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運交給錦鯉,你只管努力
2018年當之無愧為中國的“拜錦鯉”元年。從楊超越到“信小呆”,不知不覺中,錦鯉已經成為了一種極具權威的幸運符號。錦鯉是如何成為爆款的?人們為什麼熱衷於轉發錦鯉?本文帶你一探究竟~
2018年當之無愧為中國的“拜錦鯉”元年。
這股浪潮的第一個高峰,是在今年6月由綜藝節目《創造101》選手楊超越激起的。
接著,在十一假期期間支付寶推出的價值百萬“全球免單大禮包”活動中,網友“信小呆”以300百萬分之一的概率被幸運砸中,一躍成為“國民新錦鯉”。
隨後,在10月23日,一篇“錦鯉成長自述”再次引發朋友圈的瘋狂轉載。
而就在剛過去的雙十一,網友“鯉醬er”等113名使用者獲得了王思聰送出的113萬元現金……
不知不覺中,錦鯉已經成為了一種極具權威的幸運符號。
那麼,錦鯉是如何成為爆款的?人們為什麼熱衷於轉發錦鯉?轉發錦鯉真的能為你帶來好運嗎?
一、“錦鯉”語義的多層次發展
早在中國古代,鯉魚就被賦予了許多生物學以外的意義。
春秋時,孔子的夫人生下一個男孩,恰巧有人送幾尾鯉魚來,孔子“嘉以為瑞”,於是為兒子取名“鯉”,表字“伯魚”。
在史書中也可尋到“鯉”的蹤跡。《史記·周本紀》有“周朝之興有鳥、魚之瑞”的記載,《詩經·陳風·衡門》雲“豈其取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由此可見,以“鯉”為祥瑞的習俗,在古時就已普及。
伴隨著時間的推進,“鯉”的文化含義愈加豐富——由單一的祥瑞之兆逐漸發展為集“好運、財富、事業、愛情”等美好願景為一身的具化意象。
於是,“鯉魚灑子”、“用魚形木板做信封”、“在店鋪內養鯉魚”等一些風俗習慣應運而生,“鯉躍龍門”、“連年有餘(魚)”等成語也寄託了人們的美好祝福。
至於在民間的手工藝品中,鯉魚更是無所不在:窗花剪紙、建築雕塑、織物刺繡、手繪裝飾、鯉形佩飾……不勝列舉。
也有人說,如今風靡全網的錦鯉,其實是上世紀才從日本流傳到中國的舶來品。
1889年,現代紅白錦鯉的原種經日本人蘭木五助培育而誕生。此後,經過不斷交配,鯉魚的品種也得到了改良,並呈現出完全不同於傳統黑鯉魚的紅、金絢麗色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種鯉魚開始由日本傳入中國,便是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美麗錦鯉。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錦鯉蔓延到了網路上。
最早發起網路祈願的是微博賬號“錦鯉大王”,它的第一條微博釋出於2013年7月19日——“本大王法力無邊,關注並轉我子孫錦鯉圖者,一月內必有好事發生。”這條微博共獲得了931萬轉發、258萬評論、18萬點贊。
小到考試、追星,大到國家、生命,各類願望匯聚在這條開創了轉發錦鯉先河的微博下:
- “讓MERS不要在中國擴散!!千萬別擴散!!!!!!!!!!!!大王我求你了!!!!!!”
- “5.7考神附體吧!考的都會蒙的全對怎麼樣!”
- “第一次轉發,為了張藝興我什麼都願意相信,希望保佑張藝興早日康復,永遠平安快樂,拜託拜託!”
- “希望我家能打贏官司拿回應有的地盤,爸爸血壓降下來。”
- “……”
至今,“錦鯉大王”的粉絲數已達到1712萬。
隨著網友們的二次創作與不斷傳播,錦鯉一詞已脫離了最初的生物學含義——它不單單指“鯉魚”這種生物,還可以代表任何被幸運之神眷顧過的人、物、事。
小到升學考試,大到人生訴求,每天都有無數的願望向錦鯉奔來,“轉發這個XXX,就能……”也儼然成為了我們社交生活的一部分。
二、轉發錦鯉的深層心理動因
從表面上看來,轉發錦鯉就是一種“迷信”,與拜觀音、拜土地公沒有什麼不同。這種心理世人皆有,大家都喜歡用一些 儀式性、寓意性的東西來暗示自己 增添幸運。
比如網球名將費德勒堅信比賽當天穿紅色T恤能為他帶來好運,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選舉日必須打籃球。
但是,在“迷信”的神祕面紗之下,“轉發錦鯉”這一行為受哪些心理驅動呢?從心理學原理來看,“轉發錦鯉”是否存在一定的科學性?
1. 追逐幸運
幸運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幸運的人做什麼都順風順水,運氣不好的人卻總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喜歡用一些儀式性、寓意性的東西來暗示自己增添幸運。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對於風險小收益高的事情,往往會產生天然的投機心理。
而錦鯉的形象和內涵都非常喜慶,完美符合人們追逐幸運的心理。再加上轉發錦鯉的成本也很低,幾乎不需要成本,一秒就能完成。這樣的心理動機,正是“錦鯉”瘋狂傳播的主觀因素。
2. 心理安慰
在很多人看來,轉發錦鯉不過是給自己一點心理安慰。但在心理學中,心理安慰的效果永遠不可被低估。
心理安慰又稱安慰劑效應,由畢闕博士於1955年提出。
在某次戰役之後,他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某個傷員十分需要鎮痛劑並大聲哭嚎,但當時鎮痛劑已被用完,無奈之下,護士只得用生理鹽水取代,並告訴他已經注射了強力鎮痛劑。
令人意外的是:傷員漸漸安靜下來——他的疼痛似乎確實得到了緩解!
這便是安慰劑效應:病人獲得的雖然是無效藥劑,但卻因為相信治療有效,使自己感受到的痛苦得以舒緩。
同理,如果你相信錦鯉的神奇力量,並相信只要轉發就能得到這種力量的保佑,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內心的恐懼、焦慮或壓力。
3. 自我實現預言
“自我實現預言”是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某種心理預期,將會影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從而使預先的期望在日後的行為中得以達成。
這一理論出自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的著名實驗。
該實驗的操作原理非常簡單:羅森塔爾選取了一些中學生做智商測試,並告訴老師,某幾個學生(隨機抽取)的智商非常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將會在明年有很大的飛躍。實驗結果非常驚人——被老師認定為“高智商”的幾個學生,果真在第二年取得了明顯的進步。
由此可見, 如果事先在心裡注入某個積極的信念,出現積極結果的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與之類似,如果在朋友圈轉發錦鯉、並告訴自己“雅思加油”、“早日拿到offer”、“早日拿到融資”,就會給自己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從而幫助自己實現期望、取得成功。
4. 路徑依賴
從不用努力就能考前三的楊超越,到一夜暴富的信小呆,錦鯉本身就帶有特定的權威色彩。
再加上如果你某次轉發了錦鯉並獲得好運,那麼在你的認知中,錦鯉的神奇力量會不斷強化,以至於你會第二次、第三次地轉發錦鯉、祈求好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解釋為“路徑依賴”:一個人一旦進入某個路徑,慣性的力量會使他不斷強化這一信念,從而對該路徑產生依賴。
所以,如果你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錦鯉,就說明錦鯉已化身為一種象徵,在你腦海中深深紮根了,再想擺脫它可不容易。
5. 從眾心理
人們在社交網路上發表內容,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表達自我,刷存在感。
很多使用者都會追隨一些偶像名人,只要追隨物件釋出一條適合轉發的資訊,這些使用者就會立馬跟進轉發。
釋出者看到自己的內容被轉發會有成就感。而追隨者通過緊跟轉發的行為,也可以有效拉近自己與追隨物件之間的心理距離。
此外,當朋友圈的大部分好友都開始轉發錦鯉,自己卻無動於衷時,也會顯得有些不合群、跟不上潮流。
於是,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有些人雖然並不相信錦鯉,但迫於壓力,還是會自發融入到轉發錦鯉的大潮中。
6. 刷存在感
“獲得別人的關注,被別人所記住”是每個社會人的日常心理需求。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會通過發朋友圈、發微博的方式表達自我,或者說刷存在感。
發表內容並不重要,只要能發出聲音、提醒朋友們自己的存在就夠了。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日常心理需求。
錦鯉正好適應這種心理需求。轉發錦鯉並許願正是告訴別人“我最近在幹什麼、我有什麼願望”的最佳方式和契機。
7. 自我反諷
這種心理多萌生在社會高階人群中。主動貼近大眾行為模式、參與一些看似庸俗無聊的活動,是他們降低姿態、融入大眾的方式之一。
通過轉發錦鯉,高階人士向周圍人傳達了這樣的資訊——自己也是一個有幽默感和接地氣的人,而不只是沉迷於工作。
這是一種有效的自我反諷手段,錦鯉這種日常“迷信”的出現,正好為這類高階人群提供一種自嘲反諷的工具。
當然,除去以上提及的這幾種心理作用,僥倖心理、娛樂心理等也是部分人蔘與轉發錦鯉的誘因。但可以看出,對於某件事的成敗,錦鯉所能做的,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而已。
三、利用Meme製造社交鏈條的興奮劑
基於以上這幾點,各大社交媒體逐漸被“錦鯉”攻佔,商家、自媒體也逐步“淪陷”,加入到了這次現象級傳播事件中來。
其實,如今這條遊遍了社交網路的錦鯉,正是一股強勢的米姆傳播。
20世紀70年代,英國民族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其所著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首次使用了meme一詞,後被譯作米姆。他仿照遺傳學的核心概念“基因”(gene),創造了“米姆”(meme)一詞。
道金斯將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變化與生物學上的“進化論”做類比。“基因”由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DNA)組成,掌控著生物體的遺傳與變異。同樣道理,米姆是一個為了自身的生存而尋求複製的文化單位,是人類社會文化演化過程中的“中介者”和“催化劑”。
通俗來說,“米姆”就是人類的“文化基因”,指 文化也可以像基因一樣被傳播、擴散、複製、變異,從而在傳承中不斷髮展演化、推陳出新。
在這個意義上,米姆包含甚廣,小到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文化習俗,都可以是米姆或者米姆組合或者米姆庫,它可以是宗教、謠言、新聞、知識、觀念、習慣、習俗,也可以是口號、諺語、用語、用字、笑話。
具備米姆傳播的案例,都蘊含著可以散發驚人發酵能量的“種子”。比如一些反常規或者誇張的元素,就像假笑男孩令人印象深刻的尬笑,就很容易引起使用者的注意,激發他們自發加工演化的衝動。
其次,米姆傳播並不是文化單位的簡單複製,而是傳播鏈上各主體再加工、再創造,並附加獨特意義的過程。
以楊超越錦鯉表情包為例,僅僅“轉發這個楊超越”的後半句,就有“不用努力就能考第三”、“事業愛情都會開掛”、“心想事成、逆天改命”等多種改寫。
由此可見,米姆傳播的過程體現了參與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包含著參與者的主觀意願,這些元素也大大增加了米姆傳播的趣味性、娛樂性。
縱觀引起米姆傳播的爆款,他們有著相似的特點——具有較強的“可變異性”。都有廣闊的花式複製空間,很容易激發使用者大開腦洞、加工惡搞的衝動。
在米姆的激發下,錦鯉瞬間成為了製造社交鏈條的興奮劑。
可是,錦鯉是如何做到在極短時間內,席捲各大社交平臺的呢?
在《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作者古斯塔夫·勒龐認為“讓一件事情變成信仰只需要三個步驟:斷言、重複、傳染”。
對照錦鯉的傳播過程,它完美地契合了這三個步驟:
- 首先:楊超越、信小呆的出現,給人們注入了一個“只要轉發就會有好運”的斷言。
- 其次:錦鯉是一個大家都熟知的文化意象,且轉發動作的完成只需要幾秒鐘時間,故而轉發錦鯉的認知成本和操作成本都非常低,這就大大提升了“重複”的可能性和效率。
- 最後:根據傳播學規律,當傳播數量達到某個臨界點之後,就會以爆炸性的速度擴充套件開來,即實現“傳染”。
於是,彷彿一夜之間,萬事萬物都能成為錦鯉,身邊的人也都自覺加入到轉發錦鯉的集體狂歡。
信小呆這周已經“正式開始環遊世界,去尋找新的自己”了。而對於未能成為錦鯉的我們來說,在轉發表情包並獲得些許心理安慰之後,依然要奮鬥在生活的第一線。
正如那句話所說: 好運交給錦鯉,你只管努力。
作者:經緯主頁君
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ne0ldKq8n34wje5_Gaunzg
本文由 @經緯創投 授權轉發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