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財大氣粗的運營商,現在也開始鬧“錢荒”了
“錢荒”早已經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按照常理來說,每年有著超過萬億元的營收和千億元利潤的通訊行業,而且還頂著曾經“暴利”的光環,即使不是人們心中的土豪,也應該是有目共睹的“高富帥”。然而,我們從各種渠道得到資訊顯示,通訊行業也不得不面對“錢荒”。有大把的收入和利潤,為什麼還會出現“錢荒”呢?實際上,這並不矛盾。最近網路上已經曝光了多起涉及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拖欠施工費訴訟。從過去的各種撒錢,到現在的欠錢不還,這裡面絕對不僅僅是運營商所稱的施工方違約那麼簡單。

一、營業收入增幅呈現持續下滑趨勢,負增長或許也不再遙遠
工業和資訊化部的資料顯示,今年前三季度,行動電話使用者淨增近1.3億戶,同比增長10.9%;固網寬頻使用者增長超過4700萬戶,同比增長超過12%;IPTV使用者淨增也超過2700萬戶,同比增長超過20%;電信業務總量完成43671億元,同比增長139.8%。然而在這期間,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9915億元,同比增長3%。從年初的同比增長4.7%到9月末的3%,九個月的時間增幅下降了一點七個百分點,月均下降接近零點二個百分點。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那麼在2020年年中,通訊行業的營業收入增幅或將進入負增長時代。在監管層持續強力推進提速降費的巨集觀背景下,運營商一方面會主動繼續增量降價推廣不限量套餐,以滿足降費要求;另外一方面也會抓住後4G時代有限的視窗期主動變現流量。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共同影響下,特別是在流量資費的過快下調影響下,我們相信,即便薄利多銷也無法改變通訊行業營收增幅繼續下降的趨勢。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C114中國通訊網刊載的署名文章《薄利多銷或也無法治癒運營商的流量依賴症》。

通訊行業的營收增幅下滑,既是行業內無序競爭的惡果,也有網際網路異業滲透的影響,更離開不營收增長點缺乏的現實。不再“內容”上做文章,即便有5G+NB的預期,通訊行業是無法避免並改變被持續“管道化”的命運。無論是提升存量使用者價值,還是降低增量使用者獲客成本,甚至是各種縮減開支舉措,如果不能首先幫助通訊行業做大營收,那麼想著做大利潤的努力也很難實現。另外,不改變競爭思維,即便開始重視“內容”也很難獲得成功。通訊行業內的部分單位還在用曾經的2G運營思維指揮當前的4G競爭。例如:通訊行業中的很多省市公司還在大規模向實體渠道投資,幻想靠實體渠道佔有率贏得資訊化浪潮下的行業競爭。雖然曾經的廣植實體代理商確實幫助通訊行業實現了使用者和收入規模的暴增,但是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運營商的這種依靠人海戰術搞經營的模式已經嚴重落伍。有個典型的例項,街邊的小飯店都已經是掃碼點菜並結賬了,通訊行業還停留在大而全的實體營業廳搞人工銷售。
二、持續勒緊褲腰帶之後,利潤還能再擠出多少
營收做大步伐放緩之後,利潤也顯得來之不易。各種耀眼的經營資料,或許並沒想象的美好。運營商的三季度財報公佈之後,財華社的分析認為,雖然中國聯通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速翻倍,但是仔細檢視公司往期報表後發現,公司的淨利潤基數相對營收太少,參考價值或不大。除此之外,中國聯通的利潤中還包括中國鐵塔等IPO後的投資收益。中國聯通的經營報告顯示,本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盈利為人民幣87.80億元,比去年同期明顯上升116.6%,其中包括中國鐵塔上市併發行新股導致本集團持股比例變化,使應占聯營公司淨盈利增加人民幣14.74億元。中國移動的情況也大體相似。今年1-9月份,中國移動股東應占利潤為95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股東應占利潤已包括暫估的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所產生的一次性收益。其中“股東應占利潤已包括暫估的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所產生的一次性收益”,到底這個一次性收益貢獻了多少利潤,如果按照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持股中國鐵塔的比例看,中國移動因中國鐵塔上市而獲得的收益約為20億元。中國電信的情況也沒好到那裡去。如果扣除各種非主營業務帶來的利潤,中國電信的利潤也只是略有增長。
營收反映了行業規模,利潤反映了從業企業的經營水平。如果我們把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的利潤情況加和,通訊行業的整體收益情況就非常明顯。如果沒有勒緊褲腰帶的各種開支縮減,通訊行業的利潤情況可能會出現兩位數的負增長。通訊行業的利潤出現這樣的變化,是因為曾經做得太好,還因為現在做得不夠呢?或許曾經躺著賺錢太過安逸,面對現在競爭還不夠適應。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經過分析研究後,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其一大規模網路投資消耗了寶貴資金;其二不計血本的使用者爭奪擠佔了能力建設,其三長期積累的經營隱患逐漸顯現;其四失去政策和人口紅利後,改革創新的動力和能力不足。

三、有了5G+NB的預計,未來的現金流還能否充裕
後4G時代,通訊行業的營收增長緩慢,利潤增長乏力甚至負增長的趨勢不可避免。未來5G會不會有所改善呢?我們認為通訊行業面臨的是系統性問題。這裡面既然巨集觀政策的因素,也有行業自身的原因。通訊制式的升級間隔越來越短,3G投資尚未收回即進入4G大規模建設期。現在4G剛剛建成也沒幾年,投資肯定尚未收回,馬上又面臨5G的建設和投資。網路建設只是運營商生產經營的基礎,通訊行業充裕的現金流需要靠各種業務拉動,特別是“內容”型業務將是未來競爭的主戰場,然而這偏偏是運營商的弱勢方向。從這個維度看,運營商除了抓好基礎網路建設,更重要的是打造“內容”能力。然而,運營商的能力建設沒有錢是辦不到的。
現在已經有了這樣的說法,那就是裝置商綁架了運營商。無論對與錯,至少這種說法有其客觀的支撐依據。裝置商通過不斷加快技術前進的步伐,確實有攆著運營商跑的嫌疑。從2017年開始,網路上和新聞裡各種鼓吹5G的觀點和帖子開始滿天飛。我們不否認技術進步的好處,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並尊重兩件事情,一個是建設成本,另外一個是完整的5G標準還沒出來。網路上這種巴不得運營商馬上建5G的觀點對誰最有利呢?自然是裝置商。因為4G和寬頻的大規模建設雖然沒有全部完成但是早已到尾聲,裝置商的收入面臨增長乏力的困境。裝置商需要鼓吹新一代網路,既是推動技術進步搶佔行業制高點的陽謀,也是謀求自身發展迫不得已的陰謀。近期,運營商專家說得很明白:推動網路解耦,廠家驅動力不足是我們最大的難點。為什麼從德國電信的號召開始,一年又一年過去了,裝置商的驅動力不足?本質上說,這就是革裝置商的命,無論再好的包裝,也改不了這個事實。蛋糕就這麼大,原來只有不到10家裝置商劃分,現在一下子來了幾十家,每家分到的就少了。實際上這從側面反映了運營商也認識到被裝置商“綁架”的現實和無奈。如果不上5G,不但監管層、裝置商不樂意,而且企業也面臨被友商超越的可能,況且國外的運營商早已捋起袖子準備在5G大幹一場了,為此部分國外運營商還開始了行業內部的兼併重組。

與社會熱議的“錢荒”缺錢不同,通訊行業的“錢荒”更多代表的或許是能力不足。通訊行業的營收增長雖然持續下滑,但是仍然處於正增長中,各種縮減開支後利潤也保持了規模穩定。如果能夠拋棄唯使用者規模馬首之瞻的陳舊的“零和”競爭思維,或許行業從業者能夠把通訊業搞得更紅火。畢竟靠大投資低收益甚至負收益維持的龐大使用者群,難以持久。早點回歸精細化經營之路,或許才能更好地解決通訊行業面對的“錢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