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節:淘寶啟示錄
阿里偏愛造節,如天貓“雙11”、淘寶“年貨節”、“雙12”,又如“淘寶造物節”。
創新、創造,是探索者的宿命。一個人行走在一條無前例可循的道路上,他的唯一對手只有自己。

首屆“淘寶造物節”是2016年,在上海,此後,阿里不斷強化造物節,試圖將它打造成繼“天貓雙11”之後的又一超級IP,與“雙11”、“雙12”、“年貨節”等帶著購物屬性的節日不同,淘寶造物節,不賣貨,只是純粹展示、遊玩的線下嘉年華。
造物節的KPI,就一條,影響力,讓淘寶賣家與粉絲,盡興。

連續三屆的造物節,是對淘寶的重新解構,賦予TAO以新的內涵。淘寶平臺不斷演進,商家、消費者層面的不斷豐富,淘寶的內涵,也在不斷疊加:淘寶最初階段是“價效比”、豐富的商品,有了“淘你喜歡”;在此基礎上,此後又逐漸有了“萬能的淘寶”。
造物節是為“萬能的淘寶”,疊加“淘TAO”的新意:T,technology,技術、極客、創新;A,arts,潮流、藝術、娛樂;O,originality,設計、創造、創意。

參加造物節的淘寶店,都是精挑細選的,淘寶小二內部邀請以及商家自主報名。一項特別條款是,造物節現場,不允許賣貨,各家店門口展示的只有自己家的微淘二維碼。如果運輸麻煩,有的賣家也會在造物節閉幕的那一天,將自己的商品贈送給“有緣人”。
不賣貨的硬性規定,仔細品味也著實有趣。淘寶的平臺定位,是連線賣家與買家,賣貨,本是電商平臺再正常不過的功能,事實上,造物節將買家描述成粉絲,更為恰當——淘寶在弱化買與賣的關係,強化的是商家與粉絲的情感聯絡。興趣、志趣與品味,集約為一聲聲的“親”,連線彼此。
淘寶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親”。淘寶,不僅僅賣貨平臺,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淘寶就是生活本身。所以,造物節,要強化的是商家與粉絲的情感聯結,而非買貨賣貨。
“親”的一方面是給予消費者以歸屬感、參與感,“親”的另一面是給予商家以成就感、榮譽感。
天貓“雙11”所展現的是電商平臺的“壯闊”與“奔放”,唱得是,“大江東去”,千里江陵一日還;淘寶造物節展現的是淘寶的“遼闊”與“豐富”,唱得是,“落英繽紛”,萬類霜天競自由。
天貓是釋放品牌勢能,淘寶是培育品牌。
今年元宵節前,一組“唐朝胖仕女吃湯圓”的照片,火爆社交網路,照片中胖仕女佩戴考究,妝容精美,對湯圓欲拒還迎,讓網友驚呼,原來唐傭是根據真人做的。照片中的模特,是重慶的服裝設計師,名叫敖珞珈,因為之前幫人賣漢服,瞭解這個行當,最後自己在淘寶開店,店名叫“京渝堂”——湯圓姐叫自己是“行走的文化符號”,她的店在淘寶售賣漢服及周邊產品,店鋪粉絲超過28萬。

漢服雖是小眾文化,卻人氣十足。敖珞珈希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唐文化的IP,傳播傳統文化,既是自己的興趣,也是自己的事業。造物節,給敖珞珈這一“行走的文化符號”,一個展示的平臺,也是個人IP的繼續刻畫。
與湯圓姐一起亮相的,還有“高貴妃”,高貴妃扮演者,其實是淘寶神店——“歪瓜”的一名設計師,歪瓜的淘寶店,粉絲是107萬,它是近兩年淘寶創業的一個典範,集二次元與腦洞的創意神店。

還有個“劉冬紙飛機科普商店”的店,如你所知,店主劉冬,他的紙飛機多種多樣,儘管淘寶店只有不足一萬的粉絲,但每款月銷量成千上萬,如今他已累計賣出超過1600多萬架紙飛機。他希望,藉助造物節讓更多的人喜歡,瞭解摺紙飛機。
雷軍總結小米的模式,曾說過,“量小利大,利不大;量大利小,利不小”,前者是傳統零售以貨為中心的模式,後者則是以人為本的新零售,“量大利小,利不小”的前提是“量”,淘寶為敖珞珈、劉冬等提供了一個平臺,或者說是舞臺,淘寶是沒有邊際的長尾聚集器,一個永不落幕的舞臺,再小眾的需求,買家總能淘到他所喜歡的,賣家總能找到欣賞他的。
淘寶的魅力,不止是大,還有美。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
淘寶造物節的意義在於:為每一寸土壤歌唱,為每一條溪流命名。
“道德經”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