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凡祕”這步棋,金融和生活服務的零界限
又是一年雙11,剁手黨、博主和電商賣家們再次興奮起來,不同於以往“看到什麼便宜就買什麼”的模式,近兩年的雙11上已然形成了這樣的消費模型:
第一步,在微博、小紅書、路口等內容平臺上找資訊,可能是找品牌的優惠資訊,也可能是尋找喜歡的商品;
第二步,在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上囤貨,雙11戰線被拉長到了十幾天,先囤滿購物車早已是一種常見行為;
第三步,選擇網際網路金融、信用卡等儲備消費資金,享受剁手的狂歡,然後採用分期還款的方式繼續“吃土”。
可這些服務是否可以一站式完成呢?網際網路上本就存在從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的過程,諸如電商等生活服務自然不會例外。
半個多月前,凡普金科推出了個性化生活服務平臺“凡祕”,彼時外界對凡普金科的這步棋還不太理解。有人解讀為凡普金科的生態化轉型,也有人將凡祕看作是“什麼值得買+小紅書+嚴選”的新零售模式。從巨集觀的視角來看,凡普金科瞄準的正是資訊獲取到金融服務的複雜化,嘗試打破金融和生活服務之間的界限。
場景化的消費閉環
似乎很難給凡祕找到恰當的比較物件,幾乎覆蓋了資訊、消費、娛樂、商品測評、團購、好物推薦、分期消費等生活服務,不僅具備金融資訊服務屬性和商城購物屬性,還更融入了穿搭推薦、遊戲、生活百態等娛樂性內容。
凡信CEO劉琦給出了這樣的解釋:“現代社會中有太多人厭倦了無聊的生活,厭倦了乏味的自己,想找到好玩的東西,想提升生活品質,甚至說想娛樂自己。”痛點很明確,凡祕的使命是幫助人們改變這樣的生活狀態,方式正是炙手可熱的“場景化”。
在流量成本趨高的大背景下,對“場景”的偏愛並非沒有原因,一是可以進行服務的縱向延伸,二是可以增強與使用者的互動。出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無論是滴滴、摩拜還是共享汽車,都喜歡講場景化的故事:通過追蹤使用者的運動軌跡,在出行服務之外,還可以給使用者推薦幾家附近的菜館,推薦幾場時下熱映的電影等等。
凡祕的角色又有所不同。資訊、電商、娛樂、服務等領域不乏獨角獸乃至巨頭級玩家,但巨頭們的打法往往是資料上連線、場景上聯動,即使有了生態體系,從資訊到電商還是要在不同的APP之間來回跳轉,與金融服務更是存在資料徵信的隔閡。打造一體化的閉環消費成為凡祕的抓手,以”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為產品理念與宗旨,為使用者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延展和更多元化的價值。
也就不難理解凡祕“生活服務小祕書”的定位,不是多個場景的胡亂疊加,通過多元化場景的覆蓋,與使用者建立頻繁、持續、深入的互動,進而促進不同場景消費、金融資訊服務的交叉融合,建立全生命週期覆蓋、多元場景連線的生態。
金融+生活的邏輯
為何以生活服務作為切入點?答案似乎有很多,生活服務是相對高頻的服務,也是金融的天然場景,但凡普金科還有別的回答。
螞蟻金服是國內金融科技領域難以逾越的存在,不管是在市值還是在生態佈局上。資料、風控、信用體系、資金規模等都是螞蟻金服站在金字塔頂尖的優勢,但最核心或者說最原始的優勢卻是支付。
工具化的支付成為螞蟻金服的流量入口,並且連線了服務和消費、連線了使用者和金融。但支付工具又有著壟斷性和排他性,微信支付等和支付寶的較量不失為一場精彩的車輪戰,連百度都在支付上折戟的時候,留給其他玩家的機會可想而知。
不過支付的工具價值並非不可替代,凡普金科思考的就是去工具化,直接打造基於生活服務的金融生態。舉個例子來說,使用者可以在凡祕上購買商品、訂購服務,然後直接選擇凡普金科的消費分期服務,既擺脫了對第三方支付工具、第三方徵信等環節的依賴,也能幫助凡普金科不斷啟用流量池,向更廣泛的金融生態延伸。
問題在於,要先有信任關係,然後才是金融關係。支付寶的擔保支付是建立在買賣雙方間信任的基礎上的,掃碼支付逐漸淘汰了硬體收單工具是信任的結果,支付打通貨幣基金和消費體系之間的阻隔,也還是信任……儘管第三方支付多大幾十家,最終脫穎而出的只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左右壟斷性和寡頭效應的正是信任關係。
凡普金科顯然深諳於此,高頻的生活服務最容易和使用者建立聯絡,再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凡祕也沒有選擇猛進的市場策略,先為使用者精選有價值的資訊,推薦品質化的商品和服務,而後不斷改進演算法、優化服務,提高使用者活躍性,讓金融需求無感知的、自然而然的發生,並不是強制性的金融轉化。
嘗試打通金融和服務的玩家並不少,支付寶正加塞各種服務而愈發臃腫,電商平臺不遺餘力地鼓勵使用者使用金融服務,但關鍵還是信任關係和發生邏輯,至少凡祕巧妙避開了常識性的錯誤,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凡普金科的陽謀
三四年前,外界還在討論90後的使用者行為,今天的主角已經成了95後和00後。核心消費群體的年輕化,造成了消費習慣的持續性變化,對於企業而言,要麼適時進行轉型升級,要麼和新興消費者擦肩而過。
站在這個角度上,落下凡祕這步棋的凡普金科也在與時俱進。
凡普金科內部將信用借款資訊服務、消費分期和場景服務稱之為戰略佈局的三駕馬車,而凡祕正是場景服務的核心,在承擔高效獲客的同時,也在為不同場景下的金融資訊服務提供樞紐和連結。
這一考量並非沒有原因,80後大多數信用卡的忠實擁躉,各大銀行在高校擺攤申請信用卡的習慣也是那時候養成的;90後是第一批接觸網際網路金融的消費人群,開始嘗試用網際網路金融來改善開支情況;走向臺前的95後有著典型的畫像,很多電商平臺在結算時提供了分期付款的選項,使用者不再需要去申請信用卡或者跑到平臺上借貸,金融從一種主動行為逐漸演變成了自然行為。
只是從外部環境來看,金融在很多時候的名聲並不太好,與金融行業存在的適當性原則不無關係:某一事物對甲合適,對乙可能就不合適,很多網際網路金融缺少相應的使用者篩選,引發了一連串的負面訊息,成為令人焦慮的事情。外界期待的是一個積極的金融,一個有溫度的金融,一個造福人類的金融。
“金融往往都是冷冰冰的,有強迫性質的,我們希望讓金融更有溫度。”凡信CEO劉琦對此頗為認同。再來看凡祕等場景服務的價值,資訊、娛樂、商品測評、團購、好物推薦等在服務使用者的同時,也在對使用者進行篩選,逐漸過濾沉澱出凡普金科的目標使用者和潛在受眾,為合適的人提供合適的服務,避免金融適當性原則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