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釋出機構客戶數字服務體系 發起數字金融共建聯盟
金融科技席捲行業的浪潮之下,主動數字化轉型、用科技重塑業務發展的新模式已成為頭部券商的共識。7月4日,華泰證券在北京舉辦2019科技博覽會暨機構客戶數字服務體系釋出會,來自銀行、保險、公募基金、私募等約480家機構的嘉賓出席。
本次科技博覽會以“人與科技的融合協同,我們與客戶的共同成長”為核心理念,此前已在上海、深圳、廣州舉辦三場。憑藉領先的交易能力和產品創設能力,華泰證券通過此次科博會將最前沿的數字產品及服務推向市場,與客戶共同探索互惠共贏的機構服務新生態。現場還設定了機構交易全棧解決方案、資產管理綜合解決方案、投研能力科技服務等6大展示體驗區,面向機構客戶展示10餘項前沿數字產品,併發布了機構客戶專屬金融服務平臺——行知APP,涵蓋投行專案、研究服務、金融產品、投資分析、資料服務等多個模組。
此次科博會上,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劉曉丹,阿里雲研究院院長田豐,貝萊德董事總經理、中國機構業務負責人紀冰發表了主題演講。
華泰聯合證券董事長劉曉丹就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分享了她的見解,她表示:回望金融行業的發展歷史,影響行業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兩個因素,一個是技術革命,早期計算機的興起以及高速計算能力的發展,帶來了電子化的交易;再到現在大家講的“ABCD”,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計算(Cloud)、大資料(Data)。這些技術革命在現在和未來都會極大地改變和助推金融行業的發展。金融領域本身巨大的應用場景也是滋養金融科技的肥沃土壤。
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監管政策對行業的影響。在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各種打著創新名義行違法之實的案例開始越來越多的暴露。在未來,順應科技發展的趨勢,同時防範金融風險,推動金融行業更好的進步實際上會是全世界監管者共同的目標。而監管的邏輯和制度框架,也決定了金融科技發展的節奏。
面對傳統金融機構和高科技公司在金融科技領域都在發力,相向而行,究竟誰會是最後的贏家?劉曉丹認為,二者各有優勢和短板。事實上,對金融場景的把控,對客戶需求痛點、對風控的理解,以及大量資料的積累和沉澱等,顯然是傳統金融機構更有優勢。華泰過去幾年把科技驅動各條業務線作為最重要的戰略,在組織變革上做了些嘗試,但仍然任重道遠。也正因為如此,傳統金融機構能夠順應大勢跑出來的贏家也是少數。但無論誰是最後的贏家,未來都因科技而精彩!
在網際網路持續顛覆行業傳統業務模式之時,國內券商正從傳統的收費型模式向佈局線上服務、深化客戶關係、注重專業服務轉變。此次科博會上,華泰證券基於數字化賦能機構業務的邏輯,正式釋出了HUATECH機構客戶數字服務體系,資訊科技部聯席負責人王玲做了系統詮釋:
第一層含義是業務線上,比如線上提供研究報告按需訂閱,讓客戶時刻能有專家的陪伴。第二層含義是員工線上,希望打破傳統機構服務嚴重依賴人與人接觸而導致服務客戶數量有限的困境,通過技術、網路讓員工與客戶建立連線,資訊觸達,提供全方位的陪伴式服務。第三層含義則是企業核心的連結,涉及到對金融服務生產和交付過程的重構。通過科技,從資料、演算法到服務、元件和應用,幫助客戶實現敏捷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