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計算邁入“多雲”時代,公有云仍是焦點
從2008阿里開始籌建阿里雲開始,國內雲端計算已經走過十個年頭。從當初被各方大佬不屑一顧,到現在,企業上雲已經是大勢所趨。現如今,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等多種型別的雲服務正在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上的支撐。

我們可以從近年的資訊中瞭解到,我國多個城市正在開展雲端計算試點專案,各種資料中心建立的訊息層出不窮,為國內的雲計算髮展提供動力。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雲端計算從網際網路、電商等平臺的應用,開始走向交通、物流、智慧產品、醫療衛生、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推動著整個社會的數字化轉型。
在國家層面,雲端計算被當作戰略性技術獲得大力支援。為促進雲端計算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有關部門先後出臺《雲端計算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擴大和升級資訊消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檔案,為雲端計算的發展提供政策的引導和支援。
在雲端計算的早期階段中,企業對雲安全的關注使得私有云受到了更多關注。但是隨著組織的成熟和多雲策略的應用,他們越來越關注公有云。在RightScale最新的雲狀況調查中,該機構預測,優先考慮公有云企業數量的佔比將從2017年的29%上升至2019年的38%。同時,專注於構建私有云的組織數量將從2016年的23%急劇下降到2019年的8%。
考慮到這些數字,89%的企業計劃增加在公有云上的支出就不足為奇了,其中大多數企業計劃至少增加20%的支出。而且,五分之一的人預計他們的公有云支出將翻一番。顯然,公有云依然是雲端計算市場的焦點。
隨著公有云在各領域的應用日益火熱,越來越多的公有云供應商出現並崛起。除去毋庸置疑的業內老大阿里雲之外,騰訊、百度、華為等巨頭也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內佈局公有云。在巨頭之下,新興的公有云供應商包括新睿雲(XRcloud.net)、青雲、小鳥雲等企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雲端計算前沿技術進行研發。
如此之多的公有云供應商的出現,是順應市場的趨勢,雲端計算本身具有的技術優勢,在公有云這種服務模式下,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藉助雲端計算技術,企業可以更好地對資料進行分析、儲存和管理,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升研發效率,獲取更強大的算力,以此推動整個企業的發展。
新睿雲一直以來緊跟客戶需求,致力於讓雲服務觸手可及。產品方面新睿雲以雲伺服器為核心,通過運營商級專業虛擬化技術將高效能伺服器、高吞吐網路交換裝置、光纖專有儲存、SSD/SAS/SATA全場景儲存硬體、高防DDoS專有硬體產品等資源進行虛擬化並形成龐大的資源池。為使用者提供高安全、高算力、高性價比的雲端計算服務。