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掙錢的時代已經過去!
過去,聚焦是管理學的核心。今天,因為時代發生巨大變化,一旦聚焦,可能會錯失掉機會。最大的悲哀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後,卻被迅速淘汰。
■ 文 / 傅盛 獵豹移動CEO
2002年,我進入網際網路後,意識到跟我曾經學過的很多關於管理理論都不太一樣。以前,我總認為有條理的管理才是核心。後來,我發現網際網路的管理特別亂,沒什麼流程或文件,幾個人合夥就能做出一個產品,產品成長也非常快。所以,我就放棄了考MBA的想法。我算是有幸搭上了網際網路這班車。
人的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進入網際網路領域後,我想,為什麼我會站在這裡?到底什麼才是一個人成長的根本動力?甚至什麼又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我想起了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曾經留下過一句校訓—“相容幷包,思想自由”。重視思想本身的多樣化,集眾家之所長,讓思想真正推動社會前進。對個人而言,如果一個人重視認知和思維模式的升級,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或技能積累,他才可能真正徹底改變自己。
關於思想和認知的重要性,我曾經引用過一張圖—哥倫布和鄭和。1405年,鄭和下西洋,我們有300艘船,最大的船當時有幾千噸;哥倫布只有三條小船,晚了80多年,只帶了120個水手就開始了航海,二者實力對比非常鮮明。但一個成功,一個失敗了。
二者真正的差距並不是來自於當時能造出的船和擁有的財富,而是思想格局的差距。我們的老祖宗下西洋只是為了宣揚天朝的威嚴和傲慢,而哥倫布是去探索新世界。
只有認知到自己不知道,我們才能以開展對世界的探索,才能對世界做出改變。這兩次航海,在體量上相差上百倍,最後的結果卻是—鄭和對世界沒有什麼影響。這是我們必須深刻認識的問題。
那麼,對創業而言,認知是什麼呢?創業就是找到一個公共的卻不為人知的祕密。這個祕密就是認知。它已經存在那裡,只是不被人知道而已。這個祕密一旦被發現,就會獲得創業機會。
比如雷軍做小米時,有一次給我打電話說,“為什麼手機都要50%的毛利,而PC只要10%就能活得很好?”這個毛利的事實,當時就存在於現實中,只是我們沒有認知到,而雷軍認知到了。所以,我們只有提升認知水平,找到這樣的機會,才能打一場有準備之仗。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我在公司內部做過一次分享,後被我的同事整理成文章釋出出來,沒想到竟然10萬+的閱讀,影響蠻大。有時候去參加論壇,就有人說“看過你的文章,你是個思想家”。我心裡想,“我明明是個創業者呀。”後來想想,有思想也挺偉大的,如果有幸被稱為思想家,也是一種榮幸。
創業黃金三角:人、時代、行業
一個人的成長其實與時代、行業的整個大趨勢密不可分。只有結合整個社會大勢的變化和行業的變化,才能快速完成一個人的自我成長。
時代機遇、行業勢能、人的思維模式,幾乎是創業的黃金三角。能不能抓住時代的機遇,順應行業的勢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
以前,我們認為輸入A就會有B。中學課本的教育都是機械化的,給我們自己造成很大的影響。在快速的變化時代當中,有的時候,完全靠自己簡單的去努力,能不能真的成功?其實真是很大的問題。只有順應這個時代,跟這個時代一起成長才有機會。
AI時代創業的機會在哪?
從外部環境看,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巨大變化。我進入網際網路一轉眼也快20年,我發現,這個行業正在出現一些我不理解的變化。
前段時間,有一篇文章被刷屏了,叫《騰訊沒有理想》,不管騰訊有沒有理想,騰訊跟10年以前的騰訊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所有人都罵騰訊,而今天很多人都在幫騰訊說話。騰訊從以前什麼都做的“全民公敵”,開始變成嵌入在這個行業裡的“生態型組織”。
曾經有一位同行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他說,騰訊像千年老妖一樣,把自己的各個血管接在不同的童男童女的身上,保證自己總是獲得最新血液。騰訊投資那麼多公司,難道只是獲得資本回報嗎?其實更多是站在行業資訊的認知點上,比別人更快理解行業的大變化。你可以說,他喪失了很多陣地,也可以說,他一直把握著核心的點,比如社交、內容等最核心的戰略地。
這個時代正在發生很多變化,比如中美貿易戰,兩大國的衝突,不可避免。但我們還是有很大的機會,逐漸從模式創新轉向技術創新。
這是技術人的好時代。我自己在組建人工智慧的團隊時,招的第一波人工智慧的人,現在走了一大半。他們一年之內的工資至少翻了三倍以上,接連又是一波一波新的人來搶。
其次,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傳統行業,所有行業都會變成傳統。我記得十幾年前和百度雲一位員工聊天,他說,你覺得電重要嗎?沒有電社會就癱瘓了,但是電就是傳統行業。因為它沒有巨大的變化,它就能向頭部不斷集中。網際網路將來也一定會這樣。
有一次見汪峰,我說,耳機做得很好;他說,耳機是個小事情,我正在做一個APP叫歲月,然後就給我看。我看完後,內心非常崩潰。回來跟我們設計部門同事說,你看人家唱歌的都把APP做得如此好,我們今天有什麼優勢呢?
小程式、公眾號、APP⋯⋯以前能寫出這些的人就是時代的數字英雄,今天能寫出一段APP的人已經太多了。這是一個必然的事情。最近幾個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包括搜狗、B站、愛奇藝全部當天破發。一定不是簡單的偶然現象。
頭部廠商會擠掉尾部廠商的流量,這是商業邏輯。
此外,人工智慧對各行各業的改造,其速度和規模將遠超網際網路。今天是一個嚴重的跨界時代。所有人在談的都是如何搞體驗店,如何搞線下,如何用人工智慧把線下店的模式改造好。這個時候,線下成了窪地。
為了搞機器人,我跑了全球很多工廠,包括特斯拉的智慧化生產線,日本發那科機器人的生產線。尤其日本的機械臂,讓我印象非常深。全部是機械臂生產機械臂,7乘24小時工作,去年有22億的銷售利潤。
當然,人工智慧對製造業的改造只是第一步,服務業會是第二步。人工智慧對整個實體經濟的改造,其規模至少比網際網路大10倍,各個領域都有可能去打通。
一旦,人工智慧將整個線下物理世界資料化了,就真正能消滅線上線下很多天然不可實現的壁壘。
劉強東說,關掉自己的線下店。因為線下店裡的每個人來看了什麼東西,買了什麼,停留了多久等等,都沒法資料化。線下店的效率永遠沒有辦法與線上銷售同日而語。如今,線下店可以實現誰來了也知道,做了什麼動作,都可以知道,線下也是網路的一部分。網際網路會變成基礎經濟。
VUCA時代:從複雜到超級複雜
有一個詞叫VUCA時代,四個字母分別指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這個概念來自一本書叫《賦能》。作者是美軍特種兵,他記錄了美軍打伊拉克時很快取勝,但打基地組織時卻很難打。
這個時代已經開始變成了:從複雜到超級複雜。我現在想,以前做網際網路非常開心的一點,就是隻要做好一個點,使用者滾滾就來了。做一個介面的改進,改進一下,就增加30%的使用者,再改進一下,又增加30%。也不需要推廣,使用者都會來。等到這幾年,所有的公司都在跨界。
過去,聚焦是管理學的核心。今天,因為時代發生巨大變化,一旦聚焦,可能會錯失掉機會。最大的悲哀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得最好後,卻被迅速淘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諾基亞。
這個時代,要加強足夠學習和判斷形勢的能力。
某一個單獨技能本身,非常容易被淘汰的,只有加強自己的核心能力建設。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學習硬知識,跟著這個時代的知識不斷變化。馬斯克說要做火箭,很多人都嘲笑他。記者問,你怎麼學會了軟體?他說,因為有很多書和文章,我想要做成這件事就去學。他是這個時代非常牛的人。
學習是我們的主題。每個人都應該跟著這個時代不斷增加自己的學習。
那麼,創業者還有機會嗎?不管騰訊有沒有夢想,我們得有夢想。我們要敢想,同時與眾不同的思考。我們這個時代缺少對與眾不同者的寬容度,但沒有關係,自己一定要強大。
我經常去看美國的創業者,他們都在做航天、生物科技、量子計算、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等。很少看到一個真正做APP的創業者,不是沒有,是很少。就算做APP,也是做聊天社交類。不過很少看到做智慧硬體的,因為都被中國創業者打下去了。
美國的創業史,就是不斷地被後來者居上,找到新的、更高階、更大的領域重新開拓。我看到日本汽車把美國汽車打下去,然後美國出了特斯拉;韓國電視把美國電視打下去,現在又出了蘋果,更上一步在做衛星、航天等等,我們中國創業者更多在做O2O。
不過今天,也能看到我們在人工智慧、工業製造,包括這次在晶片上的投入,很多應用型的創新開始反哺我們的技術層。騰訊和阿里巴巴對整個科技的推廣也是很大的。
我在阿里巴巴工作過幾個月,當時阿里巴巴只有三個人做搜尋,沒有想到,現在的阿里雲是全世界第三大雲了。
我並不認為中美創業者有優劣之分。只是我們看到這個現狀,作為創業者創業的時候,有北大這樣的背景可以想的更大一點,從更大的角度出發。
容易掙錢的時代過去了,我們要下決心做更難的事情。機會一直存在,而且會越來越多。因為,整個時代,科技的變化是加速的,但是不會那麼容易了。像80年代擺個地攤,賣些衣服就能掙錢,今天是越來越難,但可以有一些不同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