.不包超。
有些人說一大堆,這u這麼雕那麼雕,最後告訴你不包超。
你超不上去說明你主機板/散熱/室溫/風水/磁場不對。
問題是,這代上0.1頻率都很難,雕的意義就是能多穩住0.2或者0.1。不包超,哪怕差一點,就讓這顆所謂的雕毫無意義。
總之,放平心態,不要強求。99k能全核心能上5g穩住各種測試,就算不錯了。不建議強求5.1、5.2。
最後說一點顯示器的。
我之前一直以為4k144毫無意義,因為需要高刷的遊戲你可能並不那麼介意畫質,比如ow和cs。你介意畫質的遊戲可能你並不那麼在意重新整理,比如gta5和巫師3。

直到那天我簡單測試了下2080ti nvlink 的farcry5的4k全高幀數——平均幀數到了100。
我又試了一下最新的cod bo4在4k全高畫質下的表現,毫無懸念160-170幀。
那意味著4k高刷已經有必要了。
so…


因為相對來說沒那麼貴的4k144顯示器已經可以買到了,所以持有2080ti的同學可以考慮這個選項,這個4k144選擇已經從我過去認知中的智障之選變成了預算夠可以買。
最後。
荒野大鏢客真的很好玩,有一種寂寞的剋制感。
所以我已經沉迷了。
所以下次更新遙遙無期。
咳。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