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創企演示新儲存技術:16GB維基百科資料寫入DNA
圖:美國初創企業Catalog已經將16GB的英文維基百科資料儲存在這個小瓶裡的DNA鏈上
網易科技訊 7月1日訊息,計算機儲存技術已經從帶有磁鐵的電線轉移到硬碟上,隨後再轉移到三維儲存晶片上,但未來的儲存技術可能會使用DNA。美國初創企業Catalog宣佈,他們已經將全部維基百科英文版資料塞進了我們身體使用的DMA鏈上。
以下是翻譯內容:
Catalog用其首個DNA寫入機完成了這一壯舉,雖然這不太可能很快就讓你扔掉手機的快閃記憶體晶片,但該公司相信,對於某些需要存檔資料的客戶來說,DNA儲存技術已經非常有用了。
DNA鏈很小,且很難管理,但是這種生物分子可以儲存其他資料,而不是控制細胞如何變成豌豆植物或黑猩猩的基因。Catalog使用預製合成DNA鏈,它比人類DNA短,但使用的DNA要多得多,因此可以儲存更多的資料。
依靠DNA而不是最新的高科技微型化技術聽起來像是技術在倒退。但實際上,DNA結構緊湊,化學性質穩定,畢竟它是以地球生物學為基礎的,可以說,它不太可能像今天正在消失的旋轉磁化硬碟或CD那樣過時,也不會像軟盤驅動器那樣消失。
那麼,誰想買這種儲存器?Catalog有個合作伙伴——Arch Mission Foundation,該基金會不僅試圖在地球上儲存人類知識,還試圖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儲存人類知識,比如SpaceX發射進入軌道的、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的特斯拉跑車。
除此之外,Catalog還沒有透露其他客戶的身份,或者是否會對DNA寫入服務收費。該公司在宣告中表示:“我們正在與政府機構、產生大量測試資料的重大國際科學專案、石油和天然氣、媒體和娛樂、金融等行業的主要公司進行討論。”
圖:Catalog的DNA寫入機可以每秒4MB的速度寫入資料,但該公司希望它至少能快1000倍
總部位於波士頓的Catalog擁有自己的裝置,可以每秒4MB的速度將資料寫入DNA中。技術優化應該將這個速度提高兩倍,讓人們在一天內記錄125GB記憶體的資料,這大約相當於一部高階手機的儲存容量。
已經在生物技術市場銷售的傳統DNA測序產品可用於讀取DNA資料。Catalog表示:“我們認為,測序技術的全新用例將有助於(大幅)降低成本,計算業務是個潛在的更大市場。”
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名研究生Hyunjun Park、納撒尼爾·羅凱(Nathaniel Roquet)於2016年建立了Catalog,並分別擔任執行長和首席技術創新官。
Catalog使用定址系統,這意味著客戶可以使用大型資料集。即使DNA以長序列儲存資料,Catalog也可以讀取使用分子探針儲存在任何地方的資訊。換句話說,它是一種隨機存取儲存器的形式,就像硬碟驅動器一樣,而不是順序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