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興起,阿里、京東、百度積極入局,誰能搶先佔領風口?
近幾年,人工智慧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程序遠超農業,AI在工業領域發揮出的巨大效能,為農業變革帶來了希望。據前瞻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到2025年我國農業規模佔全球比重將超過1/5,AI賦能農業,加快推進農業資訊化程序,促進資訊化和現代化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
國內巨頭正在嘗試用科技改變傳統農業,今年4月9日京東宣佈成立智慧農業共同體;6月7日阿里雲在雲棲大會•上海峰會中正式釋出阿里雲ET農業大腦;百度世界大會上,百度也公佈出AI遙感智慧監測病蟲害的最新成果。
國內智慧農業起步晚,目前農業發展明顯落後於國外。巨頭們湧入農業領域,為國內智慧農業建設注入活力,同時可以借鑑國外智慧農業的發展,然後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出獨特的智慧農業形式。
智慧農業方面國內與國外存在鴻溝
目前國內智慧農業的發展還面臨這幾個主要的問題:政策上沒能完全開放;農業技術以及機械化水平與國外差距甚大;同時農業商業模式較單一,缺少創新能力。從這些問題入手,或許對推動智慧農業建設有重大意義。
首先是智慧農業起步晚,基礎設施落後。美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提出“精確農業”的構想。加強農田水利、農村交通運輸、電力、電信和網際網路為主體內容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美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
我國農業還停留在傳統農業的階段,大部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落後,農田道路損毀嚴重,農業灌溉設施簡陋,多采用傳統的大水漫溉。據中國產業資訊網資料顯示到今年我國農作物耕種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並且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發展不平衡,而美國早在1940年就已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業發展遲緩帶來的差距顯露無疑。
其次是農業技術投入水平不夠。在90年代美國用於農業科研的經費就達到了600億美元,我國農業科研投資前度僅為0.77%,遠低於全國科研投資強度1.7%的水平。中國農業技術對農業增長貢獻率僅有43%,發達國家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80%。中國農業技術和科研投入水平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相差還是太大。
最後是匱乏創新性的農業商業模式。日本的農業商業模式就很新穎,特點是多功能致富,開發農業的生態、體驗、休閒等功能,從選種、生產、包裝到最後的資源保護都非常專業系統。創意農業激發農業活力,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吸引越來越多資本、人才參與到新型農業的發展。
先前國內多地出現土地流轉“毀約棄耕”的現象,資本下鄉面臨諸多問題。而另一邊電商也遇冷,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上透露的資料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88%虧損,7%鉅額虧損,4%持平,而實現盈利的只有1%。商業模式缺乏創新,導致投資風險變大,商業模式再造勢在必行。
阿里、京東、百度的智慧農業版圖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數字化農業戰略等多種因素的推動下,農業領域出現一片藍海,阿里、京東、百度等巨頭紛紛佈局智慧農業,為推動我國智慧農業建設做出努力。
阿里:首先是發起農村電商,14年開始佈局農村戰略,在淘寶、天貓上主打農產品銷售,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打造叢產源地到消費者的全產業鏈。同時與袁隆平團隊合作研發海水稻,線下開啟生鮮零售盒馬鮮生。
而阿里當下最火的莫過於用AI技術養豬,在豬場使用ET大腦。今年雲棲大會上推出的阿里雲ET農業大腦,主打農業資料資料化、農產品生命週期管理、智慧農事系統和全鏈路溯源管理。
利用阿里雲技術可以幫助農戶實現精準種植,成熟的區塊鏈技術也能實現產業鏈全程視覺化溯源。阿里也在用新零售賦能傳統農業,有天貓生鮮超市、盒馬生鮮、喵鮮生和淘鄉甜打通線上線下,整合產業鏈,用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農業。
京東:京東以無人機農林植保服務為切入點,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做全產業鏈上的智慧農業。上線京東農服APP,同時京東農業研究院掛牌成立,京東農場概念也被首次提出。
早在16年京東就釋出過扶貧跑步雞專案,同年成立生鮮事業部,啟動京東生鮮全產業鏈標準制度。今年也開始涉足農業田園綜合體和都市農業領域。
京東在全產業鏈上也有優勢,除了有完善的倉儲、物流配送系統,也切入更深的上游生產端,農產品零售端還有京東生鮮、地區館、京東扶貧和7Fresh的組合,生鮮農產品電商滲透率高。京東涉農領域不斷擴大,但佈局相對零散,農業技術方面還有欠缺,在農業專業領域的深度還不夠。
百度:百度在農業的佈局則是側重和農業企業進行合作,17年便與雲南佳葉合作,在裝置端安裝智慧邊緣平臺。百度雲與中化農業也合力構建智慧化農業生產過程管理平臺,助力農企智慧化轉型。今年與雷沃重工簽署合作協議,就農機智慧化展開合作。
百度發展智慧農業的優勢在其物聯網、百度雲ABC3.0上面積累的技術,同時其先進的無人駕駛技術,可以很好地賦能農機,提升機械化水平。雖然百度有技術,但是缺少產品銷售端優勢,沒有電商資源的賦能,無法做到自產自銷。產業鏈沒有打通,智慧農業的發展將會受限。
AI+農業,未來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國內智慧農業才剛起步,在巨頭們的帶領下,未來傳統農業會有很大的變化,與國外的差距也會進一步縮小,打造出具有我國特色的智慧農業。
其一農業的AI化。在作物育種方面,AI技術可以幫助篩選更好的基因,提高作物育種的效率和精準度。同時也可以根據需求、環境等方面的差異為農民提供定製種子方案,提高生產力。
在作物保護方面,傳統的病害鑑定容易產生誤差,利用AI技術對水稻、小麥等作物進行病蟲害診斷,通過機器演算法提供更精準的植保方案,減少病蟲害帶來的損失。
其二培養更多複合型農業人才。為適應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民職業化、高知識化需加快。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要有文化,而且要懂技術,還要會經營。科技公司可以配合政府、高校、科研力量來培養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為職業的複合型人才。
其三區塊鏈溯源。目前區塊鏈技術在農業行業中也有應用,並且延伸出農業溯源,為農業創造更多經濟價值。這項技術能夠幫助農場準確採集種植全面的資訊,並且防止篡改天氣、土壤、溫度、溼度等資料,緊密連線很多與農業相關的平臺。
因為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性,消費者能更透明的瞭解食品的詳細資訊包括生產地、種植及生產日期等。在農業上建立全程可溯源,既保證了食品來源的可靠性,也增強了消費者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