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分析78-頁面的使用場景與設計
一閃是一款照片和短視訊社群。
它的首頁是關注,用於展示關注的作者作品,按照時間流展示。
第二是發現,展示平臺給你精選的照片和推薦vlog,按照推薦的演算法展示。
兩個tab同樣是資訊流,但是頁面元素和設定不一樣。
關注
是一個有強聯絡的環境,可以看成熟人圈。

一閃-關注
熟人關注的點,重點是作品,作品附帶的釋出時間和地點其次。
社交最終的互動,互動包括點贊、評論與轉發會置於作品下方。點贊成本最高,評論需要輸入文字次之,轉發則是一種作品的再傳播,也是對作者作品的認可。
對此設計是將每個作品尺寸等寬鋪開,兩邊不留空白,增強沉浸感。想象在電影院的小螢幕,和IMAX的撐開的衝擊感,哪個沉浸感更強?參考ins和抖音,當然抖音做得更絕,視訊鋪滿整個螢幕,其他操作用懸浮顯示。
發現
是一個有弱聯絡的環境,可以看成陌生人廣場。那在推薦演算法下,時間這條線其實被打亂,隱藏起來了。

一閃-發現
作者作為領頭資訊,重點還是作品資訊。
而作為弱聯絡轉強聯絡的通道是右上角的關注。因為關注是關注作者,與作者同列是主謂之分,放照片下面則是打亂關係。
照片下面的互動,只有點贊和分享。
從互動成本來看,這兩者的的確低。分享的場景是看到感興趣的作品覺得可以分享,對作品本身的認可,與作者本身並非有強關係。
作品設計,則設計成兩邊留白。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一是此處是陌生廣場,只是給你發現,作品你可能都不感興趣,不適合沉浸的。二是設計成等寬鋪開,相似度會導致使用者在這裡的空間會和關注的空間混淆。
當然,這裡如何設計,並沒有對錯之分。若設計成等寬鋪開,增強作品的衝擊感,讓使用者發現更多作品,推薦演算法去不斷推薦使用者感興趣的,即可。如此看來也沒錯。
此處只是借一閃來講下
每個頁面都有使用者的使用背景與核心業務,那頁面的元素和設計佈局也會相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