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員工辭職幫人買房,買出矽谷最火VC“雞蛋森”的投資
美國許多著名的公司似乎都有車庫情結。
從1900~2000年,這一個世紀中,哈雷摩托、迪士尼、Mattel(芭比娃娃玩具製造商)、蘋果、亞馬遜、谷歌先後從車庫中走出,成為“車庫”創業典型。
然而,在今天房價飆升的美國,想在車庫中創業也不容易.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觀察,惠普公司1939年起步時的車庫,如今連帶著兩居室房子,售價飆升至200萬美元,每平米售價25386美元。
買不起房真的不是中國國情,美國人民想買房,依然壓力山大。
資訊嚴重不對稱+交易模式過時: 一大批地產科技行業崛起
2008年經濟危機引發房價衰退,10年後,美國房產市場不僅恢復了元氣,甚至大大超過了原來的水平。
美國人均收入增長速度低於3%,通貨膨脹率為2.5%,但房價增長速度超過5%。
美國房價中位數是27.5萬美元,而家庭收入的中位數是6萬美元。
而在矽谷、洛杉磯、西雅圖這樣的大城市,房價中位數更是到了93.5萬美元、80.3萬美元以及82萬美元。
供需決定價格,抹去表面的泡沫,基礎問題還是實際存在的結構性供給緊張。
2017年,美國在建房屋數量為129.7萬間,已經低於美國50年來150萬間在建房屋數量的平均數。
而二手房交易占房產市場總交易量的90%。
這樣看,美國不少熱門城市的房地產實際處在賣方市場的狀態,賣方擁有更多的議價權利。
比如在西雅圖、矽谷等地,每個房主手握多張購房意向書,他們來挑選消費者。
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 交投如此活躍的的房地產市場,竟然還沿用著30年前的交易模式。
美國房地產行業幾乎是網際網路程度最低的行業。交易策略本質上還停留在依賴個人經驗的時代,同時經紀人的篩選也沒有可靠的解決方案。 資訊不對稱直接導致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讓購房既貴又難。
但近年來,一批地產科技企業出現,湧入地產科技行業的資金越來越多。
2017年地產科技初創公司共獲得126億美金投資,而2015年(42億美金)、2016年(18億美金)兩年投融資總額加在一起也沒有2017一年多。2018年,VC加註地產科技行業的勢頭也未見衰弱,今年的5月至6月間,地產科技行業投資金額增加了104%。
矽谷最火風投: 看中兩個“地產素人”
在這批VC之中,美國知名風險投資人“雞蛋森”Andreessen Horowitz格外引人注目,他的基金是Facebook、Airbnb、Twitter、Instagram等科技巨頭企業的早期投資人。
Andreessen特別關注地產科技行業,今年就投資了一家初創企業,它們要做的就是在賣方市場上為買方爭取最大權益!拿到這筆投資的房產中介公司,創始人卻是兩個“地產素人”。
實際上,最近3年,這兩位微軟前員工成了西海岸最火的房產經紀人。彭博社 (Bloomberg), 福布斯(Forbes) 都曾專訪過他們。
Stephen Lane曾是微軟的財務經理,Tushar Garg原來是微軟Bing搜尋部門經理,2015年,兩個人“出走”微軟,一頭扎進了他們毫無經驗的地產行業,創辦了FlyHomes。
或許正是“毫無經驗”讓他們不受傳統束縛,迴歸問題本質,打破美國地產行業固化已久的格局。
房地產行業打響網際網路革命: 量化分析+快速迭代
在美國買套房子有多難?
在美國想買房子,你必須先找一位地產經紀人,他/她幫你選房子、帶你看房子、給你起草競價合約、最終讓你買到房子。
近年來,美國房地產許多城市進入賣方市場,常常出現多個消費者競價同一套房子的情況。面對競爭搶房的壓力,買家常常苦惱於如何讓自己的合約更有吸引力,在賣方收到的一眾合約中脫穎而出。 據資料顯示, 在灣區這樣的熱門城市,買家平均下5-7個購房合約才能搶到一套房子。
這讓經紀的角色越加重要,因為他們最懂市場行情,這片區域房子的合理市場價是多少?賣方最關心的條款是什麼?消費者可以在哪些條款上讓步,哪些條款不能讓步等等。
他們的個人經驗和能力基本上決定了消費者購房的勝率及價格。
然而,很長時間以來, 地產經紀人都是單兵作戰,所以非常依賴個人經驗。房價、地價等關鍵資訊只在經紀人之間小範圍的流通,資訊透明度比較低。
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個人經驗在解決傳統問題上優勢明顯,但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或許就顯得捉襟見肘。
這就是為什麼外行創辦的FlyHomes有了降維打擊般的優勢。 它將房產交易的主導力量改變了,從個人經驗主導變為資料驅動、團隊決策。 房地產市場終於迎來了網際網路革命。
由地產經紀一手包辦的買房流程包括搜房、看房、競價、協議,到最終成交付款。而現在FlyHomes給每個環節配置一個專業團隊操盤。這種專業性,建立在對市場資料的分析上,既可以量化也可以根據市場波動不斷更新。
FlyHomes積累經驗的速度也更快。如果一個房產經紀人能在一年成交十多套房子,已經算是非常勤勉優秀的經紀人了。而FlyHomes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成功交易了170多套房子,團隊作戰的方式讓他們更快達成交易,積累經驗的速度幾乎是經紀人的10倍。 有了資料可以挖掘,估值模型和出價策略也得以快速迭代,反過來指導交易,優化結果。
不是地產中介, 而是科技公司 : “全員外行”,無佣金壓力
從成立第一天起,FlyHomes就確定,自己是家科技公司,而不僅僅是家普通的地產中介公司。所以,FlyHomes的員工構成非常有趣,有地產從業經驗的員工比例非常低,大部分員工來自各行各業,法律、金融、計算機等等。
雖然FlyHomes的盈利模式跟傳統中介公司類似,賺取交易金額的3%作為佣金,但員工並沒有賺交易佣金生存的壓力,因為他們的工資計算方式與科技公司一致。
因為科技公司的定位,也因為從創始人到員工的“外行”,FlyHomes更容易迴歸本質,從解決買賣問題本身出發。
買方的心理可以概括為:以最低價格拿下房子,而賣方的心理一般是:以最快速度、最高價格、最安全的方式賣出房子。
作為買方經紀,FlyHomes的主要任務是與賣方和賣方經紀談判,在滿足他們的要求同時為買家爭取最大利益,為買方拿下房源。
讓賣家傾心的殺手鐗: 全現金購房
通過挖掘分析大量的交易資料,FlyHomes發現相比賣出最高價, 房主更關心速度和安全性兩方面,很多時候他們願意犧牲一點價格來換取時間和保障。
因此,FlyHomes推出了殺手鐗 – All Cash (全現金) 購房合約。
直接給賣方現金!全款付清!一下子解決了賣方最關心的兩大問題:以最快速度賣房、以最安全的方式拿到資金。
FlyHomes 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金融系統,通過公司名義貸款,先代表買家支付全現金給房主。
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只需要繳納5%的房價作為購房定金。FlyHomes即代表買方出具全現金購買合約,隨後,在買家成功申請到貸款後,FlyHomes會以原價將房屋產權轉移至買家名下。
有了全現金模式,FlyHomes搶房勝率大大提升,只需要下一個或兩個購房合約就能成功拿下一單。
對賣家來說,全現金買家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因為他們不用等待銀行貸款審批,可以更快的完成交易拿到房款,風險趨近於零。
據統計,2017年全現金交易占房屋總交易量的28.8%。許多生活在加州的人因為高昂的生活成本,選擇搬往生活成本更低的內陸,比如在距離舊金山1000多公里的愛達荷州首府Boise,全現金買房的比例一年內上漲了15%,這些全款買房的顧客大多來自加州、華盛頓等地。
可以說,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賣方市場上,全現金是最直接有效的買房辦法。
客戶利益最大化: 打磨細節+口碑宣傳
其實,FlyHomes的“外行”思考方式還讓他們對地產經紀人的服務模式有了新的理解。
這一行的本質還是服務客戶。很多時候地產經紀人出於業績壓力,為了賺得佣金,可能會顯得比較激進。
FlyHomes的員工因為不拿佣金、團隊作業、並且每個團隊只專注在買房的一個環節上,自然而然更容易將每個環節做到極致,將客戶利益放在第一位。
這點也體現在All Cash的設計思路上。FlyHomes希望客戶不要出最高價就能買到房,實際上就把傳統佣金與成交價格掛鉤的利益衝突消除了。
因為服務做得好,FlyHomes的新客戶很多來自老客戶的推薦,每位顧客平均推薦4.7個新客戶。
FlyHomes的“外行”思考模式還體現在他們的打法。
他們將買房與旅遊掛鉤,買多少錢的房子,就能獲得多少英里的飛行里程。買一套25萬美金的房子,順便獲得25萬英里飛行里程,嗯… 都夠三藩飛北京40個來回,省下40張機票!
土生土長美國公司: 早期主攻中國客戶
特別的是,他們的第一批客戶大部分都是中國人。很難想到,一家土生土長的美國公司,竟然熟練掌握“農村包圍城市”戰略。
中國人安土重遷,在陌生的土地上擁有自己的房子會極大的增強安全感。然而因為語言、文化差異種種原因,中國人在美購房時並沒有被很好的服務。而且 美國許多地產經紀公司也沒有意識到中國人巨大的購房潛力,錯過了這個絕佳的市場。
這便為FlyHomes製造了發展機會。通過在早期階段主攻中國客戶,FlyHomes迅速完成了資料積累、服務經驗積累以及優良口碑的塑造,這些積澱讓他們在進攻主流市場時信心百倍。目前 FlyHomes 35%的客戶來自大中華區,65%為英語客戶。
2018是地產科技行業的大年,WeWork一年內連續兩次融資,拿到近20億美元投資;軟銀一個月內出手8億美金,連投Opendoor和Compass,一家意在取代房產經紀人,直接從房主手中買房;一家旨在用資料優化房產估價等交易環節,協助房產經紀人工作。
也是在這個節點上,FlyHomes拿到了Andreessen 1700萬美金投資。
這一年地產科技初創企業層出不窮,投融資案頻頻發生,科技的觸角終於深入這個身軀龐大、轉型緩慢的行業裡,地產科技的新玩法正在撕裂未來與過去,改變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