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開袋熊如何以及為何產生立方體糞便的謎底
據外媒報道,多年來袋熊的糞便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這個害羞的澳大利亞有袋類動物是全球唯一一種產生立方體糞便的動物。近日,一個研究團隊終於發現了其產生這種形狀糞便的方式以及其可能帶來的新制造技術。雖然糞便有許多形狀,但袋熊的立方體糞便在動物王國裡卻是獨一無二的。
科學家們一直想要搞清楚這背後的原因。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絕對不是因為袋熊的肛門是方形的。
來自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Patricia Yang及其同事還有來自塔斯馬尼亞大學的一位澳大利亞生物學家一同試圖解開這個迷題。他們從因車禍受傷後被處以安樂死的袋熊身上得到了兩條被解剖了的腸道。
據瞭解,袋熊的消化過程非常緩慢,要讓食物完全通過它那長長的消化系統可能需要8-18天的時間。最新的研究表明,其糞便形狀一直是在達到腸子的最後部分才會形成,在此之前糞便保持相對液體狀態,一直到達到腸道最後8%部分才開始形成小立方體。研究人員指出,這種形狀的改變源於腸壁方位改變的彈性特點。
至於袋熊為什麼會進化出如此特別的糞便形狀並不是沒有道理的,據悉,袋熊的視力是出了名的差,所以它們需要用氣味標記來進行交流。這種動物通常都會用糞便來作為領地標記。它們會利用這種立方體的糞便有效堆積出一定的形狀。
看起來這項研究不僅僅只是一項學術研究,它還可能帶來相當實用的東西。Yang認為,這種方法還可以應用到人們日前的生產過程中。“目前我們只有兩種製造立方體的方法:要麼製作模型、要麼切割。現在我們有了第三種方法。這將是一個很酷的方法,它可以應用到製造過程中--如何用軟組織而不是僅僅通過塑造模型來製作立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