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際網路重回開放,BAT如何走向無限和超越?
進入7月,百度AI開發者大會再一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而這恰好也是百度智慧小程式釋出一週年的時點,百度在這次大會上也交出一份百度智慧小程式的週年成績單。
從2017年嶄露頭角開始,小程式不僅正在逐漸改變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也掀開了傳統商業模式轉型升級的一個新數字化時代,但更重要的是小程式的出現讓移動網際網路有了重回開放的可能性。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門戶之見」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教授吳修銘在《總開關(The Master Switch)》一書中曾一語定調,「資訊與傳媒技術往往會經歷從開源共存到壟斷單一的迴圈」。
綜觀資訊產業的發展歷程,從電報、電話、電影、無線電廣播、電視到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總是從自由競爭的開放市場走向巨頭壟斷的封閉體系,而封閉的局面又將被新的資訊科技打破,資訊產業就這樣在開放與封閉之間迴圈往復。
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就是這種迴圈的典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我們見證了智慧手機興起帶來的百家爭鳴時代,又在使用者流量紅利逐漸消失的今天被巨頭壟斷了內容和與個人資訊。
曾經有一度,騰訊的業務線和產品幾乎可以覆蓋整個網際網路領域,直到那場著名的「3Q大戰」之後,開放就成為馬化騰對騰訊未來甚至網際網路未來思考的關鍵詞,而這也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整個中國網際網路從「封閉」走向「開放」。但時隔幾年之後,那個曾經開放的騰訊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道封閉的圍牆。
巨頭們如今致力於打造超級入口,儘可能地以資本、流量為樞紐形成一個個封閉的生態,以至於在智慧手機讓網路無處不在的今天,不互通反而成了一種常態。魏武輝老師對此表示,「所謂生態的非常重要的特點,有太多的人,在依靠你活著。所以生態必須有一箇中心,而且,只能有一箇中心。這也就意味著,他必然在開放的同時又走向封閉,這就是生態護城河」
現在我們又重新站在了新技術湧現的十字路口,BAT同時圍繞小程式開始構建新的移動生態,小程式打破了移動應用間的孤島,而這也決定了網際網路未來十年的開放和封閉之爭。
BAT的生態之爭越來越清晰
如今BAT的移動生態之爭越來越清晰,小程式的不同路徑其實只是BAT生態佈局的一個縮影,百度基於資訊分發,騰訊基於人的連線,阿里連線商品與人,原本BAT有著明確的邊界,但現在這種邊界正在不斷地被打破,三巨頭對於開放的思考也出現了明顯的分歧。
1、騰訊:遊戲之王+瘋狂投資客
5年前的2011年6月,騰訊正式公佈了「開放戰略」,而開放也是當時正在進行全面戰略轉型的騰訊的核心目標。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表示,要開放騰訊與合作伙伴共贏,要在騰訊之外『再造一個騰訊』。之後,開放就成為馬化騰對騰訊未來甚至網際網路未來思考的關鍵詞,他說:要拿出半條命送給合作伙伴;要讓騰訊從一棵大樹變為一片森林……
在這樣的大方向指引下,騰訊從應用開放平臺,到騰訊雲開放平臺,再到微信公眾號平臺,再到如今的小程式平臺,騰訊從不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構建開放生態的機會和時點。在如今騰訊上下高度重視的產業網際網路大方向之下,其主要的承載和依託也依然是騰訊雲和AI的開放平臺。有趣的是,被外界認為「沒有夢想」的騰訊,其開放平臺的slogan則是「開放成就夢想」。
但從實際收入而言,騰訊業務的核心一半是遊戲,一半是C端流量帶來的廣告,但如果從生態構建來看,投資同樣也是騰訊打造生態之路上十分重要的手段。對於騰訊而言,遊戲顯然不是一個可以開放的生意,
而作為投資者,騰訊的投資版圖上生長出的生態卻無疑是成功的,一系列騰訊系公司在最近兩年紛紛上市,更是為騰訊帶來了不錯的投資回報。
2011年1月,騰訊宣佈成立騰訊產業共贏基金,而據企名片的不完全統計,騰訊累計投資超過673家公司,其中43%的公司完成了下一輪融資,其中有43個專案更是在港股、美股或A股完成了IPO,不乏閱文集團、微盟、趣頭條、拼多多等與騰訊生態有著密切關係的行業小巨頭。
如今的騰訊已經完全從過去「這個不錯,我們也要做」,轉變為「這個不錯,我們要投資」。
但不同於同樣熱衷於投資的阿里,騰訊的投資邏輯更像財務投資人,在業務的實際協同上相對而言比較鬆散,這也使得騰訊投資得來的更像是一個版圖,而非生態。
畢竟真正對於騰訊生態而言最高價值是流量,有流量自然就能夠吸引來足夠多的生態玩家,無論是微信小程式,還是微信公眾號,還是那些有點失控的微商們。騰訊並不需要考慮從哪裡拉人來自己的生態,而是需要思考如何讓這個生態的秩序不會因為對流量的追逐而失控。
馬化騰曾對開放合作生態打了一個通俗的比喻,「我們不是出租,而是請你來建房子,建完房子就是你的,你的客戶、粉絲都是你的,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漲價」,這種定位被稱為「去中心化賦能」。
騰訊希望能夠成為那個開放生態裡的水電煤,乃至土地的供應商,但想賺的錢卻絕不僅僅是依靠基礎設施服務帶來的收益,而是這個生態對於遊戲、廣告這兩個最終變現通路的價值,當然這個路徑騰訊也依然在嘗試和探索。
2、百度:以無界克有界,自始至終的開放
建立開放生態並不是一個口號上喊喊的事情,首先需要有真正開放的心態。小公司更習慣於悶頭做事,而像百度這樣的大公司則更願意共建生態,而相比於阿里、騰訊不斷高築壁壘來增加競爭力,百度的移動生態則更像是一個沒有圍牆的花園。
在2019百度開放者大會上,百度公佈了智慧小程式一週年的成績單,自推出以來,百度智慧小程式入駐數量突破15萬個,月度活躍使用者數已突破2.5億。百度智慧小程式的成功,不僅證明了「搜尋作為小程式觸達使用者入口」的可行性,也給予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開放生態所具備的活力。
PC網際網路時代,百度把持著資訊和服務的分發入口,但移動端一個個垂直資訊和服務平臺的崛起,百度在搜尋上的壟斷優勢在一些細分領域被打破了。使用者對服務的需求,可能轉而通過美團、58同城等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對資訊的需求則可能被今日頭條直接分發,或者通過微信就能獲取。百度對智慧小程式的定位既是為了提升使用者搜尋的體驗,也是為了開啟新的流量入口和出口,解決一直懸而未決的資訊孤島困境,這或許也是為何智慧小程式推出沒多久,卻已成為百度戰略級業務的原因所在。
這種開放的態度與公司的基因、商業模式都有著極大的關係,正如前文所言,百度本身的商業模型就是開放的,原本就是一端連線著各行各業的B端企業,一端連線著數以億級的使用者,這樣的商業模型自然讓百度更有態度開放。而另一方面,作為唯一一家有著工程師基因和文化的巨頭,其對開放的態度自然也要更好,在歷史上,百度的大部分產品都是和合作夥伴完成的。
當然,百度的開放生態也無法一蹴而就。不僅是AI如何更好落地,百度的開放之路也需要更多在商業模式層面上的探索。
3、阿里:開放與不開放,這是一個問題
正如前文說的,阿里的投資邏輯和騰訊不同,其更強調與自身業務的協同,無論是此前並沒有最終協同成功的陌陌、美團,還是如今已經早已被收購優酷、餓了麼,亦或是微博這樣的流量池。相比於騰訊,在投資構建生態的路上,阿里更像是一個真正的戰略投資者,每一步都有著背後戰略佈局的考慮,自然也更容易構建一個生態。
阿里之所以這樣做的背後其實是阿里生態構建難的不能說的祕密,在電商領域,阿里就是最大的生態,大到可以讓賣家做出二選一、三選一的抉擇。但作為電商平臺必須依靠一個封閉的生態把商家圈起來才有可能賺取收益,這使得阿里必須不斷增加自己的壁壘,增加自己對整個生態的掌控力,無論是當初封殺美麗說蘑菇街,還是後來投資微博,都是在這個大思路之下做出的選擇。
阿里的核心是運營淘系電商這個大平臺,並藉助這種運營的掌控力來賺取收入,自然也就很難構建一個完全平等開放的平臺,很多賣家對於阿里的心態也不過是來做個生意罷了,並且不斷地反覆上演當年「十月圍城」般的故事。當然,阿里雲和支付寶則帶給了阿里生態另外兩個潛在的想象力,一個基於支付這個C端高頻剛需應用場景,一個基於雲端計算這個蓬勃發展的B端剛需,但這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但毫無疑問的是,開放未來無疑會是阿里重要的戰略選擇方向,這一點或許也能夠從亞馬遜走過的路徑窺之一二,電商的增長不可能永遠都在紅利期,想要更大規模的收益,一個更廣闊的領域的開放生態似乎也是阿里的唯一選擇,這時開放與不開放也就不再是問題。
開放如何讓移動網際網路得到新生?
「開放是網路內在的精神,沒有開放,就沒有網路」,矽谷精神教父凱文·凱利在其代表作《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中曾這樣寫道,BAT的開放也給移動網際網路帶來了巨大的改變。
拼多多就是第一批藉助這一開放紅利成長起來的「小巨頭」,得益於騰訊開放生態的拼多多,儘管是電商領域的新兵,但靠著騰訊打造的微信社交網路快速裂變,只用了三年時間就超過了京東。
哈羅單車能夠後來居上,直到如今打敗曾經的明星專案摩拜和ofo,也是極大地借力了支付寶開放出來的芝麻信用體系,通過免押金大幅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的同時,也規避了免押金帶來的高運營成本風險。
BAT三者各有所長,他們的開放也改變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的格局。騰訊在流量上的強勢有著吸引參與者加入生態的源動力,百度在技術和分發入口上則更具價值,阿里雖然稍顯落後但云計算潛在的潛力也同樣不容小覷。但從網際網路的本質來看,或許從第一性原則來看,技術是根本,而從網際網路所發揮的價值來看,分發則是網際網路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