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大漲並不意味著京東的危機已經過去
5月10日晚,京東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出爐,營收和利潤增長強勁。具體來說,京東今年第一季度收入為1211億元,經營利潤12.3億元,淨利潤73.2億元,這是京東上市後的最高盈利記錄。
在創始人醜聞不斷,大量高管被離職,物流配送人員降薪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後,京東的業績大漲,這無疑是給資本注入了一針強心劑。除了業績增長這一味猛藥外,京東在第一季度財報公佈的同時,還對外宣佈已經與騰訊繼續簽約。也就是說,未來幾年裡,騰訊將繼續給京東提供流量入口。
受業績大漲的影響,京東的股價也一路上揚,最高漲幅高達10.32%。在很多人看來,業績大漲後,京東正走出業績的低谷,併成功的擺脫了危機。事實上,京東的危機並沒有過去。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看,京東仍然深陷危機的泥潭。
從京東股價表現上,我們不難看出資本對於京東財報的態度。在財報釋出後,京東的股價上漲了1成。然而,一天後,京東的股價幾乎跌回原點,這說明資本對於京東的未來仍保持懷疑態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就是,在財報釋出的前一天,京東宣佈關閉澳洲總部。
談及澳洲總部關閉一事,京東官方的迴應是:“經過幾年的努力,大多數的澳洲優質品牌已經在京東平臺上開展了業務,駐地機構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後續品牌相關對接和服務將由國內團隊進行整合和管理,這是正常的調整。”
坦白說,京東的迴應有點牽強。去年2月,京東剛剛在澳大利亞紮根,這可以說是京東國際化戰略中的一部分。在成功拓展了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兩個市場後,京東在澳大利亞上海了第三個國際站。然而,運營了15個月後,澳洲站卻宣佈關閉,這絕不是完成了業務使命,因為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兩個站點還在正常運營。
關閉澳洲站,這可以說是京東國際化戰略受挫的一個訊號。除了國際化戰略受挫外,京東的線下業務也遭遇了發展危機。去年,很多加盟京東便利店的商家選擇退出。在新零售的擴張上,京東也是出師不利。
仔細查閱京東的財報還會發現,今年第一季度,京東的業績和利潤增長,更像是一種財務手段。不久前,劉強東宣佈降低物流配送人員的薪資,這一策略降低了京東的運營成本。與此同時,京東投資的奢侈品電商Farfetch。今年第一季度,Farfetch的股價持續上漲,京東因此獲利41億元。這筆投資收益,是京東業績強勁的有力支撐。
如果從各個維度看京東第一季度財報,我們不難發現京東的危機並未過去。國際化受挫,線下新零售版圖擴張受阻,拼多多的蠶食,使用者的增長壓力,這一系列的問題,京東並沒有一個靠譜的策略去應對。由此來看,京東業績大漲,更像是一個短暫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