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序的微博:尤文女球迷的“死而復生”
“如果一個人的死,可以換來那些人的良知,那或許是有意義,對嗎?“這是11月6日微博ID為@尤文更衣室保潔阿姨 的最後一條微博,也正是這條由博主弟弟發出的微博,將她的“死訊”公諸於世。 “尤文更衣室保潔阿姨”被人稱為尤文圖斯球隊的“佛系”老球迷,身患抑鬱症的她被C羅“極端球迷”的冷嘲熱諷和不斷勸死後選擇自殺,但即使在“去世”後,她也還是受到了微博使用者的惡語相向。
截止13日中午12點,#萬人請封都靈體育報#的標籤下已經有近千萬的閱讀和1.5萬的討論。一個簡介為“都靈體育報這種害死人的博主,應該全家償命”的微博ID也在短時間內迅速累積了超過2萬粉絲。
但與網上評論、使用者響應的熱烈程度相比,微博的迴應則顯得冷淡了許多。在事件發生長達3天后,微博方面才在眾人呼籲下封禁@都靈體育報,且並沒有任何形式的官方宣告。
然而,就當大家在為“阿姨”之死極力聲討、奔走呼告之時,不少媒體和警方也介入到了事件調查。但調查的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尤文更衣室保潔阿姨 人沒事,並不像微博中所說的那樣已經自殺。@尤文圖斯北京球迷會 也發表宣告稱“見到了‘更衣室保潔阿姨’本人,球迷會在此前核實信源時不夠細緻,向大家道歉。“
事件的反轉令人咋舌,不少網友反向“倒戈”,稱自己被耍了,輿論的槍口很快再次指向“尤文更衣室保潔阿姨”:“如果連生死、抑鬱都可以拿來開玩笑,對不起,我真的不能原諒 ”、“這件事已經擴散到了各個圈子,不僅僅是消耗了球迷的善良,造成了反向網路暴力,也損害了尤文的形象。”
事件的真相仍待進一步觀察,涉及到的雙方也都難辭其咎。但從整個事件的傳播過程來看,看似與整件事情毫無關係的微博,似乎已經變成了網路暴力的發源地、引爆及製造對立情緒的聚集點。
微博的“價值觀”
單就活躍使用者量來看,稱微博為“國民輿論場”並不為過。根據2018年Q2財報,微博的月活躍使用者為4.31億、日活躍使用者1.9億,是全球第7家活躍使用者數量超過4億的社交產品。
但財報數字的“好看”並不能掩飾風評的糟糕。
先是年初熱搜榜因為持續傳播“導向錯誤、低俗色情、民族歧視“等違法違規內容而被下架一週,後是11月12日因“主體責任缺失、疏於管理、放任野蠻生長,造成種種亂象”被網信辦提出嚴重警告。這樣看來,靠“人紅是非多”起家的微博在近段時間存在的問題也著實不少。
那麼,接連遭受下架和警告的微博,為何放任“野蠻增長”?
從盈利模式開看,廣告收入是微博的營收大頭,而廣告收入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者數量。財報資料顯示,微博Q2月活同比增長19%,相比上季度的同比增加21%,以及之前季度的同比增長25%,增速開始放緩。
微博CEO王高飛以“移動使用者的增長開始放緩”做解,但因“城門失火而被殃及”的微博,在使用者規模增長上的天花板已經顯現。因此,微博需要通過更多的熱點事件來維護既有使用者的粘性,對於能夠“聚集註意力”的此起彼伏的罵戰、謠言和攻擊,微博顯得有些放任。
除此之外,為了保持使用者粘性,微博進行產品邏輯的改造。從頭到腳都在傳遞著“快來圍觀這個內容“、“快去關注那個博主”的訊號。無論是內容推薦還是使用者推薦,都放在APP內的顯眼位置。普通使用者時每隔幾天會發現自己“被關注”了一波營銷號,收穫了幾枚殭屍粉,“手動移除營銷號”、“隨手遮蔽不感興趣的內容”是大多數人的微博使用常態。
“流量為王”的生存邏輯自然不能放棄天生自帶流量的爭議性話題,而爭議性話題中又因使用者素質問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人身攻擊和造謠行為,因此微博的“取”和“舍”就顯得十分關鍵。
同樣作為輿論社交平臺的Facebook在處理謠言問題時也面臨了相同困擾,而且還“闖了大禍”。
2016年,Facebook被指責未能有效遏制虛假訊息的傳播,因而對美國的大選結果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同年,事實稽核機制Fact-Checking上線,主要的應對謠言措施在於選擇Snopes、ABC新聞和美聯社等專業機構記者對舉報不實訊息次數較多的內容進行稽核,如專業人士判定該內容為假新聞,那麼該條資訊將會被標記為“第三方稽核機構認為存在爭議”,使用者如果堅持分享,將會被提醒“確定要分享這條資訊嗎”,同時Facebook也會利用演算法,將減少被標記的資訊的曝光度。
實際上,早在2012年,微博就上線了類似功能:標記不實資訊並設立不實資訊曝光專區。但單就“更衣室保潔阿姨”這篇微博來說,在多方甚至警方錄音的闢謠訊息已經出現,博文下評論已然反轉的情況下,該條微博仍未作出標示不實的標記,微博闢謠上也沒出現相關內容。顯然,對於圈內引起軒然大波的謠言,微博的處理機制並明顯滯後。
“逃離微博”
除了謠言外,網路暴力是微博的另一個標籤。
“尤文更衣室保潔阿姨”輿論反轉後,大批網友再次聚集在評論區,甚至說出比以往更加惡毒的言論,“勸死”的評論再次且多次出現。
或許有人會說,微博只是提供一個平臺,維護使用者的“自由發言”是其作為平臺的基本要求。至於使用者過激言論是其本身素質問題,與微博無關。
但問題是,“網路暴力”的言論真的可以歸到“言論自由”的範疇中嗎?
對於微博上充斥的“網路暴力”,深受其害的不僅有此次事件雙方的主人公,眾多微博精心維護的明星大咖也不堪其苦:關閉評論、拉黑噴子,甚至退出微博。
娛樂圈“老幹部”霍建華、華語樂壇天王級周杰倫、著名喜劇片導演周星馳從未開通過微博。
而早些年在微博上火起來的“奶茶妹妹”章澤天因與劉強東的戀情波折,在2015年初發微博稱因遭到“少數造謠者的誹謗、侮辱”,所以決定“打破保護圈,維護作為成年人最基本的權利”,清空了之前所有的微博,並在接下來的3年裡在微博上沒留下隻言片語。
2016年,同樣也罹患抑鬱症的喬任樑因自殺事件誘因被捲入風口浪尖時,與他一同從《加油好男兒》出道的好友因井柏然發了“請大家尊重他”的微博,遭到網友攻擊,幾天後便正式告別,發了內容為“微博再見”的圖片,至今仍未迴歸。一直成為廣大網友談資的鄭爽也同樣因為網路暴力選擇離開。
同樣因為口舌之爭、是非罵戰而數次清空微博、關閉評論的還有舒淇、歐弟、張子萱等一眾明星。
其實,隨著抖音、快手等短 ofollow,noindex">視訊 平臺的崛起,近些年來在微博上“一夜爆紅”的網紅數量正在驟然下降,有網友評論稱:“微博不就是一群捨得扔錢的網紅明星的秀場嗎?”但今年以來,除了既有明星外,在微博的輿論環境下崛起的KOL屈指可數,
不能摺疊的水軍評論,無休無止的機器人,隨處可見的髒話回覆,以及流量明星們可笑的刷量。整體環境的日益惡劣,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微博。
顯然,在使用者增長趨緩及見頂後,微博尚未找到正確的運營姿勢。
搜狐科技/尹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